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五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禁渔令一下,江里头可算是活泛开了,监控镜头里小江豚追着刀鱼满江窜,水花儿扑腾得比菜市场抢特价鸡蛋还热闹。
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五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禁渔令一下,江里头可算是活泛开了,监控镜头里小江豚追着刀鱼满江窜,水花儿扑腾得比菜市场抢特价鸡蛋还热闹。
可您要问起"长江三鲜"里的老资格鲥鱼,江边的老船工准拿烟屁股敲着船帮子叹气:"这祖宗打三十年前就跟咱躲猫猫,禁渔再严也请不回这尊“大佛”!"
咱们今儿就唠唠这蹊跷事儿:同喝一江水,咋江豚、刀鱼就能借着禁渔的势头撒欢儿,独独鲥鱼就跟按了删除键似的?这里头的水下门道,可比老辈人讲的龙王传说还玄乎。
您先抓把瓜子儿,听咱给您唠唠这长江里的"复活战队"和"失踪专业户"。
要说禁渔令的功劳簿,江豚绝对得贴头排。您看那圆脑门儿咧嘴乐的憨样儿,活脱脱就是长江生态的活体检测仪。
倒退到2017年,这群"笑脸侠"眼瞅着要走白鱀豚的老路,全江统共就剩一千来头,比东北虎还稀罕。可自打三年前全江禁捕,人家愣是靠着政策东风翻了身,去年官方把账本一亮,好家伙涨了两成多!
鄱阳湖猫着近五百头,洞庭湖蹲着一百六十多,主江道溜达着五百九十五头,这数儿看得科研人员直抹眼泪花儿。
刀鱼这边也不含糊。想当年清明节前二两沉的刀鱼能卖上七千块,那都是给逼出来的价儿,不过吃过的人评价者刀鱼除了刺多一点,味道是真鲜啊。
自打专项捕捞证一停,这银闪闪的"水刀子"算是找着活路了。去年开春儿,科研队在洞庭湖支起设备一瞧,我的乖乖!
刀鱼群乌泱泱地往上游冲,愣是游出了老渔民半辈子没见过的阵仗,连长江口管事的都说:"这鱼汛闹腾劲儿,跟我爹那辈儿念叨的光景差不离"。
可鲥鱼这出戏就唱得忒憋屈。您要问江边老饕,准能听见他们吧嗒嘴:"要说鲜,还得是鲥鱼!"这曾经贵为"长江三鲜"头把交椅的角儿,打九十年代就再没正经露过脸。
当年地方志里也写了:五十年代光江阴这段儿就能捞起近万担鲥鱼,到八十年代政策护着休渔五年,好歹还能见着影儿。可自打葛洲坝大坝一横,这死心眼儿的鲥鱼算是彻底断了念想,回家道儿给截了,硬把"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逼成了江湖传说。
要说物种复活这码事,里头讲究可大了。江豚能翻身,全仗着人家不挑嘴。这帮憨货啥小鱼小虾都往肚里划拉,禁渔令一响,江里吃食多了,自然吃得滚瓜溜圆。
再加上国家给划了八个保护区,从鄱阳湖到天鹅洲,又是搬家又是人工配种的招儿全使上了,这才把种群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
刀鱼能逆袭,靠的是骨子里的倔。虽说大坝挡道、轮船乱窜,可架不住人家能生啊!母鱼甩籽随随便便几十万粒,只要给够消停日子,恢复起来跟滚雪球似的。再说这回禁渔动了真格,从渔船回收补偿到转行安置,二十多万渔民里愣是没几个敢偷摸下网。
反观鲥鱼,那真是点儿背。头一桩这货挑地儿甩籽,非认准长江中游的急流险滩。当年葛洲坝一修,直接把产房压在了深水底下,这就好比让“产妇”在高压锅里生孩子,哪条鱼受得了这罪?
再说人家四五年才长成为成鱼,哪像刀鱼两年就能娶媳妇生娃。最要命的是鲥鱼认死理,洄游路线一断就摆烂,宁可绝户也不找新窝。
穿白大褂的专家也说:江豚刀鱼的复活证明禁渔令好使,可鲥鱼的惨剧也给咱提了醒,生态修复得讲究"治病趁早"。您看现在修大坝,新整的鱼道让某些倔驴鱼有了活路,可鲥鱼当年就没赶上这波科技潮。
如今虽说各地都在搞放生,可鲥鱼苗成活率低得可怜,撒出去的鱼苗跟往长江里扔芝麻似的,压根掀不起风浪。
要说长江生态修复,跟老中医看病一个道理:得对症下药。江豚要的是清净水和管饱饭,刀鱼求的是畅通无阻的回乡路,鲥鱼缺的却是再也找不回的产床。
最新出的长江生态体检报告说得透亮:眼下刚够着"大病初愈"的边儿,要想让更多"失踪人口"回家,光禁渔可不够,得把拆鱼坝、修鱼道、治污水这些配套活儿整瓷实了。
这不,南京段江面上新安的声呐成天盯着江豚转悠,武汉的科学家忙着给刀鱼建DNA户口本,连江边的志愿者都能用无人机直播江豚抓刀鱼的现场了。
这些高科技配上老渔民的龙门阵,正织着张长江生态的天罗地网。只是鲥鱼的故事到底成了教科书里的案例,提醒着后来人:生态保护这事儿,慢一步就是千古恨。
禁渔几年来给长江带来的不光是鱼虾乱蹦的活泛劲儿,更是本写满经验教训的生态账。江豚刀鱼的复活证明人知道悔改了,鲥鱼的绝唱却成了长鸣的警钟。希望有一天也能在长江里见到 鲥鱼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荔食记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