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港股IPO与AI战略双线突进:千亿估值背后的技术资本化逻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17:22 2

摘要:近日,赛力斯以一份“爆炸式增长”的财报刷新了市场认知:全年营收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归母净利润59.46亿元,终结了连续五年的亏损。这一成绩单背后,问界M9和M7两款车型的销量贡献功不可没——前者以50万元以上豪华车年度销冠的身份交付15

作者 | 石韬

近日,赛力斯以一份“爆炸式增长”的财报刷新了市场认知:全年营收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归母净利润59.46亿元,终结了连续五年的亏损。这一成绩单背后,问界M9和M7两款车型的销量贡献功不可没——前者以50万元以上豪华车年度销冠的身份交付15万辆,后者则以近20万辆的交付量成为新势力车型销冠。

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赛力斯在业绩飙升的同时,同步启动港股IPO程序,拟发行不超过2.88亿股H股募资超10亿美元,并引入工银、交银等战略投资者对子公司增资50亿元。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标志着赛力斯从“销量爆发”向“资本全球化”的战略跃迁,更揭示了其在AI技术领域的野心:从智能驾驶到具身智能,试图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重构技术护城河。

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却暗藏分歧。尽管赛力斯A股市值突破2000亿元,市盈率高达34倍,但港股科技股平均估值仅为20倍,流动性折价风险隐现。与此同时,机构持仓也出现一定分化和波动,这场围绕“技术资本化”的博弈,正在考验市场对赛力斯长期价值的判断。

一、港股IPO:资本全球化与AI战略的协同叙事

首先,塞力斯港股IPO,体现了其技术投入与产能扩张的双向驱动。赛力斯此次港股IPO的核心目标,是构建“A+H”双融资平台,以缓解高企的资产负债率(87.38%)并支撑全球化战略。据公告显示,公司总负债为824.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7.22%,其中应付账款273.07亿元,预收账款3426.22万元。

根据公告,募资将重点投向三方面: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渠道建设以及重庆超级工厂的智能化升级。其中,与华为共建的“飞星二号”算力平台尤为关键——该平台通过异构算力调度技术,将大模型训练成本降低50%,目前已支撑ADS 3.0智驾系统累计行驶里程超11亿公里,主动避撞成功率高达99.6%。

显然,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已超越传统供应链关系。2024年,赛力斯斥资115亿元收购华为子公司引望10%股权,后者整合了华为智能驾驶、座舱、车控等核心技术。这一股权绑定不仅确保赛力斯获得华为技术优先使用权,更通过参与引望战略决策形成“研发-生产-市场”闭环。而华为则借力赛力斯的制造能力加速技术商业化:问界系列车型搭载的鸿蒙智能座舱日均交互频次达32次,远超行业平均的15次,成为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来源。

为支撑技术落地,赛力斯斥资81.64亿元收购重庆龙盛新能源工厂,将年产能提升至50万辆,并应用万吨级智能压铸单元,实现87个零件集成化生产,生产效率提升30%。这种“华为技术+赛力斯制造”的互补模式,正在打破传统汽车制造业的边界。但风险同样存在:2024年赛力斯应付票据及账款飙升至684.51亿元,同比增长127%,供应链管理压力陡增。

二、AI布局:从智能驾驶到具身智能的生态重构

2024年,赛力斯研发投入达70.53亿元,同比增长58.9%,研发人员增至6201人,其中硕博占比从15.36%提升至22%。这一投入强度(研发费用占营收4.86%)已接近特斯拉(5.2%)和比亚迪(4.5%)。

在智能驾驶之外,赛力斯正悄然布局更具颠覆性的赛道——具身智能。新设的重庆凤凰技术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机器人研发与多模态大模型开发,并全球首招“具身智能大模型工程师”,瞄准家庭服务与工业机器人场景。这一战略与特斯拉Optimus、小鹏机器马形成差异化竞争:前者聚焦工业场景,后者偏向消费级市场,而赛力斯则试图通过汽车场景的技术迁移(如车载AI助手向家庭机器人延伸),构建跨场景生态。

赛力斯当前A股市盈率34倍,市净率9.96倍,显著高于港股科技股平均水平(市盈率20倍,市净率3.2倍)。这种估值溢价源于市场对其“AI+造车”概念的追捧,也有华为的深度加持,但赛力斯的战略赌注面临考验。

华为“X界”矩阵扩容至智界、享界等品牌,赛力斯的“唯一性红利”逐渐消退。2025年前两个月,问界新M7销量同比下滑明显,而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R7交付量反超,内部赛马机制加剧资源争夺。

此外,尽管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225.15亿元,但459.55亿元货币资金中,应付账款占比高达74.8%。港股上市若成功,预计带来超10亿美元现金流,可缓解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的压力。

小结

赛力斯的资本与技术双线突进,折射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集体焦虑:在电动化接近终局、智能化尚未定型的过渡期,如何通过资本杠杆撬动技术壁垒?其港股IPO不仅是融资手段,更是全球化品牌叙事的关键一环——能否在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复制问界的豪华车成功,将决定估值天花板的高度。

正如张兴海所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进入‘持久战’阶段,唯有技术深耕与资本耐力兼具者方能胜出。”这场豪赌的结局,或许在港股敲钟的那一刻就已埋下伏笔。

关于AI资本局

AI资本局团队由资深媒体人、投资人以及财关咨询从业者组成,长期追踪和洞察AI公司资本市场动向,期待中国新质生产力公司、硬科技公司价值涌现。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来源:AI资本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