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苹果,撩人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2 15:52 2

摘要:从一座果园到满目绯红,从传统种植到智慧管护,从单一品种到产业延链,从享誉全国到走向世界……吉县65年如一日坚持长期主义,举全县之力发展苹果产业,绘就了如今“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繁花盛景。

吉县苹果撩人香

——探寻“吉县苹果”的成长之路

核心阅读

从一座果园到满目绯红,从传统种植到智慧管护,从单一品种到产业延链,从享誉全国到走向世界……吉县65年如一日坚持长期主义,举全县之力发展苹果产业,绘就了如今“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繁花盛景。

四月的吉县,春风拂面,百花争艳。沟壑与塬面交错间,株株“希望苗”迎风摇摆,座座“致富园”生机盎然。果农们穿梭于田间地头,忙着修剪枝条、施肥浇水……

60余载春华秋实,曾经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贫瘠之地,如今已成了“苹果之乡”。2024年,该县苹果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25万吨,年产值超过15亿元,“吉县苹果”品牌价值30.23亿元,成为山西乃至中国苹果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化优势为胜势

据《吉县志》记载,在商代吉县就有栽植果树的记录。新中国成立后,以1960年红旗林场创建第一座苹果园马连滩果园为标志,一大批社办村办果园相继涌现,吉县开启了种植苹果的有益探索。

1985年,吉县组织180余名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围绕农村经济改革“望闻问切”,摸准了当地具备苹果生长的纬度、海拔、温差、光照、土壤、空气质量“六个最适宜”的天然优势。

1987年,吉县提出在全县栽植苹果10万亩的目标。1988年,该县形成“三个一机制”(即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图到底不折腾、一业兴县聚合力)。之后,历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长期主义,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立县之本、富民之策、耐心产业,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生动局面。

小苹果也有大作为,小苹果也能大担当。2018年,吉县凭借苹果产业5个80%(苹果产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专业村占到行政村的80%以上、果农占农民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0%、贫困群众依靠果业脱贫的达80%以上)率先“突围”,成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脱贫摘帽县。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1989年,在山西省优质苹果鉴评会及农业部优质水果鉴评中,“吉县苹果”获得苹果类唯一金奖;1992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1993年,获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金质奖;1996年,被北京国际果品及技术设备展览会专家评为金奖和“优质产品荣誉奖”;2010年,获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2021年,吉县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苹果产业全产业链典型县,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区。2024年,吉县10.78万亩苹果基地被纳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录。此外,吉县苹果还通过无公害苹果产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认证,荣获“中华名果”“中国苹果之乡”等称号,并成功出口英国。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2024年,吉县紧扣省委、市委对“沿黄板块”的精准定位,因地制宜聚焦“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秉持“宜乔则乔、宜矮则矮”科学理念,以“四新工程”(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破局开路,强势推进苹果产业“二次革命”,全力绘就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诗篇!

从传统到“四新”

经霜浴露满园彤,袅袅花香飘沃野。

在吉县壶口镇东部塬面上,1800余亩“四新”示范园内,嫩绿的叶子铺满枝头,苹果花肆意绽放,馥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当年栽种、次年挂果的矮化密植新技术,让前来观赏的果农们惊叹不已。

在果园里摸爬滚打半辈子的吉县中垛果树站站长强贵家告诉记者,2023年试种新品种时,他根本不相信错过了植树季果树还能栽活。以往的老果树拔除后,园地需要休耕2-3年,之后再栽下的新果树需要6年左右才能挂果。也就是说,进入老化、病害增加的果园,至少需要近10年时间轮转,才能重迎盛果期。“在专家指导下,采用‘二脱一抗’现代‘根插’苗木繁育技术,实现了果树抗重茬、免休耕,打破了传统困境。”强贵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示范园试种了早、中、晚熟品种,新果树一年成型、两年挂果、三年稳产,亩产控制在4000公斤上下,而且地头直采每公斤价格能卖到20元左右,每亩地可增收大约1万元。”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穿梭于果园的柏东村果农陈武忠高兴地说。

科技不仅是生产力,更是新品种引进的加速器,新品种的研发与繁育是产业升级的基石。2023年,吉县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挂牌营业”。以“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目标,吉县引来以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魏钦平教授为首的国内顶尖专家教授团队,以及以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大学张东教授为首的博士人才团队,建设了“一院双基地”,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

在吉县各乡镇的有机旱作现代高效示范基地,时常会看到国内知名专家、山东农大园艺学院果树系教授张继祥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回穿梭的身影。随着基地越来越多,电动三轮车成了他常用的交通工具,方便他随时停下来察看果树成长情况。张继祥说:“我们2023年4月20日栽种的第一批新品种果树,像美味、宫藤富士、吉美人等,苗木成活率达99%。2024年春天成花,经限花限产保护措施后,亩产约500公斤,宜机化、轻简化新模式取得成功。”

在专家驻守指导下,吉县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培育的20万株矮化种苗,满足了2024年完成2410亩示范园的种苗需求,苹果种苗实现政府背书、贴上了吉县标签。

“新品种果树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专家的悉心管护。”吉县苹果协会会长杨朝辉表示,有了知名专家在田间地头的驻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把技术和经验手把手传授给大家……

新技术带来新气象,新模式催生新机制。“农户+研究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方专业市场主体联合”“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联农带农新机制,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拔节向上,“5221”“532”等全新合作分配模式,把果农持股和分红比例定为“5”,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激发了果农们的内驱力。

去年11月,吉县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苹果矮砧现代高效创新种植技术”入选2024年山西省企业典型创新案例。这标志着吉县苹果种植技术突破传统桎梏,率先蹚出以科技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升级的新路径,为山西农业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变人工为智能

“新型果园集中连片,实现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子品质,收益也高,智慧管护精准高效还省时省力,我每天都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与众多参与基地管护的果农一样,陈武忠从果业技术能手摇身一变成为“新型产业工人”。

围绕“品质”,吉县探索出一条轻简化、宜机化、数智化的发展新路。水肥一体化设施为高效施肥、精准节水灌溉提供了保障;修剪、收获等采用高新生物科技和现代农机,做到免刻芽、免疏花、免拉枝、免套袋等轻简、数智化管护,两个人即可完成百亩果园的生产与管护。

烟台众德集团农业工程部郝光,视吉县为第二故乡,常年奔走在吉县各乡镇,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服务。在柏东村示范园智慧水肥一体化控制中心,郝光指着滴灌智能设备一一介绍:“泵房系统通过智能恒压控制柜、叠片过滤器、智能控制操作终端等一体操控,按照设定的恒定压力,控制水泵的同时,还能控制田间阀门组进行施肥。另外,通过田间安装的传感器,实时显示土壤的湿度和温度,在湿度低于设定值时启动灌溉。水肥一体化省水省肥省工省力,一个人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上千亩果园的浇灌和施肥,相比传统浇灌节水30%-70%,节省肥料50%以上,减少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在吉县上东村有机旱作高效示范园里,种有秋映、美味、爱妃等新品种,园区还搭建了大数据服务平台和智慧果业系统,尽显科技范儿。永固村“三新”示范基地的120亩土地上,种着13个国内优新品种,支架扶持、全自动防雹网、水肥一体、大数据监测、虫害物理捕杀等系统一应俱全,为果树茁壮成长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在桥南社区苹果矮化密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内,负责人葛明森介绍:“我们打造了智慧化种植生产管理系统,安装了智慧气象与生产环境监测设备,丰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余万元。”

这些基地多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和吉县“院县共建”,通过引进、试种、选优后逐步推广新品种栽植。在推广新技术方面,还有“砧穗组合”“轻简化管理”和“行内铺设防草布、行间种植油菜”有机旱作栽培等。

科技为媒,吉县苹果产业焕发出新活力。运用大数据分析管控平台、电子商务产业链管理平台和5G+智慧果业平台,以“数智”赋能全面提升生产标准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构建了“前端生产技术管理——中端金融保险期货——终端精准品牌营销”的全链条智慧服务平台。

以底气强“成色”

去年9月28日,2024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在山西潇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200多位“三农”领域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吉县县委书记赵松强应邀发表主旨演讲。他在分享经验时表示:“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全链条提质升级苹果产业,‘红苹果’成为挑起乡村振兴的‘金扁担’。可以说,30万亩金奖苹果就是吉县乡村振兴的最大底气!”

当前,吉县苹果产业每年用工450万人次,拉动餐饮消费约1亿元、交通运输收益约9000万元,带动超2万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

此外,吉县全力推进苹果品牌战略,积极探索“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在四川德阳举办新闻发布会,官宣“吉祥吉县·吉地吉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出“吉县苹果撩人香”宣传语,在各地布局旗舰店、特色馆,让“吉县苹果”香飘四方、深入人心。吉县还举办了黄河大地艺术季;与大宁携手合办“大吉520”黄河英雄会汽车越野挑战赛;依托壶口瀑布,建设集苗木繁育、观光采摘、研学写生等于一体的黄河大合唱国际写生基地;依托“苹果+旅游”,建成美轮美奂的“苹果小镇”;通过以上举措,不断提升吉县的区域知名度和产品影响力。该县还建成苹果培训中心等7个功能性研学基地,让产业与人才相互赋能、协同共进。

每年四月果花盛开、十月硕果飘香的时节,吉县引导果农在果园内以“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的方式,用田园风光+优质果品扩大销售。据了解,目前全县线上规模销售经营户达100余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

在刚刚召开的吉县两会上,吉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牛永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部署:2025年,吉县将围绕打造“全国优质苹果(标准)生产地”,坚持“线上线下同步,矮化乔化并重”,从市场端、生产端、流通端、加工端“四端发力”,让“好苹果”卖上“好价钱”,保障果农切身利益,推进苹果加工产业转化增值,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矩阵。吉县苹果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现代化产业路径愈加清晰。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相信,随着苹果国际服务贸易中心的正式启用,国际数字化绿色包装园区、吉县大数据中心(吉县苹果云平台)项目的建成……“吉县苹果”的金字招牌成色更亮,吉县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

当30万亩花海的芬芳

弥漫吉州大地

乡村振兴的绚丽华章

正澎湃铺展

来源: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