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刚教授:一文解读β受体阻滞剂在心脏性猝死预防方面的价值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23:13 2

摘要:心脏性猝死,这一令人谈之色变的突发性疾病,正以其迅猛且难以预料的方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巨大隐患。在我国,每年约有 50 万人遭受猝死的厄运

心脏性猝死,这一令人谈之色变的突发性疾病,正以其迅猛且难以预料的方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巨大隐患。在我国,每年约有 50 万人遭受猝死的厄运[1],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与遗憾。心脏性猝死发生机制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预防猝死方面,生活方式干预至关重要。同时,β受体阻滞剂作为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经典药物,对伴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近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进刚教授,结合相关探索研究和权威指南,解读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性猝死的治疗优势,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参考。

专家简历

杨进刚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主任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项目创办人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慢病大数据应用发展联盟副理事长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健康教育学组组长

中国心脏健康教育联盟秘书长

《医师报》副总编

《保健时报》副总编

猝死防控形势严峻,抑制交感活性可降低猝死风险

猝死是指潜在疾病快速进展或者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意外死亡,其在我国定义为症状发作24h内出现的死亡[1]。虽然我国猝死发生率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然而以近14亿人口推算,每年我国猝死总人数超过50万例,仍位居全球首位[1]。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猝死的紧急救治需要消耗大量医疗资源,然而其救治成功率低,患者远期预后差,防控形势严峻。心脏性猝死(SCD)占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1]。研究显示,心梗是诱发SCD的重要因素,且在心梗患者中,约有一半属于低危人群,这打破了大众对猝死仅发生于高危患者中的传统认知[3]。就SCD的发生机制而言,可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完美风暴”。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是基础,当斑块破裂,犹如火山喷发,引发血栓形成[4],若此时再遭遇久坐、饱餐、熬夜、吸烟、生气等不良生活方式或情绪刺激所诱发的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心跳加快、心跳的力量加强、血压升高,使身体处于高凝状态与过度应激之中[5],这就为猝死的发生提供了“绝佳”条件。因此,在猝死预防领域,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将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稳定斑块,减少猝死的诱因。在药物预防方面,β受体阻滞剂作为经典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稳定心电活动,对于有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如心梗、心力衰竭等患者具有降低猝死发生风险的重要价值。

多项循证、指南/共识支撑β受体阻滞剂在猝死预防方面具有获益

近年来,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性猝死中的预防获益提供了证据支持。

近期,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最新发布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25ACC/AHA-ACS指南”)推荐,对于无禁忌证的ACS患者,推荐尽早([9],这一推荐较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STEMI管理指南》[10]的推荐地位(ⅠB类)进一步提升。指南指出,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9]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OMMIT/CCS-2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安慰剂,美托洛尔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梗发生率18%,降低室颤风险17%[11]。2017年一项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61081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相较于安慰剂,心肌梗死伴心绞痛患者使用美托洛尔可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风险达44%[12],使用卡维地洛可降低风险达24%。大规模MERIT-HF研究[13]、CIBIS Ⅱ[14]、COPERNICUS研究[15]分别证实了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代表性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以及第三代代表性药物卡维地洛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风险。与此同时,多部指南强调[16-17],除了β受体阻滞剂,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预防猝死(表1)。2024年,我国首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重磅发布,其对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应用作出明确意见[2]:对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患者,建议使用最佳剂量的抗血小板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以降低心脏性猝死(SCD)风险(推荐)(表2);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建议使用最佳剂量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1)/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当不能耐受ACE-I/ARNI时,可选择血管紧张素I受体拮抗剂)和他汀类药物以降低SCD风险(推荐)(表3)。可以看到,β受体阻滞剂作为心血管疾病领域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在心脏性猝死预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表1.指南中有关β受体阻滞剂预防猝死的描述[16-17]表2.CCS患者心脏性猝死的药物预防[2]表3.ACS患者SCD的药物预防[2]

注:目前瑞舒伐他汀尚未获批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适应症

总结

面对SCD严峻的防控形势,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发挥着降低SCD发生风险的重要作用。临床实践中,广大心血管科医生应充分认识到β受体阻滞剂的价值,严格遵循指南推荐,规范其应用。同时,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加强教育和管理,提高其对SCD风险的认识,鼓励定期进行心血管方面的专业检查,积极采取包括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综合预防措施,助力降低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邢浩然,左惠娟,高海,宋现涛,张宏家.中国循环杂志,2023,38(8):891-894

2、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4,7: e1000177(2024‐10‐31).

3、张旻,赵延延,田少芳,等.中国循环杂志,2021,36(09):852-857.

4、Frangogiannis NG. Compr Physiol. 2015;5(4):1841-1875. Published 2015 Sep 20. doi:10.1002/cphy.c150006

5、Kivimäki M, Steptoe A. Nat Rev Cardiol. 2018;15(4):215-229.

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等.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7):603-700.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06):615-646.

8、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等.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2023,07(04):215-311.

9、Rao SV, et al. Circulation. 2025 Feb 27.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1309.

10、O'Gara PT, et al. Circulation. 2013; 127(4): e362-425.

11、Chen Z, et al. Lancet 2005;366:1622-32.

12、Li J, Chen Z, Gao X, Zhang H, Xiong W, Ju J, Xu H. Am J Cardiol. 2017 Nov 1;120(9):1479-1486.

13、Effect of metoprolol CR/X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oprolol CR/XL Randomised Intervention Trial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ERIT-HF). Lancet. 1999; 353(9169):2001-7.

14、The Cardiac Insufficiency Bisoprolol Study II (CIBIS-II): a randomised trial. Lancet. 1999 Jan 2;353(9146):9-13.

15、Packer M, Coats AJ, Fowler MB, et al. N Engl J Med. 2001; 344(22):1651-8.

16、Zeppenfeld K, et al. Eur Heart J. 2022 Oct 21;43(40):3997-4126.

17、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3):256-269.

本文由杨进刚教授审校,内容由阿斯利康支持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编号:CN-157377 有效期至:2025-07-02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