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亚里士多德对“教育”一词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这个比喻教育很好地阐明了教育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其实,教育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既包括社会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
主题词:教育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亚里士多德对“教育”一词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这个比喻教育很好地阐明了教育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其实,教育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既包括社会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自我教育。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也不乏与“教育”相关的作文命题,且题型多样。有的题目指向家庭教育,2023金华卷“天上的太阳会不会有两个”看图作文;2021湖北随州卷材料作文“谢公夫人教儿”、2020浙江台州卷材料作文“父母与孩子的对话”、2019湖南长沙卷材料作文“父母帮孩子上传实践活动材料”等;有的题目指向学校教育,如2024年滨州卷《那节课,触动了我的心灵》,2018湖北黄冈卷材料作文“薛敏修在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习”等。要想写好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家校共识、缓解教育焦虑、共育幸福人、培养健全人格等四个层面进行构思,立意。
1. 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陶行知
2.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 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 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苏霍姆林斯基
3.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
4. 教育植根于爱。——鲁迅
5.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
6.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7.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 ,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 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8.“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9.“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10.“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 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11.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别林斯基
12.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13.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
1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5.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16.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
一、精彩片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选择了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就意味着与国家命运绑定在一起。三尺讲台育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教师,燃烧自己、成就他人、报效国家,也升华着自我的人生价值。
2.教师是燃灯者,自身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引领人向上向善。时代越是向前,越需要一大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好老师。
3.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应当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个性化、创造性学习的人才培养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在教育入口处做到“有教无类”,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出口处做到“人尽其才”,才能绘就人人出彩的教育图景。
4.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顺应人民期待,铆足干劲,久久为功,不懈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亿万群众共享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必将早日变为现实。
5.因材施教,方能各展其才。孩子们天生携带创新基因,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兴趣,既善于模仿,也乐于求索。但是,每个孩子的潜质是不一样的。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照顾好每个孩子的需求,最大限度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禀赋,最大程度激发个体探索性思维、创造性潜能,充分提升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力,才能让青少年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6.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探索创新,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言语进行立德教育,用孩子们能参与的方式进行价值培养,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7.“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8.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坚守。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被寄予了“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的期待。期待更多教师学习楷模、争当楷模,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点亮孩子的梦想、托举民族的未来。
9.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才不负教师这一职业。
10.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他们以昂扬的精神、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浇灌教育田地,润泽学生心灵,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与责任担当,诠释了何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二、人物素材
1.罗翔:法学专家,段子达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法学是个枯燥难懂的学科,要背大量法律条例,还要与各种犯罪案件打交道。但2020年3月,一个名叫罗翔的法学教授在视频网站B站火了。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在他的讲课视频里,丝毫没有乏味。罗翔有深厚的法学功底,常常根据热点事件和千奇百怪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地进行普法,堪称“刑法界郭德纲”。
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罗翔很受学生欢迎,每年都被选为“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之一”。他告诫学生:“一次犯罪不过是污染了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却是污染了水源。”“不要因为我们法治建设出现一些小小障碍就心灰意冷,这只是暂时的,我们依然有美好的追求,虽然这个追寻是渐进的,但是我们永远不灰心,不疲倦,我们尽力而为。”耕耘法学领域数十载,他给学生的寄语通常是“愿你成为法治之光”。
【运用示范】
当代社会是一个专业型的社会,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也因此产生了时代的傲慢与偏见。避免这种傲慢与偏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说“专家没有灵魂”。但是罗翔,一个专业的法律人,他的讲课视频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我们可能不会因为这些视频去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但可以像他一样,做一个有温度、有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2.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对于自我有着清晰、充分的认识。《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的一段对话。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善于培养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这是他的长处。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在他看来,浩然之气,为气也,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浩然之气是由正义感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而获取的。
孟子凭借这种浩然之气,以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义担当之志,带领弟子游历齐、宋、鲁、滕、梁诸国。虽然孟子得到了多国君主礼遇,但其主张终不为当权者所用。尽管如此,孟子始终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保持了高度的自信。他也从不悲观失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生持守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气节。
【运用示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担当精神,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征途漫漫,精神永恒。伟大时代呼唤高尚精神,高尚精神助推伟大实践,让我们在中国精神的照耀下,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克难攻坚,开拓创新。
3.“最强博导”桂海潮:坐火箭太爽了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次执行飞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中有一个戴眼镜的,他就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的桂海潮教授。在神舟十六号发射升空的过程中,桂海潮难掩自己的激动之情,“坐火箭太爽了”。
桂海潮出生于云辇小镇,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高考时,他是县城理科第一名,本可以报考北京大学,但他坚持梦想,最终被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录取。他从本科一路攻读到博士,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31岁时,桂海潮已在北航任博士生导师。在北航任教以来,桂海潮共指导了1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3名已经顺利毕业。在航天员封闭训练期间,桂海潮尽己所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科研,亲自帮忙推导关键的理论公式。而就在神舟十六号发射的发布会上,桂海潮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催学生们赶紧叫论文。不少网友得调侃桂海潮的学生们:认真写论文,你们的导师在天上看着呢!
【运用示范】
为什么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因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机敏以及心态,这些经过磨炼而成的品质,会成为“改变命运”的真正动力。理解了这一点,在学历内卷的当下,在嘲讽“孔乙己长衫”的今天,我们大可不必理会“知识无用”的叫嚣,而应脚踏实地地搭建好知识这个支撑我们未来走向远方的“粮库”。正如航天员桂海潮,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本科到博士,从学生到教授,从大山到太空,以亲身经历印证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再次向世人证明:时代虽然在变,但知识的价值没有变,社会对知识的珍视和渴求没有变。
4.徐召伟:山区留守儿童筑梦师
2022年12月,视频《给这支足球队送完外卖,我崩溃了》让一群踢足球的山村孩子和他们的老师徐召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从2005年开始支教,到中间为生活所迫短暂离开,再到如今,徐召伟在这条路上走了18年。
大山里生活劳作方式单一,人们以种田放牧为生。女孩儿们不需要会琴棋书画,也不用知书达礼,早早结婚生子便成了她们唯一的寄托。落后的教育水平和思想,让这些孩子走不出命运的羁绊。徐召伟在学校不仅教语文、数学,还教体育。他本人是个足球迷,这一爱好给了他思路——教学生踢足球,培养“体育特长生”。孩子们也知道足球能带来更多机会,所以她们的兴趣也很高。平日里,徐召伟通过网络视频、书本等方式学习足球训练技术,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和计划。2021年元宝女足获得“追风联赛”西南片区五省冠军。2018年以后,元宝小学每年固定向县、市体校输送足球特长生,至今已有80多名学生通过足球出山,拥有了更多可能的未来。
【运用示范】
平凡的生命需要用信念去支撑。在每一个平凡的角落,总会有一些身影崇高而不凡,他们发挥着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徐召伟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凭借着对职业的专注和热爱,他用执着托举起孩子的未来。因为有了信念支撑,平凡的徐召伟才能脚踏实地,行以致远,抱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心态去拼搏奋斗。他就像一株催醒春日的嫩芽,只要有春风的召唤,平凡的人生也能成为一道绮丽的风景。
5.邓小岚:为山区孩子打开音乐之门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在一次日军的“大扫荡”中,马兰村的乡亲们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无一人泄密。一次突围后,邓拓妻子丁一岚在山洞中生下邓小岚,不得不把她寄养在当地一户村民家中。炮火下的童年,有动荡的不安,也有质朴的恩情。多年后,邓小岚不断寻访这片土地,马兰村需要什么,她就默默去做什么。从2004年开始,她每年往返北京和马兰村20多次,为马兰村的孩子们义务教授音乐课程。那时,马兰小学只有4间漏风的教室。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翻盖了7间校舍。2015年,在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自筹资金、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浪漫的三层“音乐城堡”。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由44个来自阜平县孩子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走到国家体育场中央,演唱起《奥林匹克颂》。观众席上的邓小岚,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她原本可以在北京过一个舒适的晚年,但她选择去红色老区投身儿童音乐教育,从退休一直做到病逝。
【运用示范】
爱因斯坦说,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是的,一个人的价值是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的。“音乐造梦师”邓小岚放弃舒适的退休生活,只身扎根大山18年,用音乐教育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眼界,也带领马兰村走向振兴。马兰花多生于荒地、山坡草地,花期长、根系发达。邓小岚就像这种花,她的根在马兰村,她把音乐的种子撒在马兰村,虽然她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奉献精神留在了每一个人心中。
6.“吴姥姥”硬核科普:“不刷题”的快乐人人能懂
在吴於人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同济大学教《大学物理》时,她发现,不少学生对科学探索没有什么热情。结合教学实践和个人经历,吴於人认为缺乏对客观世界的好奇也许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于是,她有意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还和同事们一起建设了物理探索实验室,许多学生因此重拾科学探索的纯粹乐趣。
对于物理学科的普及,吴於人表示“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她认为青少年时期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式,好的科普内容不仅能够滋养孩子们的生活,更有可能激发他们的“科学家梦想”。退休前吴於人便力促同济大学物理实验室面向中小学生开放,目的就是让更多孩子爱上物理。2018年,已经退休的吴於人和学生关大勇牵头,联合同济大学十位教授、博士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同年4月,开始更新抖音账号“不刷题”,探索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科普。短视频中,鸡蛋、晾衣架、硬币……在吴於人手里,再寻常不过的用品都有可能变身为实验器材,用来进行力学、电学相关的实验。
【运用示范】
担当育人使命,是真情大爱的意蕴。如果说投身高等教育意味着看得见的人才回报,那对于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而言,扎根全网的科普则是一笔无形的强大助益。宇宙射线、楞次定律、减慢光速……“科学姥姥”吴於人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简单实用的道具,将科学大观园内的高洁之花尽数展现于众人面前,充分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望。“降维”科普意义非凡,别有一番价值。
7.“人民教育家”于漪:一家三代六人结缘教育
出生于1929年的于漪,童年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父亲早逝后,母亲带着于漪兄妹5人艰难谋生。18岁那年,于漪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后,她如愿站上了三尺讲台,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大地,面对百废待兴的教育行业,她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教育改革思想。20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上片面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风气,于漪坚持“弘扬人文”的教学主张。进入新世纪,于漪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从青葱少女到耄耋老人,于漪自始至终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变化发展,不遗余力地为语文教育建言献策。
于漪的家庭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爱人黄世晔是复旦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儿子黄肃任凯慧中学副校长,也是一名历史教师,儿媳史玲玲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女黄音在杨浦高级中学任语文教师,孙女婿尚宣廷是市北中学的物理教师。于漪从教70余年,三代教师也经历了时代变迁,但一家人始终把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运用示范】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近年来,一大批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用行动践行了“一生只为一件事”,诠释了“爱是教育的灵魂”。
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的张桂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李保国,“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他们用坚守与奉献,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与责任担当,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与桃李芬芳。
难忘的一堂课
这学期刚开学,班主任就兴致勃勃地来到班级,向我们宣布:学校要开一门新课——劳动课。
“老师,劳动课就是教怎么干活儿吗?”“老师,劳动是搬桌椅还是打扫卫生呢?”“老师,劳动课教怎么炒菜吗?”……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班主任打断了大家的询问,严肃地说:“我们学校的劳动课,是让大家真正参与劳动,体会劳动。上课地点在学校周边的田间地头。”班主任的话音一落,班里顿时炸开了锅。班主任大喊一声“安静”,继续说,“我们班明天下午就上劳动课。”
第二天下午,我们排好队,浩浩荡荡地朝着学校周边的农田走去。
大概走了十几分钟,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这里的空气弥漫着青草的芳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醒目的牌子“劳动教育试验田”,同学们有序地走到田间。
劳动课的任课教师宣布,这次劳动课的内容是种菜。老师请来一位农民伯伯为大家讲解栽菜苗的工序。他告诉我们,今天要完成四道工序:翻地,栽苗,浇水,盖土。农民伯伯还讲解了要点:翻地时要挖得深一点,插苗时要端正,浇水要充分,盖土要结实。讲完要点,他还向我们演示了一遍。
劳动正式开始,我和小组的另一位同学立刻做好了分工:我翻地,她插苗,我浇水,她盖土。没有了喧闹声,只看到同学们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认真地干着活儿,手磨起了水泡也不在意,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也顾不上擦,艳阳高照也没有人喊热。我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认真地参与劳动,努力地完成这节劳动教育课。
吴伯箫在《菜园小记》中这样写道:“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是啊,种菜的这几道工序就有无限的趣味。当栽完最后一棵菜苗时,我们无比兴奋,站在田头大声喊道:“我们小组最快,我们是第一!”其他组的同学闻声向我们投来羡慕的眼神。
这次田间课堂为我展开了一幅新的画卷,让我真切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也享受了劳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那些劳动的新知等待着我去学习,那些劳动的经验需要我去积累。我期待上更多的劳动课。
文章围绕题“体力劳动”教育这一素材,叙写了“我”和同学们在田间地头上了一节别样的劳动课的经历。由最初听到消息后的惊诧与不解,到后来的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安安静静地上完这节劳动课,从而真切地体会了劳动的辛苦与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以及劳动课的思考和感悟。真的是收获颇丰!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