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最近,小米 SU7 就深陷舆论的漩涡中心,4 月 2 日,网络世界突然掀起一阵波澜,一篇落款为 “雷军” 的《致所有关心小米 SU7 事故的用户和公众的一封信》如病毒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最近,小米 SU7 就深陷舆论的漩涡中心,4 月 2 日,网络世界突然掀起一阵波澜,一篇落款为 “雷军” 的《致所有关心小米 SU7 事故的用户和公众的一封信》如病毒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开来。
这封信中,提及了事故善后工作的诸多方面,从承诺探寻真相的坚定决心,到反思与行动,欲将悲剧转化为行业进步阶梯的壮志;从透明化沟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重建信任,再到用十年坚守兑现安全承诺的长远规划,每一点都触动着公众对于小米 SU7 事故关注的敏感神经。信中甚至宣称,如果调查出车辆存在问题,将立即停止相关车辆销售并无条件召回已售车辆,雷军个人还将捐资 1 亿元成立 “新能源汽车生命守护资金”,联合宁德时代启动 “极端碰撞断电技术” 联合攻关。这些内容,无疑给关注此次事件的人们描绘了一幅小米积极承担责任、力求彻底解决问题的宏大蓝图。
然而,这看似诚意满满的公开信,很快就被笼罩上了一层怀疑的阴霾。业内人士迅速指出这个截图为假,而发布者竟是一位资深车评人,在舆论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删除该图并致歉声明 “那个图是假的,抱歉”。小米公司也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明确表示此为假消息,经过记者仔细检索,小米官微和雷军个人微博均未发布过上述信息。这一场关于 “公开信” 的闹剧,就像一场虚幻的泡沫,瞬间破裂,只留下公众对于真相的更多疑惑和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深深担忧。
在小米 SU7 事故调查结果还未明晰,公众正翘首以待之时,一段小米汽车车主在驾驶途中酣睡的视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再次将智驾功能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4 月 2 日,网上热传的这段视频中,一辆小米汽车在道路上正常行驶,而令人震惊的是,车主双手完全离开方向盘,整个人躺在驾驶座位上呼呼大睡,毫无对驾驶的基本警觉。同行友人发现这一危险情况后,焦急地连喊三遍 “减速”,提醒周围车辆避让这辆如同脱缰野马般危险的小米汽车。此视频一经曝光,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瞬间攀升至热搜榜首,广大网友对于车辆智能驾驶安全的担忧也被彻底点燃。
面对这一事件,小米汽车客服工作人员紧急出面回应。他们表示,按照车辆设计要求,使用智驾功能时手必须握住方向盘。一旦双手离开,系统通常会发出四次预警,而且声音会逐渐加大,以此来提醒司机立即接管方向盘。倘若车主长时间对预警不理会,车辆会自动进入缓慢降速状态,直至最终停车。客服人员还特别强调,有些车型在车内方向盘上内置了摄像头,用于检测司机状态,同时也有相应的触摸键感知双手是否完全离开方向盘。但对于视频中的具体情况,客服也只能无奈表示,需等待官方进一步回应。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对小米汽车智驾功能安全性的一次严峻考验,更引发了专家们对于车企智驾功能宣传的深刻反思和激烈讨论。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智能驾驶处于 L2 级别,本质上属于辅助驾驶范畴。然而,在宣传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存在严重的夸大之嫌。他们把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吹嘘成 “L2+”“L2.5” 甚至 “L2.999”,这种宣传方式完全不符合国家标准,不仅有作秀之嫌,更是对消费者的严重误导。在车企这种过度宣传的影响下,部分车主对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产生了过度依赖,在驾驶过程中放松了应有的警惕,这无疑给交通安全埋下了一颗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让我们将目光回溯到 3 月 29 日那个令人痛心的夜晚。一辆小米 SU7 在铜陵枞阳高速上发生严重碰撞,随后车辆爆燃,事故最终导致 3 名女大学生不幸身亡。这起悲剧发生后,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据小米汽车后续回应,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车辆需要改道至逆向车道行驶。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 116km/h 的时速持续行驶,当车辆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后,发出了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试图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然而最终车辆还是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了猛烈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 97km/h。
事故发生后,小米方面迅速做出反应,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于 30 日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开展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 31 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了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小米表示将继续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并严格遵循调查结果,确保事件处理公开透明。同时,专项组也在警方许可与指导下,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家属和公众对于事故原因和相关细节的疑问也越来越多。比如车辆发生事故后为什么会起火?基于目前已知情况,仅能初步推测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 “自燃”,而是由于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但由于小米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另外,事故后车门是否能打开也成为焦点问题,小米同样因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给出准确结论。遇难者家属对于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也提出了质疑,其中一位遇难者小罗的妈妈表示,孩子当时开的是智驾,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在 2 秒钟内做出反应并完成切换,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米 SU7 此次陷入的一系列风波,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本应是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然而,当虚假宣传、过度依赖等问题接踵而至时,这项先进技术反而成为了高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在享受智能驾驶带来的便捷时,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智能驾驶目前仍然只是辅助驾驶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在驾驶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警惕性,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确保行车安全。同时,在面对车企各种眼花缭乱的宣传时,要学会理性分析,不要被夸大其词的宣传语所迷惑。
对于车企来说,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的同时,更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用真正过硬的技术实力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另一方面,要规范宣传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宣传,杜绝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而对于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驾驶领域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对车企宣传内容的审核,对违规宣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安全、透明的消费环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网络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