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预览】2025年第1期 |《上海城市规划》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00:22 2

摘要: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发挥着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规划编制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区域,长三角地区的空间规划创新具有

封面设计:毛小榆 方曼丽

《上海城市规划》

2025年第1期

本期主题: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研究与实践

规划笔谈

“共绘蓝图·新质协同”规划笔谈

Planning Perspectives on "Blueprinting and New Quality Synergy"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发挥着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规划编制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区域,长三角地区的空间规划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不仅关乎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对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着积极作用。2024年12月20日—22日,第十三届长三角地区城乡规划研讨会以“共绘蓝图•新质协同”为主题在上海市青浦区举办。本刊特邀请主旨报告环节的5位专家学者以笔谈形式展开充分讨论,从制度创新、行动协同、科技和产业创新、都市圈治理、跨界地区协同等角度畅谈长三角地区城乡规划的探索和发展。

主题文章

关于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研究的若干思考

Discussion on Deepening Research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Formulation Technology

熊 健 宋 煜 杜凤姣

摘要:规划编制技术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在已有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展开讨论。首先,界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的概念内涵,辨析了技术和方法、规划编制技术与其他各专项领域技术以及规划其他环节技术的关系。其次,深化对规划编制技术研究的相关认识,提出规划编制技术研究要处理好过去分设于不同部门的各类空间规划中存在的老问题和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后面临的新问题的关系、国家和地方实践的关系,重点需要强化思维方式对规划编制技术的引领作用,进而提出“空间、体系、实施、存量、治理、设计和数字化”7个维度下思维方式的转变。最后,重点探讨了规划编制技术研究的4个重要方向,包括要素分析,空间分区识别、组织、管理,规划实施传导,以及应对数字化变革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治理能力。

“上海2035”总规分区体系与传导路径优化研究

Study on Zoning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Path Optimization of Shanghai Master Plan 2017-2035

林 华 来佳莹 王晗昱

摘要:规划分区是引导各类资源差异化配置的区域划分,是承载多元空间治理需求、实现各类空间差别化治理、保障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有效传导的重要规划工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以来,各地均在积极探索依托规划分区实现差异化引导与管控的实施路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总规)对规划分区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但在分区体系与传导路径方面仍有待优化完善。因此,研究在“上海2035”总规的基础上,探索基础分区+叠加分区的开放式分区体系,基础分区以用途分区为主,叠加分区以形态分区和特定政策分区为主,实现对不同分区的规划引导。同时结合上海现有法定规划体系,进一步研究明确各类规划分区传导的内容与方式。

面向存量发展时代的上海强度分区规划技术方法优化研究——基于多要素互动反馈的探讨

Research on the Technical Method of Shanghai Density Zoning Planning for the Era of Stock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Based on Multi-factor Interaction

邹 玉 骆 悰 朱春节

摘要:上海较早开展强度分区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现行的开发强度管控制度已执行了10余年,在上海的规划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了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要求。上海已经转入了注重存量发展的新时代;强度分区主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从为增量空间开发制定统一规则,转向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依据强度分区的基本特点,从问题导向和趋势导向出发,研究上海强度分区规划技术方法的优化路径;提出以现状与规划数据库分析为基础,依托综合交通模型,构建总规分解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规划分区制定技术框架,以实现强度和高度的协同统一、“人口—用地—交通—形态”的互动反馈。最后,延伸探讨精细化管控的若干规则。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上海综合交通专项规划转型与技术路径探索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ath Exploration of Shanghai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ector Plan under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訾海波 李 强 张天然 徐仕鹏

摘要: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引导空间使用、优化空间结构、支撑空间组织的重要规划类型。随着人口、产业、技术等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面临重塑,对交通体系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上海综合交通专项规划转型,提出规划编制的总体框架、要素表达和传导要求,并围绕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编制的技术路径,探讨在发展策略上强化多模式交通与多尺度空间的协同、在要素统筹上突出规划的空间管控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实施传导上推动综合交通规划从蓝图式规划到对城市发展过程的引领式规划编制,旨在为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供前瞻性和结构性的规划角度和思路,以期为城市综合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参考。

存量发展背景下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优化思路研究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for the Planning of Shanghai'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ock Development

金 山 赵宝静 乐 芸 何 颖

摘要:存量发展背景下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何转型,既是上海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上海加快推进高水平城市更新实践的关键着力点。在回顾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实践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存量发展阶段控规面临的新特点、新要求与新挑战,探讨存量阶段控规的转型方向,提出存量阶段控规编制和管理的着力点,包括增加用途管控弹性、优化建筑布局管控、创新规划技术方法、丰富编制组织类型和完善多方参与形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力。

规划实践

“站”与“城”融合发展的规划思考:影响因素、实践误区和类型差异

Planning Reflections 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Station" and "City": Influence Factor, Misconceptions in Practice and Type Differences

葛春晖 孙 娟 郭祖源 尹泺枫 王行健

摘要:在铁路客站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站城融合”迅速成为车站地区规划建设新理念。研究认为“站城融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可能呈现的发展趋势,并不是每个车站的必然结果。首先,客观分析“站城融合”的动力机制,纠正“逢站必城”误区,提出车站地区应在综合分析客流规模、客群结构、区域价值、片区定位、开发机制等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其次,以长三角城市群50个枢纽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跟踪和实践观察,总结“站”与“城”融合发展的5大影响因素和实践误区。最后,以典型车站剖析新建客站和老客站两种“站城融合”发展类型,思考“站城融合”理念下的规划应对重点,以期为枢纽地区高质量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江苏宿迁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思考

Thoughts on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Suqian's Efforts to Build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Base

王 永 付丽娜 段荣亚

摘要:江苏省宿迁市长期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发展战略,紧扣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通过阐述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义与国内外成功经验,回顾并解析宿迁市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战略目标;基于分工合作、因地制宜、增存并重、智慧高效等角度,提出宿迁市产业空间的体系构建、模式应用、供给保障、空间管理等方面的规划思考。旨在为宿迁市推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政策参考。

城市研究

城市生命体视角下成长型都市圈外围收缩城市类型识别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Peripheral Shrinking Cities in Growth-oriented Metropolitan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Life Entity: A Case Study of Wuhan Metropolitan Region

张梦洁 舒建峰 彭 翀

摘要:关注成长型都市圈外围中小城市的“相对收缩”问题,基于城市生命体理论提出“成长力”是一个包含空间容纳力、生产保障力、创新服务力的综合概念,据此构建了“三维共轭角力”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采取改进的NK模型及MATLAB仿真对武汉都市圈外围中小城市进行成长力水平评估、提升路径模拟与城市类型识别。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圈外围城市可分为资源整合型、提质增量型、创新联动型3类,其收缩现象受到自身发展本底条件和区域功能格局的双重影响。资源整合型城市应以效用型增长为目的进行规模与功能重构;提质增量型城市应融入区域产业分工提升集聚势能;创新联动型城市应以节点功能链接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面向全过程实施的现状底图建构方法及表达研究——以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底图建设为例

Research on Data Integration Method and Expression of Current Land Use Base Map for Whole Process Implementation: A Case Study of Construction of Nanjing Current Land Use Base Map

王 青 梁 涛 蔡凌雁

摘要:单一维度的现状调查数据无法满足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一张面向实施的国土空间现状底图是实施全域治理的基础。对应全过程的3个关键环节,现状底图的研究范畴应从调查、规划实施、用途管制3个维度深化完善,提出现状底图应界定为在调查的基础上,融合规划管理、管制意图的“空间既定状态”的土地利用综合表达。以南京市实践为例,通过多源数据整合集成的方法,建构面向精细化实施管理的多场景应用技术框架和数据组织方式,推动“所见即所得”的调查数据向全过程实施管理的土地利用现状底图转变。

吸引青年就业的历史城区产业空间更新潜力研究——以苏州古城为例

Industrial Space Regeneration Potential of Historic Areas for Attracting Youth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Suzhou Old Town

王尊岳 陈 阳 邓 婕 阳建强

摘要:提供适于青年就业的产业空间是解决历史城区青年外流问题的重要措施。既往的更新潜力研究技术难以回应青年需求与历史城区的特殊性,对更新规划缺乏指导效力,有必要提出一套针对性的产业空间更新潜力评价框架。首先,从青年需求出发,构建空间—氛围—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更新潜力评价程序,在叠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更新潜力数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划定多片定位明确的更新区。其次,以苏州古城为例展开研究,得到苏州古城产业空间更新时序与多片定位明确的更新区;并结合现行更新规划,为苏州古城更新实施提出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关注青年就业所需的氛围与设施,能有效识别可更新的历史城区产业空间;同时,确定更新区定位应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其所处的环境或拥有的资源。

社区治理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城市老旧小区环境质量大规模测度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Large-scal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 Quality of Urban Old and Dilapidated Communities Based on Computer Vision: A Case Study of Wuhan

高非凡 李志刚

摘要: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科学运用新数据、新技术开展城市老旧小区体检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安居客小区实景图像,运用深度学习、空间计量等方法,从“市—区—街道”多尺度进行老旧小区体检评估,刻画老旧小区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小区环境质量与房价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武汉市小区环境质量呈现“主城区由沿江两岸向外围地区逐渐升高,远城区高值围绕低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老旧小区环境质量显著低于新建小区。(2)低质量的老旧小区在沿江地区连片集聚,以江岸区南部和江汉区东南部的老里分小区、青山区的单位房小区、武昌区的商品房和单位房小区为典型。(3)小区环境质量和房价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二者从中心向外围形成了“低—高、高—高、高—低、低—低”的空间集聚格局。(4)小区环境质量是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新建小区。由此为城市小区环境质量的大规模自动化评估提供技术工具,对于快速识别亟待改造的重点区域具有重要启发。

城市新区城乡社区的转型特征、方式和治理路径——以成都东部新区为例

The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Governance Paths of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 in New Urban Areas: A Case Study of Eastern New Area of Chengdu

王炼军 徐恺阳 曾慧兰 成受明

摘要: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和抓手。在城市新区快速城镇化与“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背景下,以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为例,结合新区城乡社区现状特征和新区未来发展方向,分析并总结其城乡社区的转型原因与特征。基于现状社区不规则边界和转变后社区边界相对规整的差异,探索城乡社区类型转变方式,并尝试提出新区城乡社区边界优化方法。探讨城市新区城乡社区转型和提升发展的治理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城市新区城乡社区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大城市工人村社区职住空间特征及其影响要素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ccupation and Living Space in Workers' Villages in Big Cities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陈芯洁 徐 苗

摘要:作为单位制时期的产物,中国大城市工人村社区在经历经济、政治、空间等多重转型后面临更为严峻的职住空间失衡问题。以重庆市主城区3个典型工人村社区为例,对工人村社区居民职住关系特征及其潜在空间影响要素进行探究后发现,区位和企业发展弱势的工人村社区以及社区内产业工人、高就业福利者、房产继承者等群体的职住空间失配问题最为严重。此外,居住和就业地用地混合度高、直达公交线路可达性强、就业地教育设施可达性强对工人村社区的职住关系具有积极影响,而搬迁企业的岗位供给、社区居民强烈的福利保障观念等因素会削弱社区周边高就业岗位密度或商业设施可达性对职住关系的促进作用。

儿童友好

儿童放学活动机会与通学环境的关联性及活动机会谱研究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ldren's After-School Activity Opportunity and Travel Environment of Walking to School and Activity Opportunity Spectrum

陆 明 孟庆贺 张 岩 李瑞南

摘要:为研究儿童放学活动与通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征,首先,通过构建儿童放学活动机会函数,从通学距离、交通安全、街道连通、环境舒适和设施吸引5个特征维度测度通学环境,分析通学环境对放学活动机会的影响。其次,总结不同放学活动机会下通学环境特征、放学活动行为及放学活动空间需求等差异特点,绘制儿童放学活动机会谱。最后,得到研究结果:(1)5个维度通学环境特征与儿童放学活动机会存在显著相关性;(2)对通学环境的感知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街道连通、设施吸引、交通安全、环境舒适、通学距离,但不同活动机会下主观感知各有侧重;(3)放学活动机会谱解释了不同放学活动机会与通学环境、放学活动行为及放学活动空间需求所对应的映射关系。以期为儿童通学路径建设提供参考。

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积极通学的影响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Study on the Impact of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 Active School Travel: A Case Study of Hefei

宣 蔚 张 孟 梁晓璐

摘要:鼓励积极通学有利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的增长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减少社会对机动车的依赖,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合肥市儿童通学行为数据,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探讨学区范围和家校路径的建成环境变量对儿童积极通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六成儿童步行通学,积极通学的儿童住家聚集在学校周边500 m内;此范围内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学区范围的住宅用地比例与积极通学呈显著相关;通学路径建成环境中,家校路线距离和道路交叉口数量与儿童积极通学存在稳定关联,沿街POI密度、商业分布和通学路径道路平均宽度也是影响儿童积极通学的显著性指标。此外,建成环境能够显著调节最强预测因子通学距离对儿童通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可为促进积极通学的儿童友好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他山之石

韧性战略导向的城市更新——新加坡的实践与启示

Urban Renewal Oriented by Resilience Strategy: Singapore's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杨钰清 翟国方 鲁钰雯

摘要: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整治提升,也是协调多方群体以实现局部地区新发展愿景的城市治理过程,包括能够降低城市因高强度开发、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造成的高脆弱性,可以强化社会机能组织、提升居民自主性与智慧性,为应对不确定风险和提高城市韧性做出贡献。基于韧性视角,从“系统”“行动者”“制度”3个方面剖析新加坡韧性城市更新思路,探究通过城市更新增进城市韧性的可能途径。研究表明,新加坡韧性更新旨在增进城市系统的灵活性、多样性、冗余性,提升行动者的学习能力、协作性、智慧性,并在制度体系方面明晰权利、透明决策、有效沟通和推进创新应用。这些经验对我国的城市更新和韧性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郊区新城的再生规划与治理——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of Suburban New Town Regeneration: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 from Japan

王 萌 小浦久子

摘要:新城作为承载城市人口疏解、功能扩张的重要空间,往往面临过度扩张、土地粗放利用等问题。日本的郊区新城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亦面临着“老新城”的空心化问题。为此,日本开展了上下相结合的再生整治。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面,在政策制度—空间规划—再生措施—治理组构—项目实施的框架下,梳理分析了日本新城再生策略的启示,即新城建设重心由公共部门推举的大规模标准化住区建设转向基于新城自身特征且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集约化节点重构、细微型用地住宅改造、穿插式服务功能提升,以及独特郊区生活风景塑造,从而使收缩背景下的新城再生效率最大化。这些经验为紧凑集约目标下中国新城规划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老旧社区防灾更新建设管控——基于东京市防灾街区整备地区更新经验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newal Construction Control of Old Communities: Based on Experien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District Renewal in Tokyo City

马东辉 朱孟华 费智涛 刘 刚 王 威

摘要:大量亟待更新的城市老旧社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地震灾害下呈现出高脆弱性、高暴露性和高损失的特性,老旧社区的防灾更新建设更显必要。首先总结东京市防灾街区整备地区建设的框架,明确“风险评估—地区划分—设施保障—建设管控”的建设逻辑;然后介绍具体的更新措施,通过风险评估和地区识别高风险的更新区域,划分两种地区和5类用地功能区,提出地区防灾设施的配置要求,并通过用地、设施、建筑3类要素落实防灾管控要求;最后从地震风险的明晰、分类分区的特色引导、防灾设施保障、管控内容落实4个方面探讨对我国老旧社区建设的启示。

我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扩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和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