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暖阳,万物复苏。站在高处俯瞰青岛空港商务区项目,近20个塔吊“长臂挥舞”,运输车来回穿梭,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工程现场热火朝天的景象,奏响了一曲奋进的春日乐章。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日讯 春日暖阳,万物复苏。站在高处俯瞰青岛空港商务区项目,近20个塔吊“长臂挥舞”,运输车来回穿梭,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工程现场热火朝天的景象,奏响了一曲奋进的春日乐章。
观海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1000多名建设者抢抓施工黄金期,身着安全服,头戴安全帽,分散在各个作业区域,有的熟练绑扎钢筋,动作敏捷有力,有的专注浇筑混凝土,确保每一处结构坚实牢固,还有的专心调试机械设备,为后续建设工序做好充分准备。
“由于占地面积大,项目工程量也较为庞大,总建筑面积达58.67万平方米,前期已完成超180万立方米土石方挖运和支护施工,目前正以日均30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推进地下室主体结构建设。”据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青岛空港商务区项目经理杨绍康介绍,预计5月初地下室结构完成,到今年夏天,主体工程将全面转入地上施工,届时现场将达到2500余人的用工高峰期。
在地上,由于项目距离机场航站楼仅1500米,施工现场上空不时有飞机驶过,需要确保在“不停航”的前提下安全施工,同时合理安排不同工序之间的交叉作业;在地下,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交织排布,如同迷宫一般……这些都离不开BIM等智能建造手段的提前系统布局。
“项目应用BIM+GIS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全要素可视化管控。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厘米级精度的工地实景模型,对深基坑施工进行动态监测。此外还自主研发的智慧物料管理系统,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可追溯。”杨绍康告诉记者,后期在主体施工阶段,还将有智能抹灰机器人、自动走式视觉测量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此“大展身手”,进而提升施工的精度和质量。
观海新闻记者注意到,和大多数建设项目不同,该项目施工所用到的钢筋材料都不在现场分散加工,取而代之的是在不远处的钢筋集中加工厂内集中加工生产。走入钢筋集中加工厂,如同生产车间,在剪切套丝打磨一体机的作业下,实现了钢筋自动分拣上料、定长切断、螺纹加工、弯曲成型、运输,大大提高了钢筋加工质量和效率。
青岛空港商务区项目位于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内,承载着“上合迎宾港”和“空港商务区”两大功能,拟建设酒店、公寓以及写字楼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助力打造青岛机场商业服务新形象,届时将有效提高机场周边的服务功能,极大提升机场的服务质量和城市形象,引领青岛临空经济向更高处进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来源: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