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吃酒席“吃”进了ICU!小心这类“不起眼”的病毒感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3 18:52 2

摘要:今天,历经35天生死考验的刘女士终于能从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急诊三部出院了。“一次下乡吃酒席,结果命悬一线,这场经历再次提醒我们,务必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尤其要警惕鼠类动物。”该院急诊三部主任张兴文说。

湖南日报4月3日讯(通讯员 梁辉 黎亦琪 全媒体记者 周倜)今天,历经35天生死考验的刘女士终于能从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急诊三部出院了。“一次下乡吃酒席,结果命悬一线,这场经历再次提醒我们,务必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尤其要警惕鼠类动物。”该院急诊三部主任张兴文说。

时间回到今年2月下旬。彼时,家住长沙的刘女士开始出现高热、头痛、腰痛、腹泻等症状。2月27日凌晨,刘女士病情加重,昏倒在地,被紧急送至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急诊抢救室。

入院时,她面部发红、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也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更为严重的是,头部CT结果显示“硬膜下出血”,且患者的血小板数值跌破了安全线。

“当时我认为,晕厥倒地造成的头部外伤不能解释血小板下降如此严重,加上还有白细胞异常增高,于是仔细追问病史。”张兴文回忆,据刘女士丈夫介绍,患者发病前5天曾回农村参加寿宴并居住。

结合其症状、体征和血常规改变,医生立即想到流行性出血热。果然,随后的汉坦病毒抗体阳性报告印证了医生的猜想——刘女士感染的正是凶险的“流行性出血热”

张兴文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的主要传播源为鼠类等啮齿动物。病毒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液、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导致人类感染。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这种急性传染病的黄金法则。

此后,一场“拉锯战”展开。ICU团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接连突破医学禁区——神经外科和麻醉科团队在血小板超低的极限条件下完成开颅手术,成功清除颅内血肿;ICU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及时治疗急性肾衰,同时应对脑疝并发症;当患者进入多尿期,日排尿量突破7000毫升的危急时刻,ICU护理团队创新实施“精准滴灌”疗法,在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积极促进肾功能恢复……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治中,患者共经历6次多学科会诊,3次重大抢救,输注血液制品总计1.2万毫升。

最终,大家的通力合作、家属的精神支持帮刘女士度过险关。但张兴文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务必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干净。

“出现持续高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尤其是冬春交替季节,不能简单看作是感冒。”张兴文介绍,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或者城乡接合部、城市出租屋等卫生环境相对较差、有鼠类活动的场所的人群,出现面部、颈部、胸部等部位发红以及头部、腰部、眼眶等部位疼痛的,更应警惕流行性出血热的可能。

来源:湖南日报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