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飞地(如河北三河、香河、大厂等区域),因行政区划与经济辐射的错位,面临产业同质化竞争、资源虹吸效应、政策协同不足等挑战。结合飞地经济模式、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及典型案例,提出以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飞地(如河北三河、香河、大厂等区域),因行政区划与经济辐射的错位,面临产业同质化竞争、资源虹吸效应、政策协同不足等挑战。结合飞地经济模式、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及典型案例,提出以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一、深化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打破行政壁垒
1. 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推动税收分成与GDP共享模式,如北京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后的税收分配经验,通过协商明确飞出地(北京/天津)与飞入地(河北飞地)的收益比例,激发两地合作动力。
建立跨区域专班机制,由两地政府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飞地园区规划、政策制定与执行,避免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
2. 优化职责配置与监管协同
明确飞地管委会职能,聚焦经济事务协调(如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社会事务(如教育、医疗)依托属地政府管理,实现“经济独立+社会融合”模式。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统一监管标准,避免因政策差异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
二、打造差异化产业链,强化“双向赋能”
1. 承接非首都功能与创新资源溢出
对接北京科技资源,建设反向飞地创新中心。例如(北京)创新中心模式,通过在京设立“科创飞地”预孵化项目,再导入本地产业化,形成“北京研发+飞地转化”链条。
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等细分领域,避免与京津产业同质化竞争,如三河可依托中关村外溢资源发展智能装备制造。
2. 嵌入区域产业链关键环节
在京津主导的产业链中定位“配套枢纽”,如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中间体等,通过成本优势(土地、人力)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
推动循环经济,利用京津工业废弃物资源发展再生材料产业,打造绿色供应链节点。
三、构建数字治理平台,提升跨域服务效能
1. 统一数据共享与政务服务整合
搭建飞地园区数字协同平台,实现两地政务数据互通(如企业注册、税务申报),推广“跨省通办”服务,减少企业跨区域办事成本。
应用AI技术优化招商流程,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目标企业需求,如利用产业链图谱筛选潜在投资方。
2. 智能化基础设施升级
建设5G+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支持企业远程协同生产与供应链管理,例如为京津企业提供“云工厂”服务。
推进交通一体化,加密跨省公交班次,试点自动驾驶接驳线路,缩短通勤时间。
四、强化创新驱动与人才生态
1. 产学研深度融合
联合清华、中科院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氢能、3D打印等前沿领域,推动技术成果本地转化(参考江阴临港与清华合作案例)。
设立飞地科创基金,对入驻企业按研发投入比例给予补贴,吸引初创团队落地。
2. 构建“类京津”人才政策
提供户籍、住房、教育等差异化福利,如对京津外溢人才实行个税返还、子女跨区入学便利。
推广“周末工程师”模式,柔性引进京津专家参与本地技术攻关。
五、优化营商环境与品牌塑造
1. 差异化政策工具
针对飞地企业推出“超级服务包”,包括土地弹性出让、跨区域融资担保、知识产权快速确权等。
试点“无感监管”,对信用良好企业减少检查频次,降低合规成本。
2. 打造飞地经济IP
举办京津冀飞地创新论坛、产业对接会,塑造“京津走廊·创新飞地”区域品牌。
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飞地成本优势与政策红利,吸引年轻创业者关注。
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1. 短期(1-2年):
推动税收共享协议落地,建立跨区域联合招商机制,启动数字平台建设试点。
遴选2-3个细分产业(如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打造标杆项目,形成示范效应。
2. 中长期(3-5年):
构建“飞地创新走廊”,形成与京津互补的产业链集群,争取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项目。
探索飞地行政区划改革试点,推动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划适度分离。
京、津飞地需以“协同治理+产业错位+数字赋能”为核心逻辑,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品牌升级,逐步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赋能”,最终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价值增长极”。
来源:云天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