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承载着厚重的祭祀文化。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清明不断融合寒食节、上巳节等相关习俗
清明杂谈:问好与否,传统与现代的思索
作者 李 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承载着厚重的祭祀文化。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清明不断融合寒食节、上巳节等相关习俗,最终形成了如今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
近期,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清明节期间不能在手机微信上问好。有人认为,清明是祭奠逝者的日子,氛围庄重肃穆,此时问好显得不合时宜,甚至被视为对传统习俗的不尊重,好似犯了某种忌讳。这种说法在网络传播下,让不少人在清明期间发微信时小心翼翼。
那么,清明节到底有没有不能问好的习俗呢?从传统习俗来看,并无明确记载表明清明节不能问好。传统习俗中,清明更多强调祭祀礼仪,如准备祭品、修缮坟墓、上香叩拜等,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敬意。而问好,作为一种日常的社交问候,在人际交往中传递友善与关怀,本身并无恶意。只是在特定的祭祀场景下,如在墓地祭扫时,高声谈笑、随意问好确实与庄重氛围不符,但这并不等同于在整个清明节期间,包括线上交流都不能问好。
若在清明节期间问好,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吗?从本质上讲,问好只是简单的社交行为,出发点多是善意。若因在清明节问好被过度解读,甚至上升到道德或文化批判层面,难免显得小题大做。这不仅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也不利于正常社交关系的维护。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也应与时俱进。我们尊重传统,但不能被一些未经考证的传言所束缚,失去理性判断。
面对这些无法认证的传言,我们应保持理性与客观。一方面,对于传统习俗,要深入了解其内涵和历史背景,不盲目跟风一些没有根据的说法。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传言,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等方式进行甄别。同时,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轻易被误导。
在现代社会,怎样过一个祥和有意义的清明节呢?首先,我们要重视传统祭祀活动,通过庄重的仪式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让后代铭记家族历史与先辈的功绩。其次,利用清明时节,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在踏青郊游中放松身心,增进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清明节成为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重要契机。
清明节,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同时,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新的社交方式和观念,不被无端传言左右,让清明节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亲情与社会的重要纽带 。
2025年3月29日杂谈
作者简介:李庚,男,沈阳人,1960年6月出生,1981年参加工作,从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做起,先后经历多个部门,曾经为基层或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已退休。在区委工作期间,作为省市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先后发表通讯、消息等稿件多篇,现为沈阳市于洪区作协副主席。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