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气,人人耳熟能详的词语,涵盖着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要了解节气,首先得了解一下节气的定义与起源。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二十四个时段,每个时段15天,用以反映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和物候变化。它起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代,是中国古
节气,人人耳熟能详的词语,涵盖着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要了解节气,首先得了解一下节气的定义与起源。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二十四个时段,每个时段15天,用以反映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和物候变化。它起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代,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气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若干点,每一个点叫一个节气。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通常也指每一个点所在的那一天。
古人重视节气,还在于节气的功能与意义。其一,在于指导农事活动,节气与古代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逐渐形成了一套预测季节变化的系统,以指导农事活动。其二,在于反映自然节律,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出来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节气的具体内容,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统称二十四节气。
再说节气的历史发展,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严格意义来说是以中下游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这一带是古中国的发源地、文化繁荣处。据说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已经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以上几方面的简要内容可以初步了解节气的定义、功能、具体内容,以及历史发展。
地气是一个多义词,具有多种含义,包括自然现象、气候、风水、中医理论等。地气也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定义和应用场景。
在古代文献中,地气被描述为自然界中的一种气息,与天气相对。例如,《礼记∙月令》中提到“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描述了天地之间的气息交流。此外,地气也指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气文化包罗万象,既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玄妙的喻意来自于认知,以及亲身感知的理性思维。
而在中医理论中,地气是指地球所散发出的气息和能量,主要与自然环境、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生长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地气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风向等,会影响地气的性质,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提倡选择地气较好的地方居住,以促进身体健康。地气在这一方面的文化传承,古今都被人们所重视,也关乎人文情怀。“蓝天作雨带,紫气绕盈门”这一完美古对联,就是古人重视而选择“天人合一”居住地的佐证。至于对“紫气”的认知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非深受古文化浸润者所接受,也非文化底蕴浅薄者所破解。
地气说,又外延至风水说,其实也就是深层次地理学,古今都被活人、亡者所重视,传承至今,地气已经成为选择和约束人们思维的桎梏,不然,人们不会在阳宅和阴宅上大做文章,尤其是阴宅,梦想先祖庇佑,如此而已。
节气和地气间博弈逆差是怎样形成的呢?其根本原因在于阳历和阴历之间的天数差异不同,也就是他们基于不同的天文现象来计算时间而形成。
阳历也叫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平年365天,闰年366天。阴历也叫农历,太阴历,主要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阴历一年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少约11天。为了协调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异,农历(阴阳合历)采用了“19年7闰”的手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和阴历之间的差异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数,每年的具体差距会有所不同,少则相差20多天,多则相差一个半月。大致地说就是阴历和阳历之间的最大差距大约是30天左右。可根据相关资料,这个差距最大可以达到约50天。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除某些特殊年份,由于闰月的安排,导致差距达到更大的数值。例如农历的闰月安排在年底闰12月,阳历可能已经到下一年1月或者2月,将会达到约50天的可能性,可相反,历史上闰12月极为罕见,例如公元208年和1574年曾出现过闰腊月,罕见原因主要与农历的置闰规则有关,民间有“百年难遇岁朝春,千年难遇闰腊月”的说法,就是强调了闰腊月是一种千年一遇的农历现象,说明了其罕见性。正因为如此,民间俗语“十年等个闰腊月”,并不是说十年等到了一个闰腊月,而是用来比喻难得的机会或者罕见的现象,是某些事情或者机会极其难得,必须很好地把握机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5年是一个双春年,意味着这一年中将有两个立春节气,是中国纪年历法中出现的独特现象。第一个立春是阳历2025年2月3日(阴历为正月初六),第二个立春是阳历2026年2月4日(阴历是腊月十七日),由于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同时考虑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从而导致这种“阴差阳错”的历法现象,出现了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闰六月,以此确保农历节气的准确性。
在传统文化中,六月被视为一年之中的中点,象征着平衡与和谐,而闰六月出现的年份里,更被视为祥瑞之兆,在民间谚语中就有了“一年有两春,遍地是黄金”等说法,预示风调雨顺,物阜民安的美好祝愿。
同样,今年的“特殊”,也体现在节气和地气的逆差方面。节气方面,阳历2月26日(阴历正月29日)八九第五天,西北地区出现雨夹雪天气现象。八九下雨这种闻所未闻的自然现象刷新了人们的三观,理性思维就只能以大环境在变化来慰藉认知。
地气方面,今年比往年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往年九九末人们开始播种时,就可以在向阳的田间地头去挖苦荠菜,而今年九尽(3月11日)也不见苦荠菜探头。即使阳历三月底,也很难看到苦荠菜的影子,这只能说明地气上升缓慢而适宜生长的气候温度不够。且在这里推算一下,3月11日九尽,“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而九九加两九,两九十八天叠加起来也就是月底,按照当地实际地气,有可能还得顺推一周。
再说,按节气和地气相对要一直来说,即使今年闰年,通常都是说闰年闰半月,也就是说阴历日期往后顺推一个节气的日期,地气回升的温度才实至名归与节气的温度名称才算“名副其实”了。可今年逆差悬殊,可能将要顺推两个节气,往年节气惊蛰期间能吃到苦荠菜,今年须得惊蛰之后盼春风,春风之后盼清明。相比较往年,逆差起码得一月有余,这种现状令人匪夷所思,超越了阳历和阴历最大50天的数值,打破了人们以前固的认知。前面说的是地下根茎苦荠菜的现状,同样,地上的桃花、梨花、杏花,花苞比往年同期也表现出同样的状况。想要深度了解,行文无力,这里只能说,认知来自于人文情怀,来自于对社会实践的理性思维。
总之,大自然发出来的信息,大自然透露的语言,深奥无比,它在预言什么,人类只能默默地等待事例的衍生。要规避所带来的风险,只有不断去深入了解,挖掘未知的领域,化内卷为福祉。
雷泰国,甘肃白银人,诗人、作家。诗歌《石碑》《历史的记忆》等在全国获大奖,被授予"当代诗星""新星诗人"称号。散文《也许是遗憾》入编作家版《百家散文精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被授予"百名中国一级作家"荣誉称号,入编作家版《中国文学百年精典》。散文《走进麦地》入编作家版《散文百家选》,获百家散文先锋金奖。散文《道可道,非常道》入编《中国当代实力派散文家》等。古诗词、联见于《中华诗词》《中华楹联》《对联天地》,诗文多见于官方微信平台、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2006年曾被白银电视台专题采访。
来源:陇上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