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有丰功伟绩的人不少,比如曹操,也算是能文能武,毛主席非常推崇曹操,还要为曹操“翻案”,他觉得京剧中说曹操是大白脸不好,曹操其实有大贡献。但在武功方面,曹操败仗不少,远不如毛主席。
中国古代,有丰功伟绩的人不少,比如曹操,也算是能文能武,毛主席非常推崇曹操,还要为曹操“翻案”,他觉得京剧中说曹操是大白脸不好,曹操其实有大贡献。但在武功方面,曹操败仗不少,远不如毛主席。
另外宋代辛弃疾也算是能文能武的大人物,不仅多次派兵收复失地,而且一首“醉里挑灯看剑”就流传千古,但辛弃疾也只能算是一个“将帅”,在政治方面没什么建树。
此外,项羽刘邦也算是能文能武的领袖中的佼佼者,但在军事才能上还略有欠缺,伟大的成吉思汗政治和军事方面都不错,毛主席写他“只识弯弓射大雕”。
如果说非要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非常突出的,估计也只是秦始皇了。
第一,秦始皇以卓越的政治战略和军事行动,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第二,他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成果,如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等标准得以统一,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文化认同,让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顺畅交流。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的局面,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确保了中央政令能有效下达至基层,对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军事上,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先从邻近的韩、赵、魏三国入手,逐步削弱六国实力,避免树敌过多。在攻打各国时,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灵活运用战术,如在灭赵之战中,利用赵国地震、饥荒等时机,派王翦等将领分路出击,最终成功灭赵。秦始皇为实现统一大业,大力整合军事力量。他改革兵制,建立起一支庞大且高效的军队,实行普遍征兵制,保证兵源充足。等等。
毛主席曾写过一首《沁园春·雪》,在诗词中他写到了好多古代帝王,但是他都感到叹息。这就说明,在毛主席心中,他臧否大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文采行不行,因为文治武功。
毛主席在选拔自己的秘书时,其实最要紧的标准就是看其文采如何,这说明毛主席非常看重一个人的才华。
那不妨从这个角度看看,秦王嬴政虽然功高盖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十分突出,但文采一般。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的文采还可以,但诗词在毛主席笔下是“稍逊风骚”,南唐后主李煜倒是有文采,但不过是个亡国之君。
那么毛主席的文学水平到底有多高?毛主席的散文一流,这已经不再赘述,他的老三篇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我们光看诗词。
有教授总结说,毛主席的诗词可以称为是“诗史”,意思就是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重要关头,都有伟大的诗词面世。
不妨回想一下,从毛主席童年时期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到他青年读书时期“恰同学少年”,再到革命早期“苍山如海”,红军时期的《忆秦娥·娄山关》《采桑子·重阳》等等,抗日战争时期《沁园春雪》,解放战争时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甚至在建国以后毛主席都是诗词面世,而且反映了当时的境遇。
其实毛主席不算是高产诗人,他一生公开发表的诗词也就60多首,按照毛主席诗词集,也顶多100多首。但毛主席的诗词,几乎每一首都有一句名句,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一位教授曾说:“毛泽东是用诗写史,也是以史写诗,正事写史,余事写诗,诗史合一,是为史诗。这才是一等一的大诗人,大手笔。”柳亚子先生评价毛主席的诗词说:“千古一人。”
毛主席的诗词,雄视千里、色蕴天地,荡四海、撼五岳,精彩绝妙、超凡出众。别说在中国,就从全世界看来,毛主席这样的人也是绝无仅有的。既前无古人,肯定也是后无来者。
西方人以他们的习惯方式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话并不夸张。如果需要补充的话,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位诗人能依赖自身而伟大,伟大的是他的作品所透射的艺术世界,所显示的气度力量,有伟大的时代,便应有伟大的诗人,有伟大的诗人,才有伟大的诗歌。
来源:红色风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