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辞职回乡养蜂十八载 蜂蜜滞销无人问津 县长品尝后下单五万斤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05:37 2

摘要:村口那条通往山里的小路又泥泞了,昨夜一场春雨后,几道车辙印深深浅浅地刻在上面。顺着车辙望去,那是通往二叔家的路。

村口那条通往山里的小路又泥泞了,昨夜一场春雨后,几道车辙印深深浅浅地刻在上面。顺着车辙望去,那是通往二叔家的路。

二叔,村里人都这么叫他。其实他叫杨庆华,今年56岁,曾经是县里供销社的会计。那时候,他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三支钢笔,自行车后座绑着公文包。

“算账的人,一辈子都在和数字打交道。”二婶常这么说。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去二叔家,都能看到桌上堆满各种账本,他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在黄色的台灯下认真核对数字。那台灯罩上有一道裂缝,用透明胶布粘着,灯光照出来带着一道奇怪的阴影。

我推着自行车走在泥路上,车轮上甩出一朵朵泥花。拐过那片杨树林,二叔的房子就出现在眼前。那是一栋土砖房,后来刷了白色的墙面,现在已经斑驳了。门前放着几个木箱,涂着蓝色的油漆,上面写着”杨家蜂蜜”四个歪歪扭扭的字。

二叔正在院子里忙活。他变了很多,头发全白了,脸上的皱纹像是山里的沟壑,双手粗糙得不成样子。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星。

“来啦?吃了没?”二叔头也不抬,继续修着手里的木框。

我把自行车靠在墙边,随手抓了把扫帚,开始扫地上的落叶。院子里堆着几个废旧的蜂箱,上面落满了灰尘,旁边是几筐刚收的蜂蜜,金黄透亮。

“听说县里要来人?”我问。

二叔笑了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听说是县长要来,不过这种事,谁知道呢。”

他站起身,走到水龙头前洗手。那个水龙头是去年村里通自来水时装的,之前他们都是用井水。水龙头下面垫着一块红砖,已经被水冲得发白。

“来不来都一样,我们该干啥干啥。”

十八年前,那是2007年,二叔辞去了供销社的工作,回到了村里。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只记得大人们议论纷纷。

“好好的铁饭碗不要,回来种地?脑子进水了?”

“听说是供销社要改制,他不想去私企。”

“那也不至于回村啊,县里找个差不多的单位不行吗?”

二叔回来后没种地,而是开始养蜂。这事让全村人都感到意外。

“养蜂?那玩意儿谁会买啊?”

“城里人都用糖,谁还吃蜂蜜?”

“就是,又不是药。”

二叔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在自家房前屋后放了十几箱蜜蜂。他读了很多书,还专门去市里参加了培训。那时候的二叔,眼里有光,说起养蜂来,滔滔不绝。

“咱们村后面那片山林,多少年没人动过,花草树木都是天然的,蜜蜂在那采的蜜,纯净得很。”

我爸不以为然:“就算好,谁认识你啊?卖给谁去?”

二叔拍了拍我爸的肩膀:“慢慢来,总有人懂的。”

那几年,二叔确实卖出去一些。村里几户人家过年过节都会买一点,隔壁张婶的儿子在城里上大学,每次回家都会带一些给同学。但总的来说,生意并不好。

二婶原本是小学老师,为了帮二叔,也辞了工作。他们的儿子杨强那时候刚上高中,看到父母这样,很是不解。

“爸,你到底为什么要回来养蜂?”有次杨强放学回来,站在院子里问。

二叔正在整理蜂箱,没有回答。他的工具箱放在地上,里面的螺丝刀和钳子都是老物件,有的已经生锈了。

“供销社多好啊,有工资,有保险,退休了还有退休金。”杨强坐在院子的石凳上,摩挲着上面的青苔。

二叔终于开口:“你记得咱们老家那个后山吗?”

杨强点点头。

“小时候,我经常去那儿玩。那里有种野花,黄色的,特别香。我爷爷说,蜜蜂最喜欢那种花了。”二叔的眼睛看向远方,“他说那里的蜂蜜,能治百病。”

“就为这个?”杨强皱眉。

二叔笑了:“不全是。供销社要改制,很多人都下岗了。我想啊,与其在那等着,不如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他停顿了一下,手里的钳子夹起一片蜡:“你爷爷临走前,总念叨着家乡的蜂蜜。我没能给他买到……”

院子里突然安静下来,只有几只蜜蜂在嗡嗡作响。

日子一天天过去,二叔的蜂箱从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了五十个,后来又增加到一百多个。他经常带着蜂箱,去周边的山林里”游牧”,寻找不同的花源。

杨强考上了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每次放假回来,都会帮二叔想办法卖蜂蜜。他设计了包装,做了宣传单,甚至在网上开了店。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现在市场上假蜂蜜太多了,消费者不信任。”杨强无奈地说。

二叔不说话,只是每天按时照料他的蜜蜂。那些年,村里人笑话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他的坚持。

二婶有时候会抱怨:“这么多年了,挣的钱还不够杨强上大学的学费,咱们存款都快用完了。”

二叔依然不急不躁:“蜜蜂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耐心。”

十年过去了,杨强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工作,结了婚。二叔和二婶的头发都白了,但他们还在坚持着养蜂。

村里人渐渐习惯了二叔的选择,再也没人笑话他了。相反,每逢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家都会拿出二叔的蜂蜜,说这是村里的特产。

去年夏天,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

村里修路,来了一个工程队。工程队的小李是个年轻人,喜欢到处转悠。有一天,他偶然路过二叔家,看到院子里的蜂箱,好奇地走了进去。

二叔正好在家,招呼小李坐下,给他倒了杯茶。那个茶杯是很早以前用的,杯口有个小缺口,二叔总是把那个缺口朝向自己。

“大爷,您这是自己养的蜂吗?”小李问。

二叔点点头,从柜子里拿出一罐蜂蜜,“尝尝?”

小李舀了一勺,放在嘴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真好吃!纯正!”

二叔笑而不语,继续喝茶。

“大爷,您这蜂蜜卖多少钱一斤?”

“八十。”

小李一惊:“才八十?这么好的蜂蜜,市场价至少二百啊!”

二叔摇摇头:“村里人买不起那么贵的。”

“那您有多少存货?”小李一脸认真。

“去年的还有一百多斤,今年的刚收了五六十斤。”

小李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又拿了二叔的电话号码,匆匆离开了。

二叔没当回事,以为小李只是客套。谁知道三天后,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二叔家门口。

下来的是县农业局的王局长。

“杨师傅,久仰久仰!”王局长热情地握住二叔的手,“小李是我亲戚,他说您这儿的蜂蜜特别好,我特意来看看。”

二叔有些拘谨,请王局长进屋坐。屋里的电视还开着,正播放着去年的春晚重播。墙上挂着杨强一家三口的照片,照片框是塑料的,有点发黄了。

“您这养蜂多少年了?”王局长问。

“十八年了。”

“为什么坚持这么久?”

二叔愣了一下,他不习惯回答这种问题。他摸了摸鼻子,指了指墙上一张发黄的照片:“那是我爷爷,他生前最喜欢吃蜂蜜了。”

王局长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再追问。他仔细品尝了二叔的蜂蜜,越吃越惊讶。

“杨师傅,您这蜂蜜是宝贝啊!我们县正在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您这个完全可以作为龙头产品推广!”

二叔没反应过来:“啥意思?”

“就是说,县里可以帮您包装、推广,让更多人知道您的蜂蜜!”

王局长拿出一张名片,郑重地交给二叔:“下周我把县长带来,您准备一下。”

二叔拿着名片,手有些抖。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村里人都不敢相信,县长竟然要来二叔家看蜂蜜。

“杨庆华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刘大爷在村口的杨树下摇着蒲扇,一脸不可思议。

“听说是因为他的蜂蜜特别纯正,十八年如一日,从不掺假。”李婶接话。

“切,谁知道呢,可能是托关系了吧。”

我爸听了很不高兴:“你们这些人,当年笑话二叔傻,现在又说闲话。人家十八年坚持做一件事,多不容易啊!”

村里人都沉默了。是啊,十八年,风里雨里,不管卖得出卖不出,二叔始终如一地守护着他的蜜蜂。那些年,多少人换了工作,改了行,唯独他,始终如一。

县长真的来了,还带了一大帮人。他们在二叔家里待了整整一下午,品尝蜂蜜,听二叔讲养蜂的故事,参观蜂箱。

那天,二叔特意穿了一件新衬衫,是杨强去年过年买的,一直挂在衣柜里没舍得穿。他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但手上的老茧却怎么也遮不住。

县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看起来很随和。他一边品尝蜂蜜,一边问二叔各种问题。

“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回乡养蜂?”

二叔想了想:“可能是想完成爷爷的心愿吧。他临终前念叨着家乡的蜂蜜,我想让村里人都能吃上纯正的蜂蜜。”

“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放弃?”

二叔笑了:“有啊,特别是头几年,卖不出去,家里人也不理解。但是您看,蜜蜂辛辛苦苦采了蜜,我要是放弃了,对得起它们吗?”

县长若有所思。

临走时,县长站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的山林,突然说:“杨师傅,县里决定向您采购五万斤蜂蜜,作为县特产赠送各级领导和合作伙伴。”

全场一片寂静。

二叔有些发懵:“我、我没有那么多库存啊……”

县长笑了:“不着急,慢慢生产。县里会帮您扩大规模,申请有机认证,打造品牌。您这十八年的坚持,值得我们全县人民学习。”

二叔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阳光照在他的脸上,那些深深的皱纹里,仿佛盛满了金色的蜂蜜。

现在,二叔的蜂蜜成了县里的名片。去年,县农业局给他授予了”乡村工匠”的称号,农业银行给他发放了五十万元的低息贷款,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杨强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帮二叔打理蜂蜜生意。他在老家附近租了一块地,建了一个小型加工厂,专门处理和包装蜂蜜。

最近,他们还开发了蜂蜜面膜、蜂王浆等衍生产品,在网上卖得很好。

二叔依然每天照料他的蜜蜂。只不过,现在的蜂箱更多了,有三百多个。村里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有十几户人家也开始跟着二叔学养蜂。

昨天,我去二叔家,看到他正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本发黄的笔记本,是他这十八年来记录养蜂心得的本子。

“怎么样,现在生意好了,准备享清福了?”我半开玩笑地问。

二叔摇摇头:“哪有那么容易,现在反而更忙了。”

他合上笔记本,视线落在远处的山上:“蜜蜂教会我的另一件事,就是不管环境怎么变,都要坚守自己的职责。”

我突然注意到,二叔的茶杯还是那个有缺口的。只不过,现在他把缺口朝向了客人。

“为什么把茶杯转过来了?”我好奇地问。

二叔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可能是觉得,缺口也是一种完整吧。”

晚霞映红了天边的云,远处的山林里,不知名的鸟儿正在歌唱。二叔家门前的那条小路,已经被修整得平坦宽阔,但依然保留着原来的走向,通往那片蕴藏着甜蜜故事的大山。

院子的角落里,一个旧蜂箱静静地躺着,那是二叔十八年前用的第一个蜂箱。它上面的蓝漆已经斑驳不堪,但”杨家蜂蜜”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见证着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坚持。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