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鹅肠菜”,曾是宫中养颜秘方?3月应季上市,鲜到眉毛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2 08:44 2

摘要:大家好,我是小美。前两天回乡下看外婆,正赶上春耕,农田一片热闹景象。“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好多年没在外婆这边闲逛了,看到曾经的发小,现在大多都自己当了家有了小孩,既为他们高兴,也感叹时光为何如此飞快,岁月不饶人啊!

导读:俗称“鹅肠菜”,曾是宫中养颜秘方?3月应季上市,鲜到眉毛掉!

大家好,我是小美。前两天回乡下看外婆,正赶上春耕,农田一片热闹景象。“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好多年没在外婆这边闲逛了,看到曾经的发小,现在大多都自己当了家有了小孩,既为他们高兴,也感叹时光为何如此飞快,岁月不饶人啊!

走到村头的时候,碰巧看见王叔蹲在田埂边,看我走来,赶忙招呼我过去。他手里拿着一把叶子细长、茎秆紫红的野草直叹气:“这‘鹅肠菜’啊,以前是年年拔年年长,喂猪都嫌弃!就跟牛皮癣似的,可如今啊,能卖价钱了,走十亩地也不见得能找到两斤了。”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在他的书里提到此菜,说它“容易滋生”,因此叫“滋草”。这才过了一千多年,原本的“滋草”,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滋草”,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是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农药泛滥、生态改变和人口增长等。

“鹅肠菜”植物特征明显。它是石竹科繁缕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茎叶形似鹅肠而得名。野外常见全株高10-50厘米,茎细长柔韧,多分枝,基部匍匐生长,上部直立,表面常带紫红色,带有密密的柔毛。

叶子对生,卵圆形至心形,叶尖微微下垂,边缘光滑无齿。叶面深绿,叶背浅绿,质地肥厚多汁,揉碎后渗出透明黏液(含多糖类物质)。根系浅而发达如萝卜须,主根短小,侧根须状密布,能紧抓表层土壤,适应性较强。

花期3-8月,开花时枝头顶出一簇簇小白花,花瓣五片,形如“雪花”,小巧精致。秋天为果期,花朵凋零结成卵圆形蒴果,熟透后裂开撒出芝麻粒大小的黑种子,可随风或动物传播。

它喜阴湿环境,耐寒耐瘠薄,常见于农田、路旁、林缘,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温暖省市,也是南方春菜的重要组成之一。常与雷公根、酢浆草、马齿苋等混生。另外,它的茎节处易生不定根,断枝可落地再生,可见繁殖力极强。

作为老辈人每年必吃的春菜之一,“鹅肠菜”到底有什么特殊价值?《救荒本草》中有提到它“春采苗叶,熟食可济饥”,现代研究表明其茎叶富含维生素C、钙、铁等营养成分,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一定要吃野生的,那才叫野菜!”路过的李婶冲我笑笑,给“野菜”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定义。

以前听外婆说,老一辈嫌它口感糙,喂牲口都扎嘴,谁曾想清朝光绪年间,这草被收作“宫中贡品”!《清宫医案》里写着:慈禧太后常年用“鹅肠菜”煮水洗脸,说是“面若桃花,肤如凝脂”。村里人得知后直咂舌:“难不成咱们天天锄的杂草,还是娘娘们的宝贝?”

会吃的人应该知道,它的嫩叶和根茎富含黏液和膳食纤维,饥荒时能充饥润肠,古时赞其“熟食滑美”。如今的吃饭多样,北方人把嫩叶剁碎,混入玉米面揉成团,贴锅烙成野菜馍,蘸酱吃,粗粮混着野香,越嚼越甜。

两广人喜欢煲汤,等它稍老一些后,挖其白根,晒干后称为“地筋”,炖老母鸡时加几片,汤色清亮,鲜味倍增,还有滋阴润燥之效。《随园食单》有记载:处理后的嫩叶切段,加醋、蒜末、香油凉拌,酸香脆嫩,佐粥一绝。难怪王叔直嘀咕:“城里人嘴真怪,咱嫌弃,他们偏爱!”

焯水后凉拌、清炒都能最大程度保留嫩叶的鲜劲,煲汤则更能激发它的醇香味,各有特色,但都好吃。不过,新鲜叶子含鞣酸,口感酸涩,用沸水焯烫去涩,立马变身美味。另外,它的根叶皆寒凉,脾胃虚寒者少食。

民间所称“鹅肠菜”就是“鹅肠草”《本草纲目》说它:“主痔疮肿痛,煎汤熏洗立效。”因此,在一些地方还有“痔疮草”的说法。吃野菜要选好时节,早春这段时间,不论是口感还是营养都是最佳,过了就没什么价值了。

温 馨 提 示

1.本文为知识科普文章,不构成医药建议,注意区别!

2.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来源:健康小题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