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系数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实现有效全球气候治理迫在眉睫。2024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各国必须在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共同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少42%,到2035
2025年3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报告(2025)》。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系数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实现有效全球气候治理迫在眉睫。2024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各国必须在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共同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少42%,到2035年减少57%,并迅速采取行动来支持这一目标,否则《巴黎协定》的1.5℃目标将在几年内夭折。面对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远不及预期的现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我们在玩火,但我们不能再浪费时间。”
围绕气候融资、议程设置和义务履行等相关问题,目前各利益相关方仍未形成有效合作,全球气候治理持续面临挑战。另外,在淘汰石油能源、为贫穷国家提供实质性气候适应支持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具体政策立场上分歧仍然明显。2024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本次缔约方大会围绕多项气候行动关键议题展开讨论和谈判,目标是达成新的全球气候融资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并就减缓、适应、损失与损害、《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一揽子平衡成果。经过激烈的博弈,发达国家在气候融资方面设定了明确的任务指标,到2035年,其每年提供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及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
但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该资金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损害。联合国气候融资问题独立高级别专家组(IHLEG)估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每年将需要2.4万亿美元以满足气候和发展需求。此外,气候资金能否落实还未可知。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的承诺就被一拖再拖,因此对于3000亿美元的新目标能否真正落实仍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
来源:老齐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