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博讲坛(75)纪要 ||展览的创新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1 17:14 2

摘要:2025年3月18日下午,第75期贵博讲坛在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举行。本期讲坛以“展览的创新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蔡琴主讲,由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向青主持。向青首先介绍了蔡琴的相关情况:蔡琴是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二级研究馆员;中

主题:展览的创新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年3月18日(星期二)下午14:30—17:00

地点: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

主讲:浙江省博物馆 蔡琴 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主任委员

主持:贵州省博物馆 向青 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开场

2025年3月18日下午,第75期贵博讲坛在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举行。本期讲坛以“展览的创新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蔡琴主讲,由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向青主持。向青首先介绍了蔡琴的相关情况:蔡琴是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二级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列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时,她还是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一季国宝守护人。蔡琴出版了多部专著,其中《她们:中国古代女子图鉴》荣获了2023年度“中国好书”荣誉称号。在展览策划方面,她也是成绩斐然,策划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广受好评。

如何通过展览创新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整个博物馆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讲座从博物馆现状(认知)、构建(创新)和经验(追求)三个方面展开,不仅剖析了当前博物馆行业的挑战与机遇,更通过实践案例与理论结合,帮助大家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博物馆如何实现“质”的突破提供了新思路。

演讲

一、现状和认知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行业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23年,全国文博条线上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6833家,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然而,数量的增长并不等同于高质量发展。部分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而多数博物馆“门庭冷落”,究其原因方知优质展览才是吸引观众的核心。

我们常说高质量发展,但不能简单把博物馆展览项目数量的增长等同于质量、等同于发展。如果没有一定质量的支撑,大量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反而投资越多绩效越差。所以一级馆运行评估的重要指标就是原创性展览的绩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虽然博物馆市场面貌有的确实很好,有的博物馆甚至一票难求。从根本上讲,观众就是冲着好的展览去的。一个展览如果没有人看,那展览本身肯定是有点问题的。优质展览才是吸引观众的核心,一个展览要想有广泛的观众,就要对观众和博物馆面临的时代有个基本的认知。在数字化浪潮下,博物馆的展览形式正经历深刻变革。

1.观众画像的“颗粒度”更细

我们以前做观众调研,可能会围绕年龄、职业、籍贯等方面进行,但是现在观众的颗粒度更细致,因为有的行业已经没有了,有的又细分出很多的分支行业,观众群体的状况细分更加复杂,包括地籍贯认定、职业身份、决策能力和采购能力等等。同时,博物馆的社交属性正在被重新定义。当观众举起手机拍摄展品时,他们已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文化传播的共创者。博物馆需要主动构建这种“分享式体验”的场域。

在数字化时代,预约制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成为博物馆洞察观众行为的“显微镜”。蔡琴指出,预约系统为博物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维度——从观众的地域分布、参观时段,到在展品前的停留时长、动线轨迹,这些数据如同无声的观众反馈,为策展与服务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某件展品若观众平均停留时间不足30秒,可能意味着其说明文字晦涩或展示方式缺乏吸引力;而热门展区的人流密集度数据,则可指导博物馆调整空间布局或增设互动环节,以缓解拥堵并提升体验。这种“数据颗粒度”的细化,推动博物馆从“经验驱动”转向“精准运营”。蔡琴强调,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观众用脚步投出的“信任票”,博物馆需要学会倾听这些沉默的声音。

2.需求对接的“颗粒度”更细

从模糊供给到精准服务的范式突破,蔡琴在探讨博物馆需求对接时,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命题:当观众需求从“粗放型”转向“分子级”细分,博物馆如何以“颗粒度更细”的服务实现精准触达?她以研学活动为例,犀利指出当前行业的误区,将研学简化为手工体验或讲座打卡。真正的研学应构建“点、线、面交织,静与动共振,获得和输出同步”的立体网络,让参与者在多维体验中实现认知跃迁,通过认知—实践—反思—获得—产出的闭环。蔡琴强调,需求细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通过数据画像实现服务分层: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发“文物触摸盲盒”,用织物、陶片等可触材料激发感官认知;为中学生设计“解密式观展手册”,将文物信息转化为线索推理游戏;面向银发群体则推出“怀旧主题茶叙”,在品茗中探讨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当观众带着明确目标走进展厅时,博物馆的角色应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认知脚手架搭建者”,这种精细化服务倒逼博物馆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定位。博物馆的阳光不应只照亮展厅,更要透过需求的棱镜,折射出满足不同群体期待的文化光谱。当博物馆能精准回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学生的探究欲望、家庭的亲子互动诉求时,其作为“社会精神基础设施”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需求的颗粒度,本质是人文关怀的刻度。博物馆在需求精细化时代需要破局,用学术的深度支撑体验的温度,以创新的锐度切割出文化服务的精度。

3.展览日程的“颗粒度”更细

蔡琴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了当代展览的日程设计逻辑:过去展览开幕即落幕,如今开幕仅是序章——真正的文化共振始于展厅之外的生态化延展。她指出,展览日程的“颗粒度”精细化,绝非简单叠加学术沙龙或研学活动,而需构建“展前预热—展中互动—展后发酵”的全周期叙事网络,让展览从“文化快消品”蜕变为“社会议题孵化器”。

以《丽人行》展览为例,蔡琴团队将“颗粒度”思维贯穿始终:展前通过社交媒体发起“寻找画中她”话题,邀请公众上传身边女性故事,为展览积累情感素材;展中除常规导览外,设计“霓裳换装”“古法妆容复原”等体验环节,并同步更新“女性图像数据库”供学者深度挖掘;展后联合高校举办微策展大赛和“在浙博,遇见古代的自己”等活动。“在浙博,遇见古代的自己”这个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展示和体验古代女性的服装与化妆品,让观众理解并感悟到古代女性在面对各种限制下的美丽,让大家深刻地理解到我们目前能够得到一种平等权利,都是社会进步的成果,但是同样我们还面临新的发展压力,由此探讨了博物馆工作者的价值所在,不能为了过去而过去,展览对观众的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审美享受,更需要思想的激荡。

二、建构与创新

策展思维与形式艺术的共生演进,在当代博物馆学的视域下,策展行为已超越简单的展品罗列,演变为文化转译的智性实践。蔡琴在其策展哲学中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学术维度要求展览须建立在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构之上,每个展品选择都应成为学术脉络中的有机节点;立意维度强调策展人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使静态文物与动态社会形成精神共振;技术维度则体现为叙事语法的创新,通过空间修辞与数字媒介的融合,实现知识传递的沉浸式转向。

1.策展思维

蔡琴的策展哲学始终强调“文化解码者”的双向使命:既要完成对历史文本的学术破译,更要实现传统价值的当代转译。其提出的“他者叙事”理论,主张以现代认知图式为棱镜,重构古代文明的表达语法。在文化转译实践中,蔡琴提出一链锚定历史原真性,以考古类型学确保文化基因的准确提取;另一链激活当代适配性。这种思维在“悦览江南”线上展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园林营造法则转化为可交互的空间算法,观众在拼合斗拱构件的过程中,既触摸到传统建筑智慧,又体悟模块化设计对现代城市更新的启示。针对女性主题的策展突围,其一系列著作的策展化实践,突破了传统书画展的线性叙事,在古今对话中凸显女性价值从家庭空间到公共领域的嬗变轨迹。在技术伦理层面,蔡琴提出既要避免技术炫技导致的认知失焦,又要实现文化记忆的跨媒介重生。对于全球化语境下的策展策略,蔡琴通过“毕加索与非洲及海洋”展案例分析,使观众在视觉对抗中反思文化挪用现象,构建历史与当代的对话通道。蔡琴特别强调“地方性知识的全球转码”,为地域文化传播提供了“超本地化”解决方案,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其“越是地方的,越是可转译的”文化传播定律。在互联网时代的策展拓界中,蔡琴提出云端策展的三重悖论:虚拟访问的民主性与文化深度的扁平化、即时交互的便捷性与认知建构的碎片化、全球传播的广度与在地语境的消解。其主导的“丽人行数字人文平台”,通过建立“文物基因库—学术关联引擎—用户创作接口”的生态体系,使观众既能全景式把握文化脉络,又可自主生成个性化叙事路径,在破解悖论中探索出数字策展的新范式。这种立足当代、贯通古今的策展思维,本质上是对博物馆文化中枢功能的重新定义。当青铜器铭文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空中重组为动态家谱,当古代航海图与卫星云图叠加出新的文化航线,策展人完成的不仅是历史记忆的现代转译,更是文明基因的未来编码。

2.数字化是展览方式的根本变革

蔡琴分享了个人对数字化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强调《丽人行》系列展览之所以能出圈其实是借助了数字化理念技术,借助数字化让《丽人行》系列展览更具影响力,但是什么时候需要数字化,以及要选择适合博物馆的方式,需要认真思考,确保技术赋能始终服务于文化本体的价值传递。

蔡琴还介绍了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应用的三个阶段:文化本真性的保护和衍生、叙事逻辑的维度拓展、认知接口的神经适配。《丽人行》现象级传播的深层逻辑,在蔡琴看来印证了博物馆数字化的革新力量。《丽人行》第三阶段的沉浸式数字展,充分挖掘了参与式文化生产的模式,使文物传播从机构独白转向群体对话,文化记忆在数字空间完成集体重写。对于数字策展的未来形态,蔡琴构建了藏品研究支撑文化基因解析、数字技术驱动内容重组、算境营造体验升级和思想激荡,既释放数字技术的创新潜能,又守住文化阐释的学术边界的博物馆展览的创新模式。这种根本性的展览变革,实质是博物馆从“文化容器”向“文明操作系统”的范式跃迁。蔡琴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数字化革命,不在于呈现手段的炫目创新,而在于重构了文化传承的底层逻辑——让每个观众都成为文明基因组的活跃碱基,在数字化的RNA转录中,共同书写文明演进的新序列。

三、实践与追求

《丽人行》展览矩阵,从云展览起步,逐步延伸至实体展、虚拟微策展大赛、沉浸式数字展,直至最新的跨媒体“近现代女性图像展”,这一系列展览不仅实现了云端孕育、实体落地,还不断扩展其公共服务的影响力。这样的实践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展览项目或品牌建设的范畴,可视之为一个持续开放、流动、生长与变化的“数实融合”文化创新实践。

1. 丽人行云展览

2021年3月8日,《丽人行》云展览开幕。《丽人行》云展突破收藏方地域的限制,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博物馆藏品资源、行业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利用:目前已汇聚50家国内外博物馆女性题材画作的图像,其中许多是首次公开展示,让更多文物“活起来”。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知识生产和传播,不仅仅是建模上传的线下展的复刻。丽人行云展览充分发挥云传播的优势,实现更广的传播范围和更长的传播时间,观众可随时随地体验探索云展览。尤其在疫情期间,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参与博物馆学习与体验,给文创、国潮风服饰、电影、电视等行业也提供更多服务,实现多跨协同。同时建立多维度、深层次的内容信息检索的新型数据库:通过对古代女性图像的梳理研究,编纂结构性主题词表,搭建词表编辑和图像标注的后端平台。可根据画面内容元素进行主题词检索,高效便利,满足专业学者、普通观众、设计师等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丽人行云展览的资源和功能还在不断持续更新中。

2. 丽人行线下展

2022年3月8日,《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在西子湖畔拉开帷幕,展览精选浙博馆藏的古代女性题材画作,同时配套展示相关的古代女性饰品、服饰、生活用品等实物,以及当代女艺术家的作品,通过160余件(组)展品,邀观众一起看画中丽人千姿百态,品画外丽人百味人生。与浙江省博物馆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同步启幕的还有安徽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湖州博物馆,五馆联动形成一个主展馆加四个分展馆的“1+4”展览模式。

3.丽人行“沉浸式”数字展

展览分为《倾听》艺术装置、《丽人行》沉浸式美术影片、《探秘》沉浸式场景交互及《丽人行》数字人文大屏探索等四个体验部分构成。该项目历时3年经由策展、设计、原创音乐、美术、数字艺术、数字人文等多个专业的团队共同打造,2023年9月于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数字体验厅推出。《倾听》通过真实模拟实际的光影效果来实现地面画面的真实感,实现了一次原创的裸眼3D创意。选取不同时代窗扇元素的解构造型,带有一定夸张的描绘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既是表达时空与丽人的关系,也有更多开放式的解读,期待观众观展后的感想。同时作为一件装置作品,其本身也是观众打卡的亮点之一。《丽人行》美术影片借由国内外50余家博物馆1000余件女性图像书画展品元素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背景,向观众倾诉了先秦、两汉、隋、唐 、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女性的生命群像,谱写出一曲壮美悠扬的丽人华章,形成了更具深度和哲思的群像表达方式,即解答“丽人行”如何“行”,“行”向何处的问题。每一帧创作所涉及的元素都参照了文物图像中的造型画法,使每一帧画面的创作都能还原中国古代绘画技艺的审美情趣。而在构图与内容表达上又结合了当代的表现手法。既是对文物内容的解读与复刻,也是对当代人文思想与现实意义的表达。在影片阶段体验结束后,空间整体通过数字技术切换为《探秘》沉浸式场景交互。

游览模式,游览包括郊野、庭院、闺房三种沉浸式互动场景,将图像进行多层次动态展现,并用门、帘、扇进行智能场景切换,观众可以通过图像捕捉识别互动地坪、墙面画面,体验时长15分钟。“丽人行”图像数据库建设:利用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为专题,对相关书画类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搭建词表编辑和图像标注的后端管理平台,建立新型深层次信息的中国女性艺术专题图像数据库。“丽人行”数字资源建设:围绕“丽人行”主题,在本馆和外购资源中,遴选部分精品文物,进行统一采集加工,如图像的拼接、文本的撰写、动画的制作等,对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拓展延伸。同时,完成以“丽人行”主题相关人物的资料整理,包括其谱系、年表、关系等基础内容。

4、《丽人行——中国近现代的女性光华》

2024年,《丽人行》系列展览目光聚焦于近现代女性,打造集实物展示、场景营造、实景演绎为一体的跨媒体、剧场式新展览:《丽人行——中国近现代的女性光华》展。该展与《丽人行》云展联动,并在云展览中增加近现代图像收录,持续丰富云展内容,展场文物、影像、档案形成叙事组团;利用剧场式、情境式的形式设计,结合跨媒体叙事工程进行氛围营造与展品诠释。

在讲座最后,蔡琴表示,博物馆所处的文化情境错综复杂,策展叙事已从基本的器物本体学逐步向历史学、社会学进行提升转变,展览是对文物的重新体认,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发生场。当代中国的博物馆在国家整体文化建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要按照博物馆的内在规律向大众传递传统文化、美学理念、文化内涵、社会意义,还要以丰富的主题导向和展陈方式为观众准备有关文化和历史的精神盛宴。博物馆在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布局关系的时候,应不遗余力地推行创新的文化立场,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焕发活力,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叙事对塑造国家文化战略部署中关于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自信的发展设想和价值标准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来源:贵州省博物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