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提起小米,大家肯定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雷军,再想到去年的小米SU7,最近新闻相信大家也都有看,关于小米汽车高速失事持续引发公众的关注,当然,案件还在警方的进一步调查当中,所以结果仍然未公布。
之前提起小米,大家肯定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雷军,再想到去年的小米SU7,最近新闻相信大家也都有看,关于小米汽车高速失事持续引发公众的关注,当然,案件还在警方的进一步调查当中,所以结果仍然未公布。
2025年3月29日的22:44,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持续行驶。由于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并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在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
然而,尽管系统发出了风险提示,但驾驶员在接管车辆后,仍然不可避免与隔离带水泥桩的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碰撞发生后,车辆迅速起火燃烧,最终导致车内三名司乘人员不幸遇难。
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悲剧不仅让三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同时也让小米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被推上风口浪尖。
其中疑似受害者家属通过社交媒体发生,表达对小米机车的智能驾驶技术的质疑,并且表示在之前小米方面从未主动联系过家属,野玫瑰油对车辆为何会自燃、车门为何会锁住等疑问给出解释。
4月1日,小米汽车通过微博详细回应了此次事故,小米方面表示,事故发生后,他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同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除此之外,小米公司还成立了专项小组,奔赴该事故现场,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依法向警方提交了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等。
小米汽车公司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质疑,但是网络舆论依旧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抱有一定质疑态度。
尽管当下智能驾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但驾驶员仍然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能完全依赖于系统。
本次事故再次提醒我们,安全教育在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至关重要。车企在传播智能驾驶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明确区分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区别,让消费者明白智能驾驶技术的使用场景及局限性。
小米汽车起火事故虽然是个案,但它却再次敲响了智能驾驶技术安全的警钟。据《科创板日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智能驾驶致人死亡案件涉事车辆包括小鹏汽车、问界以及特斯拉都出现过类似事件。
网络上关于本次事件的舆论分为三类:
一类是质疑:小米SU7技术上存在应急机制和智能系统设计不合理的缺陷,且没有在第一时间给当事人家属联系,缺少人文关怀;
一类是支持小米公司,在最开始雷军的视频里就有提到过目前智能驾驶只是辅助作用,还是需要人工操作为主,尤其是夜间行车在高速路上更加要保持警惕,注意安全,不能一出事故就完全将责任归咎于车企。
一类是理性看待,在真相还没有得到公布前,让子弹飞一会,理性战队,一切以警方的调查结果为准。
作为旁观者,对事故遇难者及其家属表示同情,同时也对企业的宣传营销需要提高警惕。
成也萧何败萧何,在当下网络如此之迅速的现在,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安全驾驶。无论智能产品有多智能,自己的生命还是只能由自己把握。
来源:阳华科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