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大多数人都学过英语,都会感慨,为什么英语的词汇都这么奇怪,可以说,80%的词汇都找不到关联性或者规律。当我们初次学习周一到周日的英语时,这7个单词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来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学过英语,都会感慨,为什么英语的词汇都这么奇怪,可以说,80%的词汇都找不到关联性或者规律。当我们初次学习周一到周日的英语时,这7个单词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来的。
星期几的结尾好歹都是day,如果换成1月-12月,前8个月毫无规律,最后四个月有ber,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规律,基本上也是靠死记硬背记下来的。
如果继续扩散到生活中的很多单词,我们都会发现,这些单词感觉就是随意造词造出来的。比如各种牛的称呼,就够我们喝一壶了:
我们知道猪是Pig,猪肉是pork,牛一般我们学习的都是cow,但是牛肉是beef。这些单词之间也找不出什么规律。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英语很难的原因。绝大多数8090后,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学了6年的英语,然后继续上大学学了4年的英语,再继续考过了大学英语四级。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交流能力依然很弱。如果工作不使用英语,大学毕业后不出5年,基本上英语就忘的差不多了。
说起英语系国家都有20%的人是文盲,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的,因为不但我们觉得学习困难,连他们也觉得学习困难。也就是这些字母都看得懂,但是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就完全看不懂。
如果打开一种药物的英语说明书,大约有30-40%都是非常专业的名词,对于非医务人员来说,基本上都看不懂。
英语的单词量还在以灾难性的方式扩展。作为比较,汉语的词汇量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很多新事物,甚至都不需要词典专门来解释。所以你可以看出从1978版第一版《现代汉语词典》到2016年出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词典厚度始终维持在1500-1800页之间。
但是英语呢,《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简称OED)已经厚到无法出版的程度。从1994年开始,迈克尔·普罗菲特(Michael Proffitt)的团队开始了第三版的编辑。由于新词量实在是太大,估算将有40本分册。预估要编辑到2034年才能完成。是的,你没看错是,是40本。由于其不便于印刷,人们现在都是通过网络在线浏览新版牛津词典。
2006年时英语单词已经近百万个单词,到如今已经膨胀到200万。十几年时间出现了近100万个新单词。这么多的新词才会造就了目前如此多的文盲。
笔者前段时间在非洲和一些人交流过,他们都觉得中文学习相对很简单。
(1)在中国学习的李博士
贝宁李博士在90年代时,来中国学习几年中医。毕业后他回到了他的国家建立了自己的诊所。虽然已经离开中国20多年,但是他的中文水平非常好,可以自由的交流。以及充当我们的翻译。许多在贝宁的中国人都喜欢来李医生的诊所,因为可以无障碍的交流。
李博士说,虽然离开中国20多年了,但是中文的理解是比较好寻找规律的,哪怕是一些没有见过的词或者新事物,通过字面意思也能猜到个大概。例如狼狈为奸这个词,狈并不是现实中的一种生物。但是李博士能够猜到,狈和狼应该是很接近的一种动物。
但是如果是一个英语单词,例如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27个字母):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意思是“不胜光荣”。这个词可以说,拿到大街上问100个人,99个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除了honor知道是荣耀的意思,后面根本看不懂。
(2)孔子学院的学生
塞纳同学是多哥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她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中文交流和写作。只是远达不到自由交流的程度。例如说一些成语对他们来说比较吃力。
对于塞纳同学来说,她学习中文的感受就是特别容易推导规律。
第一个是数字规律,例如星期一到星期天,从1月到12月,她只用了1天就完全记住了。
第二个便是偏旁部首,例如木字旁,例如三点水旁等等,相对是很容易推导规律的。
第三个固定词组合,例如猪肉牛肉羊肉,牛奶羊奶驼奶,柳树杨树苹果树等等,这样子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也是比较理解一个新词汇。例如她学习到了鲸鱼这个词。未来看见鲸鱼油,鲸鱼肉,鲸鱼须这些词,也能快速推导出是什么了。
这些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时候,只需要1-2年的时间就可以基本的交流能力。这种交流能力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交流购物方面就足够应付了。真正使外国人觉得复杂的,是成语。例如乐不思蜀、叶公好龙等等,这些成语铺开讲都是一个小故事。
但是我们只学习1-2年的英语,基本上就是个文盲。
受限于英语是横向排列的造词方式,而英语早期(例如2000年以前)的很多词,都是随意造的,才会造就了以百万计的单词。许多本来有关联的词,因为随意造词的模式,使得学习者很难记住,这样就造就了20%的功能性文盲。
例如葡萄grape,葡萄干Raisins,葡萄酒wine,三个单词毫无联系,找不到一点规律。正因为这三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词,很多美国人都不知道葡萄干Raisins就是葡萄晒干以后形成的。
鸡肉chicken、公鸡rooster/cock和母鸡hen,这3个单词也完全看不出联系性。如果我们到超市去买鸡肉,你恐怕很难表明想买公鸡肉还是母鸡肉。当然,幸运的是鸡蛋egg鸭蛋duck's egg鹌鹑蛋quail egg终于让我们找到了一点规律性。
面粉flour面包bread面条noodles面饼cake,这些单词也找不到规律,感觉就是完全随意造词。以欧洲人最喜欢的面包为例,你要买一台烤面包机,英文是什么呢?toaster。
作为1900年前后发明的烤面包机,取名也很随意
如果是太阳系九大行星,1. 水星Mercury. 2. 金星Venus. 3. 地球Earth. 4. 火星Mars. 5. 木星Jupiter. 6. 土星Saturn. 7. 天王星Uranus. 8. 海王星Neptune. 9.冥王星Pluto,可以说,一个小学生用中文背诵可能10分钟就够了,如果用英文,可能1个星期都记不住。特别是12345金木水火土,简直不要太顺溜。
这种随意造词的模式,才造就了如今英语单词接近200万的天量。在英语国家日常基本生活中,一个小学生就需要掌握5000个单词量,一个中学生需要掌握1.2万左右的单词量,而一个成年人需要掌握2-3万的单词量。这样才能保证你能看懂报纸,看懂新闻,看懂商场里的日用百货。如果你要进入专业领域(例如律师、医生、证券、物理),那么每个领域你都接触到上万的可能毫无规律的新词汇。这对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困难。
而且以当前的文化发展速度,英语词汇量还在以每年1万-1.5万的速度增加。例如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就一口气诞生了好几个单词Brexit(英国脱欧),Bremain(英国留欧),Bregret(英国后悔了),甚至后来的连带衍生词汇Megxit(哈梅脱英)。
20%的文盲就是这么来的,你给一个路人看一份报纸,里面差不多有20%的单词他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因为新单词/释义不断的在涌现,几天不看报你就跟世界脱钩了。
superdodger,一个估计读了英语8级也看不懂的词,甚至很多翻译软件都无法正确的翻译。来源新冠时期,词意指“任何由于未经验证的原因,即使在多次暴露于传染性病毒后仍未感染或无症状的人”。
northpaw,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个单词都懵了。因为southpaw指的是左撇子。那northpaw是指右撇子吗?显然不是,它指得是“一名运动员,通常是[棒球]投手或拳击手,善于使用右手。”
参照对比,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汉字大约在1300个,而中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汉字量大约会到3500个。这已经覆盖到了绝大多数的文言文。而我们用的词汇,就是字+字的组合模式了。其实就日常生活而言,2000个汉字已经可以组成百万个词汇了。
因为每个字都有独特的汉字释义,所以即便是一个新鲜词汇,也不需要专门来解释。例如特高压这个词的概念是1960年左右出现的,但是直到2000年以后才在国内流行开来。但是如果你找到一个没上初中没学习过物理的小学3年级学生,让他解释一下,他也大差不差的说出,特高压是不是很高的一种电压。
类似的词还有很多,例如吗啡膏,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的东西。但是你能猜到它是什么吗,学汉语的绝对能猜到它是一种药物相关的东西。水杨酸,不学化学也不接触相关产业的人,初看这个名字,也能猜到是某种化学物质。
英语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多种语言,包括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例如,“购买”的英文有buy和purchase,其中Buy来自日耳曼语,purchase来自法语。不同语言的单词融合,使得英语的词汇量很难说有固定的规律,词汇量大的惊人,光莎士比亚就创造了1700多个新词汇和短语。也就造成了今天20%文盲率的来源。
感谢阅读,喜欢点个赞吧。
来源:睡觉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