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因是女童的妈妈一直不断申诉,还把怒火延伸到了保姆的家人,尤其是保姆女儿左某。女童妈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公开了左某的个人信息,曝光她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还指责她“冷血”“纵容母亲犯罪”。
还记得5年前,杭州有一起2岁女童坠亡案吗?直到最近,米粒妈还时不时会刷到女孩妈妈的视频。
当时事情是这样的:
保姆梁某把雇主的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导致孩子意外坠楼身亡。
后来法院对案件作出了一审刑事判决,判处保姆犯过失致人死亡罪,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判决出来后,孩子的家属提起了民事诉讼,2023年,一审民事判决保姆赔偿女童家属25万元。
当大家以为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的时候,反转来了。保姆女儿左某竟然起诉女童妈妈名誉侵权。
原因是女童的妈妈一直不断申诉,还把怒火延伸到了保姆的家人,尤其是保姆女儿左某。女童妈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公开了左某的个人信息,曝光她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还指责她“冷血”“纵容母亲犯罪”。
也因为这样,左某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打乱,一直受到网友的口诛笔伐。
为此,左某以侵犯名誉权的为由,把女童妈妈告上法庭,索赔精神损害赔偿金1块钱,外加2万元维权费用。
很快,一审开庭了。最终法院认定女童妈妈确实有一定程度的侵权行为,但法院同时也驳回了左某的索赔,也没有支持她要求女童妈妈赔礼道歉。
这样的结果,双方都不满意,也都提起了上诉。
女童妈妈表示,因为对方在起诉材料里大量使用了女儿的照片,她也要将对方告上法庭,案由是肖像权纠纷。
就在今年3月26日,本案的二审在安徽合肥开庭。
而这,距离女孩坠楼已经过去5年了。
女童妈妈说,5年的时间,她没有等来保姆一家的道歉,却等来了法院的传票。
有人质疑:为什么都过去5年了,这个当妈的还不愿意让去世的女儿入土为安?
有人诘问:女孩妈一直在网上蹦跶,是不是在蹭流量,目的是直播带货?就像林生斌一样,在吃人血馒头?
甚至还有人指责:女孩坠亡就光是保姆的责任吗?作为孩子的妈妈,你怎么舍得把孩子交给陌生人看管?
自己对孩子不上心,还指望别人上心吗?
米粒妈觉得,作为一名失去了女儿的母亲来说,网友的指责和质疑,又何尝不是二次伤害呢?
是的,最近几年的保姆案确实太多了。
杭州女童坠楼案发生后没两年,又一起儿童坠楼案发生,也是和保姆有关。
一个保姆带着雇主2岁的女儿出门,电梯到了1楼后,保姆居然把孩子忘在了电梯里。受到惊吓的孩子独自随电梯来到8楼,之后又从楼道的窗户爬出去,不幸身亡……
除了保姆过失导致孩子意外死亡之外,故意虐童的案件也频繁发生。
几个月前,网上曝出台湾一名保姆对刚出生几天的婴儿狂扇巴掌、捂住口鼻、空中抛摔、奶瓶捅嘴,把婴儿往死里虐待......
安徽有个保姆,拿藤条抽打孩子,甚至还用竹藤勒住孩子的脖子……
济南有个保姆,自己偷喝了孩子的奶后直接用奶瓶喂孩子。更可怕的是,后来体检发现,保姆是乙肝患者且具备传染性。
还有去年11月,山东有人发视频称,保姆上门第一天,就给两个多月的婴儿喂精神类管制药物氯硝西泮片。
也许就是因为这类案件太多了,所以每次一发生类似案件,就有人评论:
“谁让你把孩子交给外人带的?”
“还不是怪你这个当妈的没尽到责任?”
“自己亲自照顾有时候还会有不周之处,凭什么就觉得外人就能照顾好?”
也有专家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论证孩子还是要自己养才好。
保姆只是工作,而母亲是给予爱。
专家说的有没有道理?当然有,谁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自己带更好。别说交给保姆了,就是交给家里的长辈也会有各种问题,比如两代人的育儿观念不一样,“双重标准”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道理都懂,可谁来考虑下现实呢?
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下行、赚钱不易的时代,普通家庭靠父亲一个人养家谈何容易?如果是双职工家庭,又怎么可能做到父母亲自带娃?难道有哪家公司允许你带着孩子去上班?
就算当爹的一个人能养全家,难道身为母亲的女性就没有追求事业的权利吗?如果把孩子交给别人带就是当妈的不负责任,那不是意味着结婚生娃的女性就必须永远被困在厨房和婴儿床之间?
这种充满偏见的双重标准,本质上是在剥夺女性自主选择人生轨迹的权利。
再说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好像后来发生的那起女童坠楼案,女童的外婆患有癌症,需要长期治疗,外公年事已高,自己身体不好,也要照顾外婆。
孩子的爷爷坐着轮椅,生活不能自理,奶奶患有糖尿病,也得照顾爷爷。
四个老人,几乎身体都有毛病,还需要子女照顾呢,怎么可能帮手带孩子?不仅帮不了,还需要子女提供经济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俩都不可能辞职带娃,请保姆已经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又怎么忍心再去苛责父母不负责任呢?
这些悲剧,完完全全就是保姆失职造成的。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保姆失职呢?为什么保姆案会这么频繁发生呢?
几年前,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做了暗访。记者们以“21岁无带孩子经验打工妹”、“49岁有带孩子经验的下岗妇女”“43无带孩子经验妇女”的身份打电话给了几家家政服务公司要求应聘,对方都表示可以去工作。
现在需要保姆的人太多了,愿意放下脸面、愿意吃苦当保姆的人却不多,以至于保姆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在3000万人左右,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人,缺口很大。
但就算再供不应求,也不能把入行的门槛降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吧?
或许有人会说,就算来应聘的保姆没经验,可一般家政公司都会培训的啊!
米粒妈看过新闻调查,在北京某家母婴护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来公司之后学习9天,每天7个小时,了解一些母婴护理的知识,9天毕业之后,就可以安排面试上户工作。
想想就觉得可怕!你敢相信照顾你孩子的保姆可能只是培训过9天,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带娃经验吗?
更可怕的是,为了让保姆们更快上户,家政公司还会给保姆们进行“包装”,比如没经验的说成有经验,有经验的包装成“金牌”,还会有意隐瞒保姆的各类差评,等到客户请到家里才发现,完全不对板。
还有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地方在于,这些保姆的健康情况也是参差不齐。
很多家政公司只要求求职保姆提供健康证就可以了,没有让她们进行进一步的体检。像乙肝之类常见的传染病,健康证的检查是不包含的。
而这桩桩件件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目前家政行业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定价体系、纠纷处理机制。无论是家政公司、保姆还是客户,之间的权责都不清晰,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互相推诿。
门槛低了,培训不足,行业不规范,监管也不力,最终造成了家政市场“好保姆千金难求”的局面。
如果请来的保姆只是搞搞卫生、做做家务,那水平差点充其量只是碗碟摔碎、地板没擦干净的小损失。但要是请的是带孩子的保姆,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你看,有时候人生就是充满了bug,交给保姆吧,目前看来确实挺难让人放心;不交给保姆吧,有些家庭确实没有其他选择。
双职工家庭的工作压力、单亲母亲的生存困境、祖辈体力不支的现实,都让这些家庭不得不在风险与生存之间艰难抉择。这种‘要么冒险请保姆,要么全家喝西北风’的荒诞处境,暴露的正是整个社会育儿支持体系的严重缺位。
所以,米粒妈希望大家不要再去苛责雇保姆的家长,只有整顿好保姆行业,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困局。这不仅是对每个家庭幸福的保障,更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丈量——毕竟,如何对待那些最脆弱的婴幼儿照护需求,体现着一个社会真正的温度与担当。
而这一点,也是杭州女童坠楼案的妈妈坚持在网上发声的初心,她曾说:“这些年来坚持诉讼,也坚持在网上发声,不仅仅是为了想要为了给已经去世的女儿讨回公道,也是想推动保姆行业规范化,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来源:墨问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