卞孝萱:解读唐诗的几项基本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1 08:46 2

摘要:清康熙年间编成的九百卷《全唐诗》,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存在着误收、漏收、作品作家重出、小传小注舛误等缺点。漏收之诗需补,中华书局出版了《全唐诗外编》,又将《外编》进行修订,与《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出版。误收重出之诗,需去伪存真

鉴别作品真伪

清康熙年间编成的九百卷《全唐诗》,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存在着误收、漏收、作品作家重出、小传小注舛误等缺点。漏收之诗需补,中华书局出版了《全唐诗外编》,又将《外编》进行修订,与《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出版。误收重出之诗,需去伪存真。保守的估计,误收约八百余首,重出约三千余首,其中经过古今学者考证,如:李白名下的《笑歌行》《悲歌行》,是唐末五代人所拟;杜甫名下的《江南逢李龟年》,与杜甫身世不合,非杜甫作;张旭名下的《桃花溪》,是宋蔡襄诗。又如:钱起、钱珝名下,都有《江行无题》一百首,钱珝曾谪抚州,而钱起无谪宦事,肯定是钱珝诗;王建、花蕊夫人名下,都有《宫词》一百首,其中重出者二十一首,皆王建之作。在大量的误收重出诗中,仅少数取得确凿的考证成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利用的线索。

由于《全唐诗》中存在误收重出情况,鉴别真伪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如果将某首唐诗的作者弄错了,对这首诗所做的赏析,不就是徒劳无功吗?

研究体裁格律

近体诗(律诗、绝诗)是唐代的主要诗歌样式,其声韵、对仗、结构、字数有一系列严格要求,但也有“变调”“变格”“变体”,略举数例:

唐诗之常见者,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还有“杂言”。张南史《雪》:“雪,雪。花片,玉屑。结阴风,凝暮节。高岭虚晶,平原广洁。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此为一字至七字体。鲍防等联句:“东,西。(鲍防)步月,寻溪。(严维)鸟已宿,猿又啼。(郑概)狂流碍石,进笋穿溪。(成用)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迷。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陈元初)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处屡攀跻。(张叔政)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贾)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厌问城中喧喧多鼓鼙。(周颂)”此为一字至九字体。其写作方法是:叠两句为一联,要用对仗,两句一韵,以题目(或首联第二字)为韵。

“杂言”中,还有三五七言体,即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共六句,押一个韵。刘长卿《新安送陆澧归江阴》:“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

律诗一般八句,但“小律”只三韵六句。储光羲《幽人居》:“幽人下山径,去去夹青林。滑处莓苔湿,暗中萝薜深。春朝烟雨散,犹带浮云阴。”平仄、声韵都合律诗,第三、四句对仗。

绝诗四句,律诗八句,还有五句体。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吾人甘作心似灰,弟姪何伤泪如雨。”“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前人评此诗,谓体杂古今,五句成章,似古体,七言成句,又似今体。第一、三、五句用韵,第二句可用韵、可不用韵。五句体是杜甫所创之“变调”,后世有效之者。

用韵,四句两韵,八句四韵,起句不在韵数中。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附诗一首:“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先用渚、舞、雨三韵,后用悠、秋、流三韵,共六韵,《序》言“四韵俱成”,渚、悠不在韵数中。前人评此诗“近似”律体。

律诗只第二、四、六、八句用韵,但有第一、三、五、七句押仄韵,第二、四、六、八句押平韵者,称为律诗上下句双用韵体。章碣《变体诗》:“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第一、三、五、七句用仄声畔、岸、看、算韵,第二、四、六、八句用平声天、船、眠、边韵。

律诗颔联(第三、四句)、颈联(腹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但有八句皆无对偶者。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是律诗彻首尾不对体。也有八句皆对偶者。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旂列禁营。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是律诗首尾皆对体。这两种体裁,前人评为律诗之“变格”。

虽然律诗一般是第三句与第四句对,第五句与第六句对,但也有隔句对(扇面对),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郑谷《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外谪居于此话旧凄凉因寄二首》之二:“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茺僧已无。今日重思锦城句,雪销花谢梦何殊。乱离未定身俱老,骚雅全休道甚孤。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昔年”句与“今日”句对,“松折”句与“雪销”句对。还有当句对,即一句中自成对偶。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小院”对“回廊”,“浴凫”对“飞鹭”。李商隐《当句有对》:“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乾。但觉游蜂饶舞蜨,岂知孤凤忆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八句皆自为对,“平阳”对“上兰”,“秦楼”对“汉宫”,“池光”对“花光”,“日气”对“露气”,“游蜂”对“舞蜨”,“孤凤”对“离鸾”,“三星”对“三山”,“紫府”对“碧落”。隔句对、当句对是律诗之“变体”。

探求诗意——莫把活句当死句

《诗经》创造了比兴的手法。比是譬喻,兴是寄托。唐代诗人继承《诗经》的传统,以比兴来表情达意。以杜甫为例,杨维桢说他“陈古讽今”(《诗史宗要序》)。朱鹤龄说他“指事陈情,意含风谕”(《杜诗辑注序》)。仇兆鳌说他“比物托类,尤非泛然。如宫桃秦树,则凄怆于金粟堆前也。风花松柏,则感伤于邙山路也。他如杜鹃之怜南内,萤火之刺中官,野苋之讽小人,苦竹之美君子,即一鸟兽草木之微,动皆切于忠孝大义”(《杜诗详注》自序)。陶开虞说他“随地皆诗,往往见志”(《说杜》)。卢世㴶说他“兴言在此,寓言在彼”(《紫房余论》)。

下面举几首唐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篇:

唐代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朝中名人,请求“推赞”,称为“行卷”。据范摅《云谿友议》卷下《闺妇歌》记载,朱庆余应试前向张籍“行卷”,并作《闺意》一篇以献,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比喻巧妙。朱庆余将自己比作新娘,将张籍比作新郎,将主考官比作公婆。以新娘待晓登堂拜见公婆之前,先问夫婿,画眉是否合乎时尚,来征求张籍对自己能否登进士第的看法。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张籍“明其进退,寻亦和焉”。朱庆余“因张公一诗,名流于海内”,“遂登科第”。如不了解唐代科举考试的“行卷”风气,就不能理解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诗的寓意。

吴乔指出:“读唐诗须识活句,莫堕死句也。”他举了几个例,如:(一)薛能《游嘉州后溪》:“山屐经过满迳踪,隔溪遥见夕阳春。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吴乔指出:“见唐室之不可扶而悔入仕途,兴也。升庵误以为赋,谓其讥薄武侯。”(二)胡曾《咏史诗·渭滨》:“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钩。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吴乔指出:“吕望何等人物, …… 非咏古人,乃自况耳。”(以上见《答万季埜诗问》)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一,特别强调,赏析唐诗,必须知道诗人之寓意,“意尚不知,谁知好恶?盖人心隐曲处,不能已于言,又不欲明告于人,故发于吟咏。《三百篇》中如是者不少,唐人能不失此意。”

辨识语言——莫把反话当正话

杜甫《遣意二首》之一:“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黄生《诗麈》卷一指出杜甫说的是反话:“本怨交游绝迹,反以喜言也。”确是如此。我补充几个正面的证据:(一)杜甫《狂夫》:“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旧注:“上言交态薄也。”)(二)杜甫《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幕下郎官安隐无?从来不奉一行书。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杨伦《杜诗镜铨》卷十:“可涕”。)(三)杜甫《酬韦韶州见寄》:“深惭长者辙(旧注:‘言见过之无人也。’),重得故人书(旧注:‘言书问之不至也。’)。”这三首诗,都叹息自己贫病,为友人抛弃,既不来访,也不来信。可见“渐喜交游绝”确是反话,不是“喜”而是“怨”。

怎样辨识唐诗中的正话与反话呢?要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熟悉诗人的身世。如不熟悉杜甫晚年的生活情况,就不能理解“交游绝”的悲哀,从而体会“喜”是反话。可见,赏析唐诗,不仅要懂体裁格律,还要了解政治文化背景,知道典章制度(如科举制度)和风俗习惯,熟悉诗人生平、立场、思想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全面认识诗的思想性、艺术性。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