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致敬2025年1月月度人物!为守护健康全力以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5:16 2

摘要:近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经过群众推荐、集中展示评议等环节,确定10位优秀医务人员为2025年1月月度人物。现发布如下:

近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经过群众推荐、集中展示评议等环节,确定10位优秀医务人员为2025年1月月度人物。现发布如下:

2025年1月月度人物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祎

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全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王家美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章流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孙莉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老年病科、康复科主任医师

宋红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陈桂娥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

周子才

河南省郸城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张完院区大周庄行政村卫生所执业助理医师

韩琦

四川省德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慢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医师

程翔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廖正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扎根基层筑牢网底

在基层一线,有这样一群医者,他们默默奉献,守护群众健康。

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全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丁祎便是其中之一。丁祎曾在南通市崇川区任港、永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多年,从社区全科医生到三级医院全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

多年来,丁祎组织专家团队定期下基层开展义诊、巡诊活动。2023年5月,“丁祎全科医学主任医师”名医工作室落户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以此为基础,他深入推进当地基层医联体建设,帮扶引领35家基层卫生院、护理院,通过定期开展坐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24年夏天,丁祎组建“点亮心灯 救在身边”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带领党员师资利用下班时间进商圈、进社区,通过“地摊科普”等形式连续举办多场夜市义诊与应急救护技能培训。

“身为医生,就是要发挥所长,把一件件小事,一年一年坚持做下去,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丁祎说。

河南省郸城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张完院区大周庄行政村卫生所周子才,同样是一位扎根基层的好医生,被乡亲们称为“健康守护人”。2020年春节的一天凌晨,一位村民突发胸闷胸痛不适,周子才准确判断为冠心病,迅速将该村民转院救治。2022年,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时,周子才发现一位村民心跳过缓,急忙通知该村民的家人,送往上级医院救治,及时安装起搏器,挽救了村民的生命。有人问周子才这么拼命为了啥?他总是笑着回答:“我是个乡村医生,干好本职罢了。”

周子才还十分重视健康科普,他把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防治知识编成豫剧、曲剧、越调、豫东大鼓,还写快板书、儿歌,句句大白话,帮乡亲们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增强健康意识。十几年下来,周子才攒下200多件健康科普作品,他说:“能让大伙儿健健康康的,我的这些工作就值了。”

2021年5月,怀着对家乡巫溪的热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廖正步主动请缨到巫溪县田坝镇双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作为医疗专家,在推动本村产业发展的同时,廖正步充分利用自身医学专长组建“流动医院”义诊团,开展义诊活动47场,超过9000名群众从中受益。在驻村工作中,廖正步不仅关注救治患者,更着眼于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廖正步每周四在所驻乡镇卫生院坐诊,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他还耐心为随诊医生示范查体和分析病例,将医疗技术倾囊相授。

驻村后,廖正步发现当地群众脊柱疾病高发且得不到有效治疗,而巫溪县在此类复杂手术领域仍是空白。廖正步主动担当,成功在县人民医院开展了寰枢椎骨折内固定、腰椎半椎板肿瘤切除等一系列复杂手术。在廖正步的努力下,健康的曙光照亮了大山的每个角落,为乡村看病不便的群众送去希望与温暖。

科研创新突破难题

医学进步离不开科研创新,有这样一群医者,不断探索,为攻克医学难题贡献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程翔,在心血管领域深耕二十余载,为挽救患者生命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他提出了预测冠心病患者残余炎症风险的新标准,开展了扩张型心肌病的免疫吸附治疗,探索建立心衰治疗的新技术。

要攻克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硬骨头”,必须手握真功夫。程翔专注于复杂危重冠脉病变的攻坚。面对冠脉介入的难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他运用正逆向联合技术,保持90%以上的血管开通率。

作为科室带头人,程翔带领团队对口帮扶全国5个省、自治区,提升当地医院专科建设水平,同时,他带领科室履行湖北省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职能,推动湖北省16个片区医疗质控工作提质增效。

“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宋红梅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信念。她带领团队攻克儿童免疫疾病难题,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创新疗法救治罕见病患儿;牵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建立全国儿童免疫病诊疗数据库并制定行业指南;关注患儿心理健康,以多种方式帮助患儿回归正常生活,让无数家庭重获希望。

为了攻克儿童疑难病罕见病,在宋红梅的倡导和精心组织下,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组建了覆盖多病种的多学科会诊团队,提供高质量的“一站式”诊疗服务,免去患儿和家长的奔波之苦。

宋红梅始终把患儿和家庭的需求作为医疗服务的出发点,以公益精神提供有温度的医疗,培养有情怀的医者。由于儿童免疫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宋红梅非常关注这些患儿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疏导情绪、积极锻炼,指导他们回归学校、恢复正常生活。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章流,是患者眼中的“温暖医生”,他态度谦和、面带微笑,给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们带来信心和鼓励。

工作中,王章流是一名十足的“技术控”,他熟练操作消化内科的各种“武器”,具备扎实的内镜手术功底。

20年前,王章流接诊了一名原发性肝癌患者,肿块直径达16厘米,还伴有动静脉瘘,治疗难度很大。但王章流并没有被吓到,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为其精心制定治疗方案,通过插管在肿瘤组织进行栓塞、硬化,缩小了肿块体积,让患者得到成功救治。

王章流曾给十余位胆总管多发结石、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高龄患者做过手术。面对这些高难度手术,有人劝他慎重考虑,因为患者年龄大、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王章流却说:“如果不做手术,疾病随时会夺走老人的生命。关键时刻,一定要把患者摆在第一位。”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护师王家美,也是护理科研领域的佼佼者。针对冠脉介入术后肢体肿胀这一临床难题,她发明了“可调前臂楔形护理垫枕”,并进行专项课题研究获得立项。经过临床实证,该护理垫枕显著改善了肿胀率和患者满意度。

针对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王家美带领团队创造性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推广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让患者有专属的医生和护士,精准评估、一案一策、身心兼护。

为推广全民科普,王家美创新“术前指导—术后照护”康复科普教育模式,将康复举措贯穿术前指导至术后照护,大幅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她多次下部队、进社区、赴海疆,普及急救知识;通过编排系列情景剧、音频、视频等,开展健康宣教,其中拍摄的科普微电影《缺血性心脏病—系列探秘“伤”心》,累计点击量超过800万次。

勇毅担当执着坚守

在医疗卫生的不同领域,有这样一群医者,以坚定的信念、精湛的医术,展现担当与奉献精神。

在传染病防控一线,四川省德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慢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医师韩琦不畏艰辛,脚踏实地开展各项工作。

2022年,韩琦响应号召,深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展结核病防控工作。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她克服重重困难,深入阿坝州13个县,对结核杆菌强阳性感染者开展了一对一结核病潜伏感染调查工作,参与了学校突发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处置。

韩琦常年奔波于德阳市的57个血吸虫病流行乡镇、531个流行村,通过多年的努力,指导德阳市建成国家级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1个、省级网络实验室2个,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得知凉山彝族自治州血吸虫病防治需求迫切时,韩琦主动请缨,带领专业技术骨干深入凉山州血吸虫病流行区开展血防专项帮扶工作,将德阳的防治经验与凉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具有凉山特色的防治策略。

拍片、读片、写报告……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从医三十余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陈桂娥却从未感觉枯燥。

“诊断治疗,影像先行”。在陈桂娥看来,影像医生就是临床医生的“另一双眼睛”,很大一部分疾病的药物或者手术治疗都需要影像医生的精准诊断。“在利用医学影像为患者做检查的过程中,每个部位少则一幅图像,多则几百上千幅图像,每一幅图像的每一个角落都要看到,努力找出病变,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陈桂娥说,“看似枯燥的工作,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当自己的诊断能准确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时,真的很有成就感。”

2017年,陈桂娥主动报名参加援非医疗队。在尼日尔,她克服自然环境较差、医疗条件不佳等困难,成功完成当地医院放射科的规范化建设和设备调试,为中国援建的尼日尔综合医院开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名中医人,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老年病科、康复科主任医师孙莉,始终秉持“大医精诚”的理念,不断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和养生常识,是患者口口相颂的“暖医”。

孙莉相信,医生的理解和疏导会给患者带来莫大的慰藉。为此,她建立了10个患者微信群,每天出诊结束后,便在群内回复患者的各种疑问。

作为医院老年病科、康复科的学科带头人,孙莉负责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医老年病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老年病)诊疗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工作。她坚持遵循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围绕老年脑病、老年代谢疾病、老年康复及老年共病四个主要方向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她始终坚持以中医为主体,将传统中医元素同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老年疾病诊疗体系,并探索出多种“一体化”诊疗新模式,形成以眩晕病为核心的慢病管理体系。

来源:健康中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