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闯王镇千亩梨园见证传统产业绿色蝶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3 12:11 2

摘要:4月1日的晨雾中,通山县闯王镇演绎着现代农业的“双面叙事”:在坳坪村振顺果业依山势而建的百亩梨园里,市农科院果树专家郑丽、夏文娟一行正指导果农科学开展花期管理;十公里外的“闯王梨谷”景区,花朵盈满枝头,武汉、岳阳等地游客在梨园中拍照,不少游客扫码添加老板微信,

(本报记者 陈婧)4月1日的晨雾中,通山县闯王镇演绎着现代农业的“双面叙事”:在坳坪村振顺果业依山势而建的百亩梨园里,市农科院果树专家郑丽、夏文娟一行正指导果农科学开展花期管理;十公里外的“闯王梨谷”景区,花朵盈满枝头,武汉、岳阳等地游客在梨园中拍照,不少游客扫码添加老板微信,提前预订夏季砂梨。

闯王镇因明末农民起义首领闯王李自成在此殉难而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就坐落于此。然而多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大镇,主要依靠“挖山取宝”,高峰时采矿点多达100余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青山变得“百孔千疮”。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镇兴起“砂梨热潮”,房前屋后、山头地间,砂梨树随处可见,全镇种植面积一度达到7500余亩。

“闯王砂梨”成为地方经济成功转型的“绿色名片”,可渐渐却因品种老化,迈入发展困局。转机出现在2022年,湖北省科技服务“515”助农行动的春风吹进梨园,省、市农科院联合样样果业合作社建立200亩核心示范基地。

高效喷雾机取代人工背桶,悬耕机翻地效率提升6倍,宜机化树形修剪技术让20年老树重焕生机。当2023年示范基地亩产突破2900公斤时,全镇砂梨产值已站上4000万元台阶,化肥农药双减15%的数据为绿色转型写下注脚。

“90后”新农人郑亚娟的创业史,恰是这场变革的微观镜像。她曾耗资百万引进红梨却颗粒无收,“外地的品种在闯王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结出的果子又小又涩还硬得像疙瘩,100多万元投资全打了水漂。”郑亚娟说,农科院专家的到来扭转颓势,鄂梨2号与秋月梨嫁接成活率达92%,“三剪两控”技术让果径突破8厘米。

在郑亚娟的带领下,她的通山县样样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如今已发展至300多亩,亩产超2吨,从前卖一两元还无人问津的“落魄果”,也身价高涨,6块钱一斤还供不应求。如今,合作社走上了农旅融合的新路子,带动周边6个村建成3500亩种植基地,合力打造“闯王梨谷景区”。

“种植砂梨能有这么高的收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在坳坪村振顺果业基地,舒九样看着满山梨树挂满梨花,乐得合不拢嘴。就在去年,他还因梨树病虫害以及果子小、产量低而愁眉不展。

2024年7月,市科技特派员夏文娟被选派定点服务通山县振顺果业专业合作社,指导该企业145亩梨园生产。“去年秋季开始,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梨园增施有机肥,冬季也进行了科学修剪和全面清园。今年的花比往年多了不少,新发的叶子目前也没有病虫害。”吴统海轻抚花枝,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春基地的梨花量同比激增40%,预计产量能实现翻番。

目前,“闯王砂梨”在汪家畈、刘家岭、龟墩、宝石、坳坪、苦竹林等村都建有种植基地,全镇砂梨种植面积达到3500余亩,品种有黄金梨、丰水梨、翠冠、圆黄、鄂梨1号2号等10多个品种,在丰产期,预计年产砂梨近2000万斤,并开发出砂梨罐头、小碗梨、梨膏、梨膏糖、梨汁等砂梨衍生产品,可实现年产值过亿元,带动全镇2000余户梨农实现砂梨创收5000余万元。

随着梨花季的到来,各地游客穿梭梨园,民宿入住率连续一周超80%,“春赏花、夏采摘、秋研学”的文旅链条,让每亩梨园增收2000元。砂梨产业已是闯王镇的重点产业,棵棵梨树也成为了当地人的“摇钱树”。

本文来自【咸宁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