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引发热议。这份被家长和学生视为"择校圣经"的榜单中,一个现象格外扎眼:13所纯211大学跌出全国前100名,甚至有的被甩到200名开外。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重点高校",如今却成了榜单上的"吊车尾"。
近日,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引发热议。这份被家长和学生视为"择校圣经"的榜单中,一个现象格外扎眼:13所纯211大学跌出全国前100名,甚至有的被甩到200名开外。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重点高校",如今却成了榜单上的"吊车尾"。
据统计,全国1300多所本科院校中,211工程大学本应是金字塔尖的"黄金文凭"。但在今年排名中,海南大学(101名)、中国药科大学(103名)、内蒙古大学(110名)等13所211高校,不仅被985名校碾压,还被大批"双非"院校反超。最尴尬的当属西藏大学——作为西藏唯一的211,排名竟跌至204名,与昆明医科大学这类地方院校平起平坐。而新疆、宁夏、青海等地的211大学,更是集体沦为"榜单边角料"。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掉队的211大多集中在西北、东北偏远地区,或是农林、医药等冷门领域。比如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明明顶着"国字头"招牌,却因专业吸引力不足,录取分数常年徘徊在550分门槛线。而像石河子大学这样的"政策型211",虽号称"适合捡漏",但偏远的地理位置让考生宁愿选择沿海城市的普通一本。
---
这13所211的尴尬处境,撕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残酷真相:在学历疯狂贬值的今天,社会对"名校"的崇拜已扭曲成一场不计代价的军备竞赛。
家长们砸钱补课、学生熬夜刷题,只为挤进985/211的大门,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不是所有211都叫"名校"。当西藏大学的毕业生和普通二本生竞争同一岗位时,HR根本不会多看那三个数字一眼;当延边大学的学生奔波于延吉和珲春两个偏远校区时,他们失去的不仅是都市资源,更是实习、就业的黄金机会。
更可悲的是,这种"榜单焦虑"正在制造新型教育不公。偏远地区的211大学本是政策倾斜的受益者,但如今却因地域劣势沦为"鸡肋":国家给了它们211的名号,却没给匹配的科研经费;社会认可它们"重点大学"的身份,却不愿给毕业生平等的机会。当一所青海大学毕业生投递100份简历石沉大海,而深圳大学学生轻松拿到名企offer时,所谓的"教育公平"更像是一纸空谈。
而那些鼓吹"非985/211不读"的功利主义观念,更是在伤口上撒盐。看看中国药科大学——它药学专业亚洲顶尖,却因"综合实力弱"被榜单抛弃;看看东北林业大学——它守护着中国寒温带林业命脉,却因"冷门专业"遭考生嫌弃。当大学评价体系只剩排名和分数线,谁还在乎真正的学科价值?
---
这13所211大学的窘境,不该成为嘲讽的对象,而应是一面照妖镜:它照见了一个盲目追逐排名、用学历标签粗暴定义人生的时代。当985毕业生送外卖、海归硕士争抢街道办岗位已成常态,我们是否该反思:把千万学子逼上"名校独木桥",真的是教育的初衷吗?
教育的真谛,本应是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海南大学的椰林树影、西藏大学的雪域高原、东北农大的黑土地……这些独特的风景,本可以孕育出多元的人才。与其纠结"211为何掉出前100",不如问问:我们何时能停止用一张榜单丈量人生?
评论区聊聊:如果你考了550分,会选偏远211还是沿海双非?
来源:事件透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