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毒控制到功能性治愈:多方携手,助力2.54亿乙肝感染者“摆脱疾病阴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7:28 2

摘要:作为全球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当前肝炎拥有庞大的患者人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肝感染者¹,每年因乙肝相关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55.5万人²。尽管乙肝的死亡率并不算高,但每天仍有上千人死于乙肝相关的疾病³。

作为全球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当前肝炎拥有庞大的患者人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肝感染者¹,每年因乙肝相关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55.5万人²。尽管乙肝的死亡率并不算高,但每天仍有上千人死于乙肝相关的疾病³。

针对乙肝病毒的诊治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强调,病毒性肝炎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均构成了重大的健康挑战。考虑到中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程度、诊断水平、治疗进展及筛查覆盖率,要在2030年实现相关目标,我们仍需克服重重困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

“我们仍需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包括如何有效进行筛查、诊断,如何发现患者并确保他们接受治疗,以及如何在治疗后进行有效管理。在临床上实现筛查、诊断、治疗和管理的一体化,将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控产生更大的帮助。”谢青教授指出,尽管自1997年拉米夫定等口服核苷类药物上市以来,经过20多年的共同努力,药物不断更新,但目前治疗手段仍然有限。口服抗病毒治疗和长效干扰素等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尽管我们不断努力,但目前要更有效地清除病毒、实现功能性治愈并改善患者预后,治疗手段仍显不足。

从市场表现来看,目前,有多类创新药物正在研发中,包括受体阻断剂、核心蛋白抑制剂、长效干扰素以及小核酸类药物等。其中,小核酸药物中的小干扰RNA(siRNA)和反义寡核苷酸(ASO)因其巨大潜力备受瞩目,有望在2026至2027年间成功上市。

乙肝治疗的“理想终点”

HBV(乙型肝炎病毒)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长期的HBV感染会促使疾病逐步恶化,经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即俗称的“乙肝三部曲”。

根据第四次全国乙肝血清学调查结果,我国乙肝感染患者人数已超过7500万⁴,这一数字占全球感染人数的约30%⁵。

在此背景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⁶(以下简称“指南”)再次强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相较于2015年,2030年慢性乙型肝炎(CHB)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死亡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⁷。

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患者而言,治疗的“理想终点”即为达到功能性治愈。这能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肝细胞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时间。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促使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从而达到长期的免疫学稳定状态⁶。

研究指出,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可大幅降低乙肝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包括使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从7.8%⁸降至0.6%⁹,并使肝病相关死亡率有所降低。

谢青教授介绍,在乙肝治疗领域,根据临床研究和统计数据,患者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期可以显著延长,甚至不影响寿命。同时,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也得到了明显降低。然而,临床仍面临一个挑战,即许多患者在病毒得到控制后,仍需长期甚至终身用药。“在门诊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肝功能良好,病毒也得到控制,但仍然发生了肝癌。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具有肝癌相关基因,或者尽管DNA复制已被控制,但仍然发生肝癌。因此,我们在患者中必须定期进行监测。”

从临床角度来看,如何让患者达到真正的功能性治愈?不少专家指出,可以清除表面抗原,尽量减少整合的DNA。最终的临床结果是在现有口服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这成为了临床医生和众多企业共同瞩目的焦点。正是基于这样的临床需求,功能性治愈的概念被提出,众多企业正不懈努力,为乙肝患者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旨在实现从病毒控制到病毒持续监测不到,乃至达成功能性治愈的目标。

乙肝的功能性治愈对乙肝患者而言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2023年发布了一个新药研发功能性治愈的定义。即在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在固定疗程内,患者获得了表面抗原持续监测不到,可能伴有表面抗体的出现,DNA始终检测不到,病毒得到控制,肝功能生化指标正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肝穿刺进行的肝脏组织学检查会显示炎症得到显著改善¹⁰。

“停药后24周,即停药半年后,仍能保持这种状态,这就是功能性治愈。这也是CDC对新药研发过程中的期望,希望停药后仍能维持这种状态,这就是功能性治愈的定义。”谢青教授说。

携手探索“治愈”可能性

当前,核苷类药物和长效干扰素是乙肝治疗的常用抗病毒药物。虽然乙肝的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国内外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公认的理想治疗目标,但能够实现乙肝治愈的患者比例仍不足10%¹¹。

谢青教授介绍,目前,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小分子药物之一,其能够迅速降低甚至清除表面抗原。在功能性数据中,表面抗原的清除被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如果存在一种能够针对表面抗原进行清除的靶点,那么这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功能性治愈的希望。“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患者对这些药物的热切期盼。”

该药物属于功能性治愈或小分子药物范畴,其研发目标是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多个靶点。经过近三十年的口服抗病毒治疗历程,临床上对于此类新药的需求愈发迫切。

“我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1997年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创了拉米夫定口服抗病毒治疗的先河,而在功能性治愈方面,小分子药物也有望为未来开创第二个先河。我深深敬佩企业为全球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所做出的努力,他们与临床医生携手合作,致力于乙型肝炎的根除,这是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谢青教授说。

在临床医学专家的视角下,要实现更高治愈率则是寄希望于革命性新药。虽然目前有些新药仍处于概念验证或注册临床研究阶段,但越来越多基于新药展开联合用药方案的研究正在探索中。

聚焦药物研发,GSK副总裁、全球临床研究与早期项目负责人Dickens Theodore表示,创新是新研发方向的核心所在。GSK始终秉持“不解决问题就绝不满足”的理念,“虽然目前我们在乙肝治疗领域已迈出重要的第一步,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战胜乙肝病毒,必须开发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并通过联合用药方案来实现病毒清除的目标。”

GSK副总裁、全球临床研究与早期项目负责人Dickens Theodore

当前,患者所面临的挑战是长期治疗的需求,GSK也期望能够实现短期疗程治疗,使患者在治疗后能够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持续控制病毒。GSK目前正专注于功能性治愈的研究——即在患者停药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和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检测不到¹²,患者无需接受治疗也能维持病毒DNA的控制。这将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因为他们的血液检测将不再显示乙肝阳性,也不必每日服药来提醒自己携带乙肝病毒。

“我们正致力于推动整个医疗领域迈向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通过短期疗程就能实现谢教授所提及的临床获益:降低肝癌风险和死亡率。这对GSK的研发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开始掌握这一方向,并对未来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Dickens Theodore指出,鉴于中国在乙肝领域的重要性,GSK在乙肝药物研发项目早期就将中国纳入全球战略。近年来,中国政府更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国际合作的效率,这使GSK全球能够更早地与中国开展合作。这种深度合作使全球前沿研究能够更快地将重要药物带给中国患者。Dickens Theodore相信,与中国研究者及专家的紧密合作,对加速创新药物研发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hepatitis report 2024[EB/OL]. (2024-04-09). https://www.who.int/teams/global-hiv-hepatitis-and-stis-programmes/hepatitis/overview.

[2]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hepatitis B,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Sheena, Brittney S et al.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Volume 7, Issue 9, 796 - 829

[3] Mak, LY., Liu, K., Chirapongsathorn, S. et al. Liver disease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urden, trend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1, 834–851 (2024).

[4] Hui Z., Yu W., et al, New Progress in HBV Control and the Cascade of Health Care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BV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Fourth National Serological Survey, 2020.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Volume 51, 101193, October 2024

[5] Yan, R., Sun, M., Yang, H., Du, S., Sun, L. and Mao, Y., 2025. 2024 latest report on hepatitis B virus epidemiology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changing trajectory, and challenges. Hepatobiliary Surgery and Nutrition, 14(1), pp.1-15.

[6]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2,15(06):401-427. 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22.06.001

[7] 全球卫生部门战略草案,病毒性肝炎,2016-2021年 https://apps.who.int/gb/ebwha/pdf_files/WHA69/A69_32-ch.pdf

[8] Ando Y, Ishigami M, Ishizu Y, et al. Cumulativ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ho Achieved Sustained Disappearance of Viremia by Nucleos(t)ide Analogue Treatment. Hepatol Res. 2017 Sep 2.

[9] Lee HW, Yip TC, Wong VW, et al. CAMP-B score predicts th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fter HBsAg seroclearance[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4, 59(10): 1223-1235.

[10]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公告通告. 取自 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5bebddb98aae85a980181683a910788e

[11] Yuen, M.-F., Lim, S.-G., Plesniak, R., Tsuji, K., Janssen, H.L.A., Pojoga, C., Gadano, A., Popescu, C.P., Stepanova, T., Asselah, T., Diaconescu, G., Yim, H.J., Heo, J., Janczewska, E., Wong, A., Idriz, N., Imamura, M., Rizzardini, G., Takaguchi, K., Andreone, P., Arbune, M., Hou, J., Park, S.J., Vata, A., Cremer, J., Elston, R., Lukic, T., Quinn, G., Maynard, L., Kendrick, S., Plein, H., Campbell, F., Paff, M. and Theodore, D., 2022.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epirovirse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7(21), pp.1957-1968. DOI:10.1056/NEJMoa2210027.

[1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 35(8): 1693-1701.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