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团结地”,种好“石榴树”——浙江省全力书写各民族“奔向共富”时代文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16:25 2

摘要:正值春和景明,走近位于金华市和衢州市的村落、景观、产业,欣赏民族文化,聆听山歌旋律,拜访共富基地,再和青年创客们聊聊幸福返乡生活,我们就能寻到端倪,窥一斑,知全貌。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陈昕 张金钰

在打造升级版“千万工程”的征程中,如何有效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

落笔解题的思路多种多样,而在浙江,民族乡村有着独特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具体怎样着墨?成效如何?

正值春和景明,走近位于金华市和衢州市的村落、景观、产业,欣赏民族文化,聆听山歌旋律,拜访共富基地,再和青年创客们聊聊幸福返乡生活,我们就能寻到端倪,窥一斑,知全貌。

淡妆浓抹,让“特色华流”变“当红顶流”

在婺、衢两地,青山绿水“深闺”间端坐着许多“环肥燕瘦”的宝藏村镇,是世外桃源般的“特色华流”。

要想让其当上“当红顶流”,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鲜活样本,就要想法子把生态美景变发展“钱景”、特色风情变浓厚“商情”。浙江省民宗委和当地政府、民族乡村一拍即合:找准特色、做好改进,用“淡妆浓抹”的独特模式实现脱颖而出。

“淡妆”是指对本土美的精心呵护与巧妙利用,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项目,保留原有自然风貌,将空置区域、原生土路修整为景观绿道、栈道、露营基地等,引导农户将“高院泥地”转变为“平院花园”等,助力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浓抹”则是对建筑设施进行创新设计并精心构建,如新增民族广场、文化礼堂、民俗展示厅、美术馆、运动公园,让区域特色有展示舞台,也营造沉浸式旅游氛围。

撒下“种子”,浇水施肥,一直向上成长,定能不负众望。

现如今,金华车门村和衢州金星村就是两处经典缩影。前者获评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单位、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AAA级景区村、善治示范村、卫生村等省级荣誉,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村集体收入从2003年的3.5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50.6万元。后者收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示范村”“全国绿化千佳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40余项,年均吸引远近游客10万余人次。

盘活资源,让“文化解码”变“出圈密码”

近年来,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正成为区域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把“文化解码”化作“出圈密码”,亦是浙江省民族乡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枝繁叶茂的创新路径。

在金华兰溪,从觥筹交错的长桌盛宴,到笛鸣鼓乐的吉祥祈福,各族群众不断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兰溪传统婺剧,被融入民歌进行串烧表演;连续14年举办的“三月三”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活动,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在“畲乡水韵”里共享春日盛况、围坐共话;依托传统文化民俗底蕴,厚伦方村研学基地5年来共接待城乡30多所学校、共3万多名学生前来“研学游”,带来累计超过100万元创收,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联合国可持续社区发展“双试点单位”,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历史文化名镇、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美丽城镇样板镇、千年古城试点乡镇——衢州龙游县溪口镇,则是以“旧文化+新面貌”模式,丰富民族乡村文化内涵的同时,激活“乡愁经济”动能引擎。政府收购废弃黄铁矿改建文化展示中心,让“老历史”焕发“新光彩”;废旧水电站改造为泥美术馆,打开展示乡村影像、传承乡村文化的新通道;利用居民自用房古朴感,建设溪口老街景点,将“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

之江大地历经积淀,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民族乡村通过充分盘活资源,持续“上新”群众喜闻乐见的输出内容,既推动了传统文化以动态叙事融入当下生活,赋能形成新消费内容、方式、场景,还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文化支撑,实现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的“双丰收”。

组队成团,让“单线作战”变“互嵌发力”

提起以“五联”模式打造的5个以民族村为核心的“同心共富联盟”,在衢州开化可谓“香远益清”。“2024年,‘联盟经济’已实现开化8个民族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20%,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平均超50万元。”开化县民宗局长朱久贤介绍道。

“同心共富联盟”是“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村村抱团”的发展模范。成立以来,不仅切实推动“一村一品”建设,达到了“村尽其用,各展所长”效果,还以“同股同权同分红”的利益分配模式,有效提高了民族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了村与村之间的团结协作和共同致富。据“田园牧歌”共富联盟党支部书记陆燕介绍,现已全面盘活闲置农房、山水林田和劳动力资源,实施了冲浪鱼、光伏发电、农用机械、高效农业等抱团共富项目,带动3个乡镇、7个村、1200余农户,增收1300余万元。

据悉,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始终广泛应用于各民族乡村发展顶层设计。在着力促进各族群众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中,联动互嵌的笔画除空间交融之外,还有引导经营主体进行“混搭”,勾勒融合创新的共富叙事脉络。

兰溪市的做法就很具代表性:“柚香畲风”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项目,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带动柳塘章等7个民族村农户年均增收近千元;高元张村探索“公司+村集体+农户”三方合作经营民宿模式,2024年全村民宿平均入住率超65%,参与运营的农户平均每户每月收入超万元;厚伦方村依托“企业+村集体+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珍珠产业,实现“村民致富+村级增收+产业升级”三方共赢,带动本地村民就业1800余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

与时偕行,让“做大蛋糕”变“翻新花样”

山路蜿蜒,曾经铺满了出村谋生的脚印,伴随着鳞次栉比的产业落地,越来越多的早已是贸易往来的车辙印。但还得跟着时代发展节奏和市场需求变化做好“加法”,才能实现“长红”。

基于此,通过统筹规划、串联提升,完成一场又一场的蝶变,之于浙江民族乡村来说,是必要突破,更是对长期主义的坚守。

于是,从养殖加工、文创孵化、康养旅游、农家乐和民宿,再到电商直播、研学项目、智慧物流、数字化工艺,潮流业态和项目并进本地发展,目不暇接的“新花样”叠加到每个“之江同心・石榴红”共富基地,“不落伍”的因地制宜思路串起“民族共富链”,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落在民族乡村的这一笔,成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对稳就业、稳收入、稳经营主体都意义深远。

如今,充满新意、几乎与大城市无异的画面在婺、衢乃至浙江各地已很常见。田间地头,小朋友们玩起潮流角色扮演;村口街角,银发老人们品尝着时兴咖啡;深山隐水,装潢时尚的居所变成网红打卡点……“外面与老家感觉越来越贴近,不仅生活方便,还能家门口匹配心仪岗位,零距离照顾家人。”家住金华武义的王女士感慨无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浙江计划取得共同富裕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时间点。以金华、衢州两地局部看整体,浙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各民族团结协作奔向共富的深耕细作,让我们看到了人文关怀与经济腾飞的并蒂而开,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灵动锦绣的浙江沃野,滋养各民族紧密联系的土地正有序耕耘,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石榴树正广植满栽,“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的美好明天近在眼前。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