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福音!新研究:这项中国传统运动,降血压比跑步更强

摘要:很多有高血压问题的朋友都知道,走路、跑步等有氧运动能够有助于加强血压控制,降低血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些其他的运动方式,其降压作用要显著优于有氧运动,近日一项在线发表在心血管权威期刊JAMA Network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项中国传统运

很多有高血压问题的朋友都知道,走路、跑步等有氧运动能够有助于加强血压控制,降低血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些其他的运动方式,其降压作用要显著优于有氧运动,近日一项在线发表在心血管权威期刊JAMA Network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项中国传统运动——太极,其降低血压的作用显著优于有氧运动。

这是一项在中国两家公立三甲医院完成的前瞻性单盲随机临床试验,共纳入了342名的18到65岁成年人,他们的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130mmHg,舒张压范围为80~89mmHg,这样的血压范围属于“高血压前期”的情况。

研究人员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按比例随机分组,其中173名参与者分为太极组,169名参与者分为有氧运动组,两组参与者分别每周进行4次,每次60分钟的相应的运动(太极或有氧运动),并对研究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为期12个月。

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是12个月后的白天收缩压变化,次要结果包括6个月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以及12个月的24小时血压监测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12个月时,太极组的人均收缩压下降了7.01mmHg,而有氧运动组的收缩压仅下降了4.61mmHg,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而6个月的日间血压测量也有类似的结果,而最令人可喜的是,在24小时血压监测和夜间收缩压监测方面,太极组6个月白天血压测量比有氧组下降了2.31mmHg,24小时血压监测下降了2.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了4.08mmHg。

虽然看起来这种差异只有2~4mmHg左右的水平,但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来说,这样的血压下降值是有临床意义的。在中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每增加1毫米汞柱脉搏速度增加8.467厘米/秒,表明动脉僵硬的风险更高。在我们对高血压前期患者的研究中,太极在减少SBP方面比有氧运动能够进一步降低2.40毫米汞柱血压,因此,这个数据虽然并不大,但可能具有临床意义预防心血管疾病,甚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这些研究数据说明,对比同样运动频次,运动时间的太极和有氧运动,对于血压降低效果来首,太极对于血压调控的作用要显著优于有氧运动。这项研究的结果与最近关于运动降低血压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的结果一致。一项对涉及2095名参与者的24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以评估太极在高血压患者中降低血压的效果。结果表明,太极有效改善了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生活质量。

在这项研究中,还提供了额外的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太极组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夜间动态血压监测,均比有氧运动组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在这项研究中,太极组的夜间心率也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对于这种现象的一个潜在解释是,太极不但能够锻炼身体,在抑制和减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之前的多项研究表明,太极能够产生放松效果,增加迷走神经调节,并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这种神经兴奋性平衡的条件,能够舒张血管,降低心率,对于改善血压来说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太极组的收缩压负荷也出现了显著降低,即使是血压水平正常的参与者,血压负荷的增加也会增加罹患高血压的风险,而通过12个月的研究,发现太极能够降低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负荷,这对于降低高血压风险,也是一种显著的获益。

太极运动之所以能够起到如此优秀的降压作用,与这些活动本身的自身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太极作为一种安全的,中等强度的,集有氧运动、抗阻运动于一身的多模式身心活动,太极以引导个人的专注和流畅的运动为宗旨,能够在提高身体活动水平,放松身心,舒缓植物神经紧张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平衡性和心肺功能,这对于保护心脏健康,并降低跌倒风险,都是很有益的,而太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需要团体支持和反复实践的过程,对于提升人的社会参与感,降低焦虑,抑郁风险,也有一定的获益。

总而言之,对于高血压患者,或者血压偏高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群来说,太极或许是比跑步等有氧运动更有益于血压调节以及身心健康调节的活动方式,如果你喜欢这样的运动方式,不妨循序渐进的开始学习太极,让太极活动成为运动锻炼的一部分,让它为我们的身体和心血管健康带来更多获益吧。

参考文献:

Li X, Chang P, Wu M, et al. Effect of Tai Chi vs Aerobic Exercise on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Prehyperten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4;7(2):e2354937.

来源:健康科普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