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子分型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精准治疗策略的核心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准确、快速、恰当的检测方法,全面筛选出适用靶向和免疫药物的目标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临床对分子病理检测深度与广度需求的日益增长,适时推出的《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
前言
分子分型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精准治疗策略的核心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准确、快速、恰当的检测方法,全面筛选出适用靶向和免疫药物的目标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临床对分子病理检测深度与广度需求的日益增长,适时推出的《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1](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无疑为NSCLC分子病理检测的规范化、精准化实施树立了新标准。本文特此针对该指南更新进行梳理,以飨读者。指南革新,肺癌靶点检测新突破
2024版指南在2021版基础上进行了多项重要更新,为全面准确的NSCLC分子病理检测提供了指导。2024版指南基于相关基因检测给予了明确推荐:NSCLC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检测中推荐开展的必检基因包括EGFR、ALK、ROS1、MET第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RET、BRAF和NTRK(GRADE 证据分级:高;推荐级别:强推荐);NSCLC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检测中推荐开展的扩展检测基因包括KRAS、HER2突变,MET扩增/过表达、NRG1/2等(GRADE证据分级:中;推荐级别:强推荐)。
除靶向治疗外,免疫治疗也为NSCLC患者的生存状况带来了颠覆性改善。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能够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以帮助筛选潜在获益人群。2024版指南推荐:NSCLC 免疫治疗相关分子病理标志物包括 PD-L1 蛋白表达(GRADE 证据分级:高;推荐级别:强推荐)、MSI-H(GRADE 证据分级:低;推荐级别:弱推荐)及TMB(GRADE 证据分级:中;推荐级别:弱推荐)。
与此同时,对于晚期 NSCLC 根治性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检测 MRD的推荐也是2024年版指南的一大亮点。此前,基于ctDNA指导的MRD检测最初因其可超前预判早期肺癌复发轨迹被大家更多认识[2,3]。2024版指南提出:晚期NSCLC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建议检测MRD(GRADE证据分级:中;推荐级别:弱推荐)。技术进化,重要分子检测策略
NSCLC的分子检测对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合适的检测手段能够更准确的筛选出获益人群。在检测方法选择方面,结合既往循证证据,2024版指南对不同靶分子的检测策略给予了明确推荐意见:NGS在NSCLC的分子检测中展现出全面性、高效性等诸多优点,正在成为检测多种基因变异的优选;RT-PCR因高效快捷,常用于多基因联合检测;FISH则在基因重排和扩增检测中表现优异;IHC通过检测蛋白表达也可用于初筛部分基因变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测策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检测标本的选择方面,应尽量保留患者的足够组织进行分子检测,细胞学标本同样可取。若组织标本或细胞学标本不可取或不能满足分子检测的要求,可采集其他体液标本。因此,2024版指南推荐:检测标本优先使用肿瘤组织石蜡标本(GRADE证据分级:中;推荐级别:强推荐);细胞学标本需进行肿瘤细胞比例评估,满足检测要求后可进行检测(GRADE 证据分级:中;推荐级别:强推荐);对于少数客观上不能获得组织或细胞学标本的晚期肺癌患者,推荐体液检测(GRADE证据分级:中;推荐级别:强推荐)。
协同创新,多学科质控与临理协同
室内外质控与临床病理沟通对于NSCLC分子检测同样关键。通过严格的室内外质控措施和有效的临床病理沟通机制,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室内外质控方面,检测实验室应在临床应用前建立及优化检测规范化流程,并进行性能验证;检测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室间质评活动,每项检测项目每年至少2次;检测实验室均应设置阴阳性对照;检测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基因检测的质量控制,定期组织人员比对、培训及数据总结和分析。在临床病理沟通方面,则应建立包括临床医师、病理医师、分子检测及生物信息分析人员等在内的分子肿瘤团队及相关运行机制,加强临床病理沟通。
结语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分型已成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关键环节。2024版指南的发布,不仅为分子病理检测提供了更为科学、规范的实践标准,也为临床医生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提供了有力依据。通过不断优化基因检测技术,我们能够更精准地识别患者的分子特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策略。未来,随着分子病理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数据的积累,我们期待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精准治疗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病理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等.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4,53(10):981-995.
2. Abbosh Christopher, Birkbak Nicolai J, Wilson Gareth A et al. Phylogenetic ctDNA analysis depicts early-stage lung cancer evolution.[J] .Nature, 2017, 545: 446-451.
3. Chaudhuri Aadel A, Chabon Jacob J, Lovejoy Alexander F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 in Localized Lung Cancer by Circulating Tumor DNA Profiling.[J] .Cancer Discov, 2017, 7: 1394-1403.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号:CN-155733
有效期:20/06/2025
编辑:Axsean
审校:Shirley
排版:Yian
执行:Falin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