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常规就够了:教育应有的静气与定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4 06:53 1

摘要:八个班级的体育课同时展开,却如同精密的齿轮组有序运转:一年级新生练习广播体操,年轻的李老师正半跪在地,用掌心托起学生的手肘,“小树苗要向着太阳生长呀”;三年级方阵里,跳绳拍地的脆响与报数声此起彼伏,扎羊角辫的女孩边数“98、99”边紧盯同伴的脚尖;跑道上的高年

抓好常规就够了:教育应有的静气与定力

原创 陈黎明 黎明在线520

2025年04月04日 05:15 江苏

下午两点半的操场,像被施了魔法般苏醒。

八个班级的体育课同时展开,却如同精密的齿轮组有序运转:一年级新生练习广播体操,年轻的李老师正半跪在地,用掌心托起学生的手肘,“小树苗要向着太阳生长呀”;三年级方阵里,跳绳拍地的脆响与报数声此起彼伏,扎羊角辫的女孩边数“98、99”边紧盯同伴的脚尖;跑道上的高年级学生分小组跑圈,刘老师举着分贝仪提醒:“呼吸声要像春风拂过麦浪”;台阶训练区,孩子们如同跳动的音符,左侧跃上时带起衣角翻飞,右侧缓步而下时调整呼吸节奏。

场边的校服叠成整齐的“豆腐块”,水杯列队站在树荫下,跳绳盘成同心圆——这些静默的细节,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去年参访某校时,我曾目睹混乱的场面:教师不得不中断课堂,在满地乱滚的水壶和纠缠的跳绳中疲于奔命。

而有一所小学的体育组用三年时间打磨出《场地管理十二细则》,从“水杯摆放呈30度斜角”到“备用跳绳盘绕直径15厘米”,看似严苛的标准,实则是把碎片时间重新还给了教育。

教育的智慧往往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

当其他学校追逐“智慧操场““AI运动手环”时,有学校的教师却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用不同色块划分各年级活动区域,将广播操分解成128个微动作。

预备铃响前五分钟,值日生已按《场地准备图》完成器械布设。

这种“无需提醒的自觉”,恰似春雨润物——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规则内化为习惯,秩序生长出美感。

走进体育组办公室,墙上泛黄的《常规管理演进图》记录着十年探索:从最初的“场地轮转表”到如今的《四季课程实施指南》,每个优化节点都标注着具体案例。

2018年春,因雨季频繁导致课程中断,教师们研发的“微单元教学法”,将40分钟课程拆解为8个可灵活组合的6分钟模块;2019年设计的“运动负荷色卡”,用蓝、绿、黄三色直观显示运动强度,成为全市推广的范本。

这种深耕细作的匠心,在语文作业检查表上同样可见。

8班王老师的《作业追踪表》,横向学号纵向日期构成坐标网格,★△√×的符号体系如密码本:某个学号连续三天出现,立即触发分层辅导;某日全班号占比低于60%,则自动生成教学反思提醒。

更巧妙的是,这份表格既保护了学生隐私,又让数据自己“说话”——去年期末,正是这些星星点点的标记,帮助教研组发现了“周四作业质量滑坡”的周期规律。

当下教育界常见两种极端:或是将“创新”等同于推倒重来,把课堂变成技术秀场;或是固守低效流程,把经验当作真理。

而真正的专业主义,恰在两者之间——就像老匠人改良榫卯结构,既尊重传统工艺,又让每个接口严丝合缝。

张祖庆老师说的“把简单事情做到化境”,或许就是这般境界:当其他学校为“每天一节体育课”手忙脚乱时,江苏省常熟市淼泉小学的教师们早已在常规中搭建起隐形阶梯。

那个阴雨绵绵的周四,我在走廊遇见抱着篮球的小林。

这个曾被诊断为“感统失调”的孩子,如今是班级“三步上篮小导师”。

“刘老师说我的投篮轨迹像抛物线函数,”他眼睛发亮,“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帮一年级弟弟系鞋带。“

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操场边的“小先生制”正在发酵: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整理器材,六年级的跳绳冠军在给三年级演示双摇技巧。

这让我想起某些“创新校”的尴尬:斥资百万建造智能运动馆,却因缺乏日常维护积满灰尘;引进体感游戏替代传统体育课,最终因学生视力下降叫停。

反观有些学校的露天操场,磨得发亮的单杠见证着无数个黄昏的坚持,掉漆的起跑线丈量过几代人的成长。

那些被精心守护的常规,如同老树的年轮,在岁月沉淀中生长出意想不到的馈赠——去年市运动会上,有一校包揽半数奖项;更可贵的是,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学生运动损伤率连续五年低于区域均值。

教育的本质终究是人的成长。

当我们在微信群里看到家长自发整理的《家庭运动指南》,当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校时说“至今保持睡前盘跳绳的习惯”,便会懂得:所谓“抓好常规”,实则是用确定的节奏对抗浮躁,用恒常的坚持滋养生命。

那些看似平凡的预备铃、列队口令、器材摆放规则,恰似无声的鼓点,在重复中敲击出成长的韵律。

夕阳西下,操场渐渐安静。

值日生们像收拾珍宝般整理器械,有个男孩特意把歪斜的警戒线拉得笔直。

这个瞬间让我突然明白:好的教育从来不需要喧嚣,当每个环节都有了妥帖的归宿,春天自然会来。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