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从对皮肤病的误解到理解背后的心理学奥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21:05 3

摘要:记得小时候,只要看到同学、朋友,或是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患有皮肤病,皮肤不是瘙痒难耐,就是出现一块块红色的斑块,我都会觉得特别恶心,还笃定皮肤病会传染。尽管目睹他们被病痛折磨,满心痛苦与烦恼,但我内心的恐惧却总是压过了同情心、共情能力以及怜悯之心,不仅对他

大家好,我是MissLee。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我对皮肤病从误解到理解的亲身经历,以及背后涉及的多方面心理学知识。

记得小时候,只要看到同学、朋友,或是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患有皮肤病,皮肤不是瘙痒难耐,就是出现一块块红色的斑块,我都会觉得特别恶心,还笃定皮肤病会传染。尽管目睹他们被病痛折磨,满心痛苦与烦恼,但我内心的恐惧却总是压过了同情心、共情能力以及怜悯之心,不仅对他们嗤之以鼻,还避之不及。

如今我已步入不惑之年,近十年来饱受皮肤病的困扰。皮肤瘙痒不断,吃了无数药都难以抑制,病情反反复复,就这样持续了长达十年之久。直到这时,我才真切体会到皮肤病给人带来的折磨有多么巨大,遭受皮肤病侵袭的人内心又是何等的痛苦与无助。实际上,大部分皮肤病并不具备传染性,它只是身体内部出现问题的外在体现,是身体发出的警报,提醒我们身体已然出现紊乱,免疫力出现问题,甚至还可能存在其他隐患。要是再不重视自身的身体与健康状况,任由这些病痛发展,一旦蔓延至内脏,那情况可就相当严重了。

——————✿——————

▶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来看,小时候对皮肤病患者的排斥,反映出个体在认知局限下的自我保护机制。因缺乏对皮肤病的科学认知,将其视为威胁,恐惧主导行为,压抑了共情等情感。而患病后的感悟,则是个体在经历中不断调整认知,实现自我成长与心理转变的过程,从对他人的不理解到深刻体会病痛,完成了一次内心的蜕变。

就像央视新闻曾报道,一位小朋友因为不了解白癜风不传染,在学校孤立患白癜风的同学,后来通过科普和家长引导,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和同学友好相处,这就是个体认知转变的典型案例。

▶群体心理学方面,小时候身边若存在对皮肤病的普遍误解氛围,就会影响个体认知。群体的态度会强化个体对皮肤病传染性的错误认知,使个体更容易产生排斥行为。而在社会层面,若存在对皮肤病患者的偏见,也会形成一种无形压力,影响患者融入群体,产生孤独感等心理问题。

人民日报曾发文报道,某地一些村民因误解皮肤病的传染性,集体抵制一位皮肤病患者进入村庄,导致患者有家难回,心理遭受极大创伤,这凸显了群体偏见对个体造成的伤害。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规范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在一些文化里,对疾病存在偏见,可能导致患者被污名化。早期对皮肤病患者的态度受社会环境影响,患病后又会思考社会对患者应有的关怀与接纳,反思社会对疾病患者的支持体系。

据光明网报道,在某些地区,传统观念认为皮肤病患者不洁净,导致患者在社交、就业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这就是文化偏见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的体现。

▶民族心理学上,不同民族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存在差异。有的民族可能有传统观念认为皮肤病是不祥的,这会影响该民族成员对皮肤病患者的看法。随着现代医学知识普及,民族间对皮肤病的认知也在不断交流融合,逐渐改变一些错误观念。

新华社曾报道,某少数民族地区过去因传统观念对皮肤病患者敬而远之,在医疗队长期科普和帮扶下,当地民族逐渐改变了对皮肤病的看法,对患者更加包容。

▶佛教心理学强调慈悲与众生平等。小时候缺乏对患者的慈悲心,是被“我执”所困,以自我感受为主。患病后体会到痛苦,若从佛教心理学角度,会更能理解众生皆苦,从而培养出对其他患者的慈悲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人因心理学关注人与环境、系统的交互。患病前,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中形成对皮肤病的错误认知。患病后,会意识到医疗系统在疾病科普和治疗上的不足,思考如何优化人与医疗环境的交互,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对疾病的认知。

比如健康报报道,很多患者因医院皮肤病科普宣传不到位,对自身病情过度担忧,这就体现了医疗系统在科普环节存在的问题。

▶发展心理学表明,个体的认知和情感是不断发展的。小时候因认知水平低对皮肤病产生错误判断。随着年龄增长,经历丰富,认知发展,对皮肤病的理解更全面深刻,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体现了个体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分享再见。

来源:健康的蓝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