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听“绯乐”的产品,之前只知道他们的入门级“涟”卖得比较逆天,在电竞和HIFI领域都有很高口碑。这次适逢2代发布,蹭俩体验下。
第一次听“绯乐”的产品,之前只知道他们的入门级“涟”卖得比较逆天,在电竞和HIFI领域都有很高口碑。这次适逢2代发布,蹭俩体验下。
总体感觉很HIFI,素质上比百元左右的那几个国货卷王又要再猛些。
后面有对比和与不同前端的搭配感受。有兴趣的下拉。
有黑白两色,包装挺好看。
官方提供的涟2频响曲线很哈曼,高频的衰减处理惊艳,中高频轮廓(单峰)和1代(双峰)有所不同。如此频响+如下所述的特制膜片,按说会有一个“比较扎实”的声底。
两代耳机特性对比。
“涟1”我没玩过,只感觉它和2代的基础造型一样。
外壳方面,据悉2代和1代同样是“铝镁合金”,但这次有镀“防静电涂层”,避免了在某些前端下可能发生的“电耳朵”的悲剧。另外为实现音质突破,腔体内部形态有些许微调。
振膜方面,依旧是LCP球顶的复合材料,不过厂商表示这次在打样环节测试了上百次,并在最终的版本上喷涂了高分子纳米材料。
打开后,有着优雅的陈列布局。
配件只有收纳袋和耳套。
未采用可换导管或插头的设计方案。
提供了一款耳套,包含三种尺寸。耳套孔径和耳机滤嘴直径基本一致。
线材是0.78双针可换的设计。
腔体造型与森海这几年主打的耳塞有轮廓上的相似,但实际细节设计上的差异比较大。
宝贝销售页面设置了大量SKU选项,其中的一个Type-C版附赠有USB转接头,如上,可兼容只有USB接口的电脑。
为提升游戏时的握持舒适度,涟2的插头被特意设计成了很小的直角弯曲形态。实际体验时,该部位会被你的食指根部巧妙顶住,避免了传统直插式插头对手指、手掌的隔断式干扰。
Type-C版支持32bit/384kHz,在解码这块比“涟1”有进步。并且,俩带麦版本(Type-c和USB)经定制DSP优化后,还大幅降低了底噪和环境声噪音,利于通话时的人声清晰度。
从声音的“品质”角度来说,该版本会比3.5插头版更好些,听着会有更好一点的平衡感和纯净度。
线控位于右侧耳机线上,包含两个按钮。其中的长条按钮可切歌、接挂电话或是播放暂停;短按钮可一键开/关麦克风或是长按2秒后实现音效的切换。略可惜的是无音量调节。
俩按钮的实际按压回馈感不错,但表面都很光滑,且距离又略近,初上手可能需要适应。
给我惊喜的是它的一键闭麦功能,不仅响应非常迅疾,而且在按下按键的同时还伴随有低响度的女声提示,很惬意。像《和平精英》这种游戏,有时我懒得寻觅和点击屏幕上的闭麦按钮,就会按下它。
此外,该按键在长按两秒后,还可切换“影音”、“游戏”和“HIFI”这三种音效,也是考虑的很周到,很人性化。
佩戴:
戴好后,感觉很轻,且在耳内的落位也够稳,不易偏离或挤出。
关于线材,Type-C版和3.5版的编织工艺不同,前者因线控的加入,线身被束为一股,收纳和使用时会更感利索;3.5版又是另一种工艺,即十字编织缠绕,相对更具发烧特性。
另外,两个版本的线身都不存在过分的听诊器效应。
声音:
3.5版本阻抗32欧,灵敏度118dB/Vrms@1kHz,约103dB/mW,不算易推,但略微好于森海塞尔IE200。不过,考虑到手机用户基本都会搭配“便携解码耳放”,所以这又基本不是个问题。
我试了两个机身自带3.5耳机孔的前端,IPAD和索尼ZX706。
发现涟2搭配IPAD毫无问题,实际听感声压和动态都很理想,但索尼这个会有点闷,需开至音量90左右才会有亮堂感,甚至把音量开满也可以再听个几分钟。鉴于此,我觉得索尼3.5耳机孔搭配“涟2”不够好听。
好听的是:电脑/手机+天使吉米星门2/山灵UA MINI,然后是IPAD直推。
至于Type-C版,以iphone 16 PLUS为前端,其响度和动态都很理想。“游戏”模式下,声场不算大,但清晰度高,整体音色柔和,中频结像更显饱满;“影音”模式的声场明显开阔,低音有增强,有轻微两头翘的感觉,在某些音乐下很好听;“HIFI”模式的低频相对偏少,但声场、通透性和均衡性都非常不错,音染最少,音质最佳。
说回“游戏”。我玩《和平精英》好多年,用过各式各样的耳机,总体感觉是只要清晰度合格,且声场别太窄,就足够了(我非常不挑剔)。所以,不论Type-C版还是3.5版,都很难影响我的战绩。
当然,最好的电竞调音,私以为“声场”还是越大越好。像“涟1”就不错,它在2k和5kHz凸起两个峰,并在200Hz到1kHz这里尽量平坦,这就很有利于声场的横向展开,进一步利于你对整个战场的“全景式预判”。
2代也很不错,但它对频响有所调整,3kHz高耸,中高频增益做得很足。这种频响同样有利于声场,但更有利于中频基音部分(如脚步声)的明晰度,方便耳朵对“附近敌人位置”的精确觉察。即便音量开得不算大,也不太影响。
3.5版因前端不同,听感也更为多样,相对更具发烧趣味;DSP的带麦版,厂商特别设计了通过线控调节三种“音效”的玩法,总体更适合消费级领域的有线耳机用户。
这俩版本的耳机,调音风格相似,在佩戴良好的前提下,都会给出充足的低音、可控的高音以及自然坚实的人声。除了高频量感(7k-15kHz)不太丰盈,其余频率响应在HIFI与听感的结合层面都有着典范级水平。也在200元内,形成了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不同或是优势。
对比水月雨兰:
“涟2”的低频量感更充足,在特定音乐下会更具爆发力,相对更具流行味儿。3kHz引领的山型轮廓和兰一样为全频的自然还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不过它的增益值相对更高,好处是间接增强了人声清晰度,并规避了音乐中大量低音涌入时,对瞬态和声场的影响。
7kHz之后,“涟2”一路滚降,到15kHz附近又补足了极高频“气血”,如果前端的解码和解析足够好,这款耳机的高频解析和声场也会非常不错。我个人是希望这部分可以稍微再加强一点能量。
实际听感:“涟2”趋近于哈曼2019与2013的混合,音色结实、干脆、硬朗、较透亮、不聒噪、不刺耳,对6kHz往后的高频敏感的人来说,这耳机理应会非常理想。
有别于涟1代“森海”式(2kHz和5kHz凸起)的对横向声场的侧重,二代会多些“流行”味道,但由于它声底很稳,线条凝练,因此也常有一种特别“HIFI”的韵味。如果你是索尼EX1000的持有者,对液晶高分子振膜(LCP)的音色很熟悉,可能会明白我的意思。
“涟2”的明显更“结实”,感觉就像是两个EW200叠加,尤其中、下盘的这个感觉更明显。
差异主要集中在高频,当然低频也有不同。EW200的低频更松弛一些,但密度也相对低一些,高频量感,EW200更丰盈,听感更亮丽,但似乎也间接稀释了全频的厚实度。总体而言,EW200有着更适合女声的倾向性音色,而“涟2”对乐器、人声的基音频段则有着更扎实的表现,它的底色较“严肃”,更擅长结像的凝聚力与厚度感。
对比便宜许多的非同级竞品Hzsound白雪和天使吉米bunny,我觉得“涟2”的解析质量(声场、透明度、密度、动态)比它们好挺多,确实展现出了“近200元耳机”相对于百元左右耳机的音响性领先!
不同前端下,涟2的音色和音质也有不同,这里简单概括:
IPAD:力量+干净+直白混合的一种味道,少了点润泽和甜美。
天使吉米星门2:均衡、细腻、力量的混合,较为润泽,但比IPAD会有更多一些的聆听愉悦。
山灵UA MINI:低频相当强劲,声场也有着更惊艳的表现,气势感和人声结实度会给人很不错的印象,对注重韵味,但又不愿舍弃中正还原性的人来说,这套组合很理想。
从自然、耐听的角度来说,星门2这种推力(约75mW@32欧)的前端就已经非常适合“涟2”了。当然,五十元左右的手机小尾巴也完全可以。
索尼ZX706:感觉极低频有些过多,影响了全频的亮度和速度。
一番体验下来,我还是很认可官方对“涟2”声音的描述的。即它比涟1提升了低频下潜,加强了中高频细节,进一步“顺滑”了高频,整体也更为全面。
所以,如果你对低音的量感和质感都要求很高,同时又希望它能兼顾音乐、电影和电竞HIFI级高密度表达,那么我很推荐它。当然它也值这个价。至于选哪个版本,这得看你的实际使用场景。
来源:音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