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节课标题都是具有思政课独有的范式和用词的,这节课也不例外,“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一个老生常谈且经久不衰的经典思政话题,在这一堂热闹的思政课后,宏大的标题背后的内涵才在我心中显现出来。
华星凝辉系列之五
每节课标题都是具有思政课独有的范式和用词的,这节课也不例外,“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一个老生常谈且经久不衰的经典思政话题,在这一堂热闹的思政课后,宏大的标题背后的内涵才在我心中显现出来。
一.解构后重构
看着材料的那一刻,我心中是有些审美疲劳的的,这是几个典型的高考作文可采纳的优秀例子,四位优秀的青年,同辈人中的佼佼者,这次小组讨论也不过是随着材料去解析而已,在我心中引起的共鸣是极少的,大家也不像先前那么活跃。真正引发转折的是正反双方的发言,话语好似利剑,点醒梦中人,刺醒了先前麻木于应试教育的我的神识。不一定要将四位青年代表送上这堂思政课的神坛,他们是优秀的人,也更是大家的缩影,我们前进方向的启发。中国梦的实践不一定要是伴着交响乐的宏图伟业,也可以不起眼和稀松平常的小事,是搞实验的科研生在专业领域的勤勤恳恳,返乡大学生为了增加村民收入的电商直播,关心生态健康大学生的公益项目……这些带着体温的实践轨迹,恰是"中国梦"最生动的注脚——它不是悬浮于云端的宏大叙事,而是千万青年在各自天空下划出的生命轨迹。这些成就的出发点是简单的,也是在国家政策的耳濡目染下的亲身实践,是优良品质的发扬和自身领域的延伸。就是这样千千万万个简单的出发点,落实了中国梦的内涵,发扬了青春的光彩,这些案例短短几十字的浓缩,却道明了青年成长的方法论,振奋了同样作为青年的我们的心。被浓缩成几十字的"模范事迹",不过是千万青年在各自领域认真生活的缩影。这一代的青年生长在一个重视精神文明的时代,青年的理想都带着一种“未来感”,让青年天然的和国家战略产生联系,也让个人兴趣找到了落地的场景。国家战略需求从来不是抽象的,他们藏在行业痛点和社会问题上,青年的敏锐和专业,正好能捕捉这些机会。于此,我和这个经典标题的对话才真正落下帷幕。
二.唤醒沉寂的思维
像往常一样,这堂课由学生组成的管理团队主持,我们去参与其中,这种形式 的思政课已经进行了近一个月,前面也有人相继写过感想,但是我还是有很多话要讲。学生上台讲课的方式以及屡见不鲜,翻转课堂形式被广泛应用且逐渐代替小组作业成为了新型的大学生负担,但这几堂思政课与假惺惺的形式反转不同,更像是举行一场心理层次的反转。我们被培养了十二年答题和应试的能力,题不合理,答案也不可能不合理,分析材料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但思政课的这种形式赋予了答案思考的生命,没有人为设定的绝对正确,只是一群人在一个烘托好的充分热烈的氛围下,发散自己拥有着的但沉寂已久思维和逻辑能力,去没有任何利益目的的,只是单纯知识和道德观念的感知、思考、学习,平等而亲切的交流。这是我过去鲜少体会到的,我也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这种主动思考后的结果,和机械记忆的灌输,其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当传统课堂的"标准答案崇拜"被彻底解构后,被应试教育规训出的材料分析"肌肉记忆",在自由思辨的领地中竟显得苍白无力。没有预设的真理宝座,只有思维的火花交锋;不需猜测评分标准,只要忠实于内心的价值判断。这种去除功利外衣的思想革新,让书本知识真正完成了从灌输到内化的质变。在我看来,这种辩证观念的转化比课本知识更要让我受益。
三.可改进的点
讨论题的材料可以更多元视角,引入具有思辨张力的争议性案例,同质性可以适当的降低,以此激发出更多的思考路径,也为后面的正反方提供提问场所。也可以选择一些看法而非事实的材料去讨论,引导大家多方面的分析,全面客观的考虑。四.总结
这堂特别的思政课像面镜子,照见了青年与时代关系的本真模样。它让我明白:践行中国梦不需要刻意寻找"宏大叙事",那些在实验室记录数据的专注,在田间地头调试直播设备的坚持,在社区挨家挨户宣传环保的耐心,都是青春梦想最鲜活的注脚。当课堂打破标准答案的束缚,我们终于发现:所谓家国情怀,就藏在每个青年对专业的执着、对身边人的关怀、对现实问题的回应里。这种认知转变比任何理论都更有力量——它让宏大命题变得可感可触,也让每个普通青年看见了自己在时代图景中的坐标。或许这就是思政课应有的模样:不是灌输正确答案,而是点燃思考的火种,让我们在对话与实践中,找到属于这代人的答案。
撰稿人:社工24-1火苗
记者:服艺24-1王缈
来源:慧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