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县洪溪镇:党群齐心助春耕 玉米地里播种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03:41 2

摘要:春回大地,农事渐起。近日,在美姑县洪溪镇尔马村的田间地头,一幅热火朝天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村民们弯腰覆膜、挥锄挖窝、翻整土地,而人群中,一支佩戴党徽的“春耕备耕先锋队”格外醒目——他们或肩扛肥料穿梭于田埂,或俯身为留守老人点种玉米, 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春回大地,农事渐起。近日,在美姑县洪溪镇尔马村的田间地头,一幅热火朝天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村民们弯腰覆膜、挥锄挖窝、翻整土地,而人群中,一支佩戴党徽的“春耕备耕先锋队”格外醒目——他们或肩扛肥料穿梭于田埂,或俯身为留守老人点种玉米, 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多亏了村里的先锋队,不然我这3亩玉米地真要荒了!”尔马村70岁的独居老人阿支木呷望着自家地里整齐的玉米地,拉着驻村工作队队员的手连连道谢。

尔马村地处美姑县城以北5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属典型的二半山区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加之耕地分散、坡度陡峭,机械化耕作难以施展。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让玉米、苦荞和马铃薯等耐寒耐旱的传统作物成为当地农业的“主角”。今年春耕伊始,村党支部摸排发现,像阿支木呷这样因缺劳力、缺技术而面临耕作难题的农户有20余户。为此,村“两委”迅速集结26名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成立“春耕备耕先锋队”,采取“一对一”帮扶模式,确保全村689.41亩玉米地不误农时。

“窝距保持30厘米,底肥必须深施!”上午九点,村党支部书记社洛勒门已在坡地上忙碌起来。作为队伍里的“技术顾问”,他一边示范标准化种植要领,一边向农户强调:“咱们这儿的地形和气候,种玉米最稳当!”尔马村年均气温不足15℃,无霜期短,但玉米凭借其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的特点,成为村民口粮和牲畜饲料的重要来源。

村民阿培大哥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天特别高兴,因为尔马村的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都来帮我们种玉米。我们尔马村地处二半山区,主要种植玉米,每家每户至少有五亩地,一年能收五六千斤。这些玉米既能喂牲畜,也能自家吃,剩下的还能卖钱,连玉米叶子都能喂牛。我们种了几十年玉米,对这种传统农业更有信心。”

对于尔马村而言,粮食不仅是生计的保障,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驻村第一书记陈子呷在田间与村民交流时表示,尔马村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田间地头,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实际困难,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在他看来,只有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才能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尔马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子呷说:“三月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我们尔马村迅速行动,成立了由驻村工作队员、党员干部和常职干部组成的‘春耕备耕先锋队’。针对村内老弱病残等劳动力薄弱的群体,我们积极伸出援手,帮助他们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不仅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能进一步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我们致力于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同为尔马村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放眼整个洪溪镇,尔马村的春耕热潮仅是缩影。近期,全镇11个村(社区)的田间地头同样人声鼎沸。由于地处高寒山区,洪溪镇各村耕地零散分布在坡地间,大型机械难以进场,传统农耕方式仍是主流。

据悉,今年全镇玉米种植面积预计突破6000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六成以上。“别看这些作物‘土’,它们耐储存、用途广,是应对山区气候多变的‘压舱石’。”在洪溪镇,几乎每户人家都掌握着玉米酿酒、苦荞制饼的传统技艺,下一步,这些深加工产品正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大山,成为农户增收的新渠道。

夕阳西下,尔马村的坡地渐渐安静下来,新覆的地膜在余晖中泛着银光。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一粒粒种子承载着农户的期盼,也孕育着传统农业与现代乡村振兴战略交织的希望。正如陈子呷所言:“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才能让群众有底气探索更广阔的致富路。”

文/图:陈小珊 孙吞古哈

来源:小康致富道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