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4 月 3 日凌晨 4:50,天还没亮,固原二中与弘文中学 2300 余名师生,在校长的一声令下,徒步108里路,开始了他们第三十次的长途跋涉。
2025 年 4 月 3 日凌晨 4:50,天还没亮,固原二中与弘文中学 2300 余名师生,在校长的一声令下,徒步108里路,开始了他们第三十次的长途跋涉。
这场持续了三十年的清明扫墓祭奠活动,被14亿观众见证的青春记忆,感动了无数人。
时间回到30年前,1995年,一篇名为《夏令营的较量》的文章中提到,在中日联合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孩子的体力和毅力不如日本的孩子。日本老师说:“你们这一代孩子赢不了我们的孩子。”
这篇文章深深刺痛了韩校长,他在学校对老师和同学们说:“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接受实践的磨炼,接受社会实践的教育,接受大自然风雨的洗礼。”
一夜冥思苦想之后,这位有勇有谋的校长拍板决定:带学生徒步 108 里去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
消息一出,家长们炸了锅:"山路那么远,孩子万一出意外怎么办?"
老师们也担心不已:“走过去时间太长,孩子们缺乏锻炼,还耽误学习,这个活动,有必要吗?”
但倔强的韩宏校长,硬是带着 200 名师生,在零下 15 度的严寒中出发了。
凌晨四点的山道上,孩子们互相搀扶着前行,冻僵的手指攥着干馍,在雪地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当队伍在暮色中归来时,一位家长发现女儿的棉鞋早已湿透,却仍攥着那半块舍不得吃的馒头。
徒步成功,这个传统从此在固原二中流传了下来,此后历经几任校长,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每年清明前,学校都会开展 "体能特训月"。
操场上,学生们背着沙袋进行 300 米冲刺;地理课上,教师用等高线地图解析黄峁山战役地形;历史教室的电子屏里,循环播放着纪录片。体育教师说:"我们训练的不仅是肌肉记忆,更是精神耐力。"
30 年里,这条山路见证了太多动人场景:男生背着女生翻山越岭,老师用身体护住崴脚的学生,掉队的孩子在同学推拉下登顶黄茆山。
曾因体胖被劝退的学生陈致远,在同学帮助下完成全程后感慨:"集体力量让我突破极限,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
2021 年清明节,师生们遭遇极端天气:雨雪浸透鞋袜,泥潭深及脚踝,下山道路被迫改道山顶。
即便如此,无人放弃,学生们互相搀扶、高唱红歌,用 16 小时完成全程。
学生们在泥泞中前行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火,从此,这件事变成固原的事情,变成宁夏的事情。
直到2025年的这一天,全中国14亿人,通过直播,观看这一场青春的旅行。
退休后的韩宏仍常来学校,看着操场上训练的少年,总会想起当年自己带队出发的场景。"教育不能只在教室里," 他说,"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明白什么是信仰。"
如今,接任的校长们延续着他的理念,将徒步活动与学科融合,开发出 "行走的思政课" 课程体系。
直播镜头里,夜色中涌动的红旗,像燃烧的火把,学生们背着磨旧的帆布包,喊着 "自强弘毅" 的口号。
家长们举着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的横幅,不少群众跟着队伍小跑送行。
30 年的坚守,累计3万人的参与,让这场活动超越了单纯的纪念。
沿途 32 个自发设立的补给站中,78 岁的退休教师张桂兰连续 15 年为孩子们煮姜汤;
货车司机王建军将驾驶室改装成临时医疗点;外卖骑手组成 "爱心车队",义务运送应急物资。
这场 "万人护送少年行" 的壮举,被《人民日报》称为 "新时代的精神长征"。
距离陵园还有不少路程,少年们的脚步虽已蹒跚,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
30 年,108 里,一代代固原学子用脚步刻下信仰的坐标。
这条路,是缅怀之路,更是成长之路。
任山河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烈士的精神通过少年的脚步延续 —— 他们从大山出发,走向远方。
正如一位校友所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终将成就中国的光明未来。"
这堂行走 30 年的思政课,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乙亥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