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还是兽性_莫言在北大刁钻提问中愤然离场,网友:我支持北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0 15:00 2

摘要:北大百年讲堂的灯光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学生当场问得离席——这事儿要是放在二十年前,准能上《读者》杂志的"名人轶事"栏目。可偏偏发生在短视频时代,短短三小时就让全国网民吵翻了天。有人说这是"学术自由的光辉时刻",也有人骂"现在的年轻人太不懂规矩"。

北大百年讲堂的灯光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学生当场问得离席——这事儿要是放在二十年前,准能上《读者》杂志的"名人轶事"栏目。可偏偏发生在短视频时代,短短三小时就让全国网民吵翻了天。有人说这是"学术自由的光辉时刻",也有人骂"现在的年轻人太不懂规矩"。

要我说啊,这场面活像老茶客碰上了气泡水,传统与潮流撞出的火花,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模样。

莫言在北大开讲座本不算新鲜事。自从2012年拿了诺奖,这位作家就成了移动的"文化地标"。但2023年这场《文学中的真实与虚构》有点特别——台下坐着三百多名学生,其中不少是举着手机支架的短视频博主。

当天北京气温35度,空调呼呼作响也压不住场子的燥热。主办方可能没想到,最火爆的环节会出现在最后的提问时刻。

穿藏青色衬衫的博士生张某站起来时,工作人员已经准备收话筒了。"莫老师,《丰乳肥臀》里描写日军暴虐的段落,您认为这是文学必要的人性揭露,还是对民族伤口的过度消费?"这个问题像块石头砸进池塘。

现场有人小声叫好,前排几位老教授皱起了眉头。莫言扶了扶眼镜,用他标志性的高密口音回答:"文学就像老中医熬药,苦味是治病的一部分。"

但事情没完。第二个问题更直接:"您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动物性隐喻,是否暗示人性本恶?"礼堂里的空气突然凝固。

当第三个关于"作家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抛出来时,73岁的莫言突然站起身,对主持人摆了摆手。这个画面被台下至少二十部手机同时拍下,其中最清晰的那段9秒视频,当晚播放量突破800万。

网络舆论很快分成两大阵营。微博上文学该不该有禁区话题里,年轻网友把张某捧成"提问英雄",某大V甚至做出"当代鲁迅三问莫言"的表情包。知乎的高赞回答却指出:"连续质问式交流,本质上是对对话礼仪的破坏。

"有意思的是,两家外卖平台数据显示,当晚北京高校区"炸鸡+啤酒"订单暴增——这场景莫名让人想起《娱乐至死》的预言。

这场风波背后藏着更深的水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某某翻出2005年的档案:当年莫言在《生死疲劳》研讨会上,也曾被批评"笔法过于残酷"。不同的是,那时的争论局限在学术期刊,而现在人人都能当裁判。

B站有位UP主把事件编成说唱,歌词里那句"诺奖光环照不亮评论区"获赞12万,评论区却吵出7万条留言。

第六天凌晨,张某的知乎账号突然发文:"提问本意绝非冒犯,但拒绝为追求流量而道歉。"配图是他在图书馆查阅莫言作品的笔记照片。同日上午,中国作协派专人给莫言送去一盆山东老家的石榴树盆景——这个充满中国式智慧的举动,被网民解读为"官方定调"。

尾声:

如今再回头看,这场风波就像面照妖镜。照见了老一辈对文学尊严的坚守,照见了年轻人渴望对话的迫切,也照见了流量时代的话语狂欢。北大中文系新挂出的《学术讨论守则》里,多了条"提问不得超过两分钟"的规定;而某直播平台刚刚上线了"文学辩论"专区,首场直播观赛人数破百万。

当莫言的最新散文集《晚熟的人》在风波后加印时,有读者发现扉页上多了行小字:"理解是幸运,误解是常态。"这话或许能给我们些启示:在这个一分钟能吵三百回合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该学会像老农种地那样——给思想的种子留点生长的空间。

(参考资料:2023年6月《光明日报》文化版专题报道;中国作家网公布的《中国作协第九届理事会会议纪要》;北京大学官网公开的讲座实录文字稿)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