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乾隆版《闻喜县志》称“闻喜为古曲沃地”。《大清一统志》说左邑故城为“今闻喜县治,春秋晋曲沃邑”。曲沃是闻喜最古老的称谓,大约在西周时即有其名。曲沃是什么意思呢?清代闻喜有位极有学问的人翟凤举曾考证过,他说“闻,闻邑也,志称古曲沃地。曲,曲也;沃,沃也;涑,束
闻喜地名在历史上共有五种说法:曲沃、桐乡、左邑、闻喜、兆亭或洮亭。
清乾隆版《闻喜县志》称“闻喜为古曲沃地”。《大清一统志》说左邑故城为“今闻喜县治,春秋晋曲沃邑”。曲沃是闻喜最古老的称谓,大约在西周时即有其名。曲沃是什么意思呢?清代闻喜有位极有学问的人翟凤举曾考证过,他说“闻,闻邑也,志称古曲沃地。曲,曲也;沃,沃也;涑,束也。涑自绛、洮诸流合于吕庄,蜿蜒龙沙凡十数曲,沃墅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根据当时闻喜境内的地理状况, 涑水河, 洮河 (沙渠河)等几条河流蜿蜒曲折,而流经地区又有大片肥沃土地,所以称之为曲沃。
公元前221 年,秦一统天下,废除封土地建诸侯的封建政治制度,改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曲沃改名左邑县(因闻喜在曾作为魏国首都的安邑左面),属河东郡,同时又置桐乡县。桐乡,这一名称与“桐叶封弟”的历史典故有关。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的开国国君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成王即位时还很年幼,由周公旦辅政。有一天,兄弟俩在宫中玩耍,成王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并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周公听说此事,就问周成王:“你要把唐国分封给叔虞吗?”周成王回答道:“哪有的事,我只是和弟弟开玩笑呢。”周公正色说:“天子无戏言!”周成王只好把叔虞分封到唐国。桐乡即桐叶封弟于唐之址。
闻喜则是汉武帝刘彻赐名的。据《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东巡,他从都城咸阳出发,乘浮桥过黄河,在今新绛县当时的水旱码头视察巡游,后又准备㩗文武亲臣巡幸中州河南郾师缑氏山,体验缑氏山上仙人登天成仙留下诺大脚印的乐趣。途经桐乡,时值阳春三月,此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美景如画,刘彻却心怀国事,翘首南望。此时,一探兵卒滚鞍下马跪呈表章,随臣纵横家主父偃接过奏折阅毕,连称特大喜讯,原来南越国之乱被平定,遂急忙敬呈帝览。武帝阅后,高兴地说:“巡视至此,欣闻捷报,值得庆贺。”即令设宴庆祝,席间辞赋家司马相如说:“陛下于此地闻南越之喜,实乃天之造化,国之大兴,喜至则闻,闻之则喜,吉祥如意,天喜、地喜,帝喜、国喜、民喜,陛下何不将此地桐乡改为闻喜,永世不忘南越之喜!”主父偃适时递上文房四宝,武帝乘兴提管亲书“闻喜”二字赐于桐乡官府,官府迅速将帝赐闻喜播于民间,一时桐乡父老官民沐浴皇恩,欢呼雀跃,从此,桐乡就成了闻喜。
公元九年,王莽篡汉后,左邑更名为洮亭,主要是因为闻喜境内有一条洮河。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之后,就“废兆亭,省左邑入闻喜。”闻喜县的所辖地扩大,兼有原桐乡和左邑两县。
闻喜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而龙的传说起自虞舜时期的闻喜董泽湖。当时,舜命缪叔安之子董父豢(饲养)龙。“董父亦甚好龙,且善饲之服事帝舜”(《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是圣洁之物,非甘泉不饮,非灵水不憩。董父便在普天下找甘泉,后来在闻喜的凤凰垣和峨嵋岭之间,发现有一条长40华里的大甘泉,水质甚佳,犹如湖泊,清澈明亮,实为豢龙圣地,董父心中大喜,就在此定居。此地即是闻喜东北方向横跨东镇、礼元两乡镇的40里的白水滩。因董父豢龙有功,帝舜便将白水滩一带封为“董父之国”。白水滩又名董泽湖。清乾隆间,闻喜知县李遵唐作《董泽荷香》:“豢龙客去余香在,凭吊年年策骑来。”今阜底村有“豢龙祠”遗址。
自古及今,闻喜名人代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毋丘俭、两晋著名学者郭璞,到了唐代更是蔚为大观,裴氏家族出现了31位大将军、34位宰相、38位尚书等,甚至有“无裴不成唐”的说法。近现代时期,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新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柴泽民等。
闻喜物产丰富。闻喜煮饼驰名全国,1925年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孤独者》写道:我提着两包“闻喜”名产的煮饼,走了许多潮湿的路,让道给许多拦路高卧的狗,这才总算到了连殳的门口。闻喜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小麦品质优良,当地人制作的闻喜花馍,2008年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崔黎)
来源:晋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