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时期,眉州眉山诞生了一位震古烁今的大文豪——苏轼,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登峰造极,才情冠绝一时,更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华夏文化长河中留下熠熠生辉的印记。苏轼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深受父亲苏洵的熏陶。家中藏书丰富,他整日沉浸在书海之中,对经史子集、诗
北宋时期,眉州眉山诞生了一位震古烁今的大文豪——苏轼,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登峰造极,才情冠绝一时,更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华夏文化长河中留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苏轼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深受父亲苏洵的熏陶。家中藏书丰富,他整日沉浸在书海之中,对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所不读,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嘉祐二年,苏轼进京赶考,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眼前一亮,惊为天人。虽因误会,苏轼最终位列第二,但他从此踏上仕途,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
苏轼的文学成就令人瞩目,其诗词风格豪放洒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密州时,他写下了豪迈奔放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尽显报国之志;中秋之夜,思念胞弟苏辙,又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哲思融入词句,流传千古。
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苏轼也遭遇了诸多挫折。“乌台诗案”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因诗文被新党罗织罪名,下狱一百多天,险些丧命。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并未被打倒,而是在黄州东坡上种地务农,自号“东坡居士”。在这段艰难岁月里,他创作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借古抒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滔滔江水,苏轼感慨万千,将内心的苦闷与豁达都付与这豪迈的词句之中 。
此后,苏轼又多次被贬,最远至儋州。儋州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生活物资匮乏,但苏轼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他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传播文化知识,教导学子读书识字,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不仅文学造诣极高,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卓越成就。他的书法丰腴跌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上,他擅长画墨竹、怪石,其作品意境深远,独具一格。
苏轼的一生,如一首波澜壮阔的诗篇,既有仕途的起伏,又有文学艺术的辉煌;既有生活的苦难,又有乐观豁达的精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苏轼用他的才华、品格和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笑对人生。
01
《海棠》
宋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当时他仕途坎坷,生活艰苦,但并未因此消沉。相反,他寄情于自然,通过赏花、作诗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这株生长在偏僻之地的海棠花,成为了苏轼情感寄托的象征。他通过赞美海棠的美丽与明艳,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他也借海棠之口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诗中“东风袅袅泛崇光”借春风渲染海棠盛放之美,“香雾空蒙月转廊”以朦胧夜色烘托花之静谧。下阕“只恐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喻杨贵妃“海棠睡未足”典故,诗人既恐花眠无人赏,亦忧自己空负韶光,一句“故烧高烛照红妆”将惜花之情推向极致。
蜡烛高照,既留驻花影,亦照亮诗人达观洒脱之心。全篇无颓唐之气,反以明丽意象展露胸襟,海棠的娇美与诗人的超然相映成趣,成为贬谪岁月里一抹亮色。
02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可能就像那飞鸿踏在雪地里吧。
飞鸿偶尔在雪地里留下爪印,然后转眼它又飞走了,哪里还能记得这痕迹留在哪里呢。
当年我们在渑池寺庙里住宿时遇到的那个老僧人已经圆寂,他留下的只有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在那面破败的墙壁上题写的诗句,也模糊不清。
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那些崎岖不平的道路吗?那时候路途遥远,人走得疲惫不堪,就连骑的驴子也累得直叫唤。
03
《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
苏轼(1084年3月4日)
薄云霏霏不成雨,杖藜晓入千花坞。柯丘海棠吾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
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眠日亭午。竹间老人不读书,留我闭门谁教汝。
出檐丛枳十围大,写真素壁千蛟舞。东坡作塘今几尺,携酒一劳农工苦。
却寻流水出东门,坏垣古堑花无主。卧开桃李为谁妍,对立鵁鶄相媚妩。
开樽藉草劝行路,不惜春衫污泥土。褰裳共过春草亭,扣门却入韩家圃。
辘轳绳断井深碧,秋千挂索人何所。映帘空复小桃枝,乞浆不见应门女。
南上古台临断岸,雪阵翻空迷仰俯。故人馈我玉叶羹,水冷烟消谁为煮。
崎岖束缊下荒径,娅奼隔花闻好语。更随落景尽馀樽,却傍孤城得僧宇。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必闻钟鼓。明朝门外泥一尺,始悟三更雨如许。
平生所向无一遂,兹游何事天不阻。固知我友不终穷,岂弟君子神所予。
04
《满江红 东武会流杯亭。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邞淇水入城》
苏轼(1076年3月3日)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试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座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05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
苏轼(1098年3月3日)
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
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
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
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06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苏轼(1074年3月)
从来直道不辜身,得向西湖两过春。
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
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
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
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非。
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
浮玉山头日日风,涌金门外已春融。
二年鱼鸟浑相识,三月莺花付与公。
剩看新翻眉倒晕,未应泣别脸消红。
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
国艳夭娆酒半酣,去年同赏寄僧檐。
但知扑扑晴香软,谁见森森晓态岩。
谷雨共惊无几日,蜜蜂未许辄先甜。
应须火急回征棹,一片辞枝可得黏。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
07
《定风波·红梅》
苏轼〔宋代〕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08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何时能抛却俗务,可以与山僧老叟,与琴酒云霞相伴终老?真正的归隐不在山林,而在心境的删繁就简。溪云流动处,人在其乐融融中,自有一番禅意。
09
西江月·平山堂
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10
永遇乐·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后记:
苏轼面对空空的燕子楼,不禁发出深深的感叹。苏轼又说,未来的某天,当人们面对我带领众人建造的黄楼夜景时,或许也会为我发出长长的叹息。
如此,正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时间流逝,历史轮回。
11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一)
苏轼
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著行。
远别不知官爵好,思归苦觉岁年长。
著书多暇真良计,従宦无功谩去乡。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1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
龙尾砚歌
苏轼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
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锺王砚不知。
锦茵玉匣俱尘垢,捣练支床亦何有。况瞠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後。
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大几清无尘。我生天地一闲物,苏子亦是支离人。
粗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愿从苏子老东坡,仁者不用生分别。
14
《满庭芳·归去来兮》
宋·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谪居黄州已五年的苏轼,接到了赴任汝州的诏书。听闻东坡就要离开黄州,邻里老农纷纷赶来相送,山中朋友们也备好了酒菜,盛情款待,试图挽留。他们的深情厚意,更令苏轼离情深重。他对他们说,他会怀念这里的一切。他殷殷嘱托他们,好好照顾他堂前的树,时常帮他翻晒蓑衣,有一天他还会回来。那个暮春四月,那样一场送别,千年以后读来,依旧令人动容!
15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
宋代:苏轼
走马探花花发未。人与化工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16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7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宋代·苏轼《蝶恋花·春景》
苏轼的这首词,开篇描绘出暮春之景,花儿褪去艳丽,青涩的杏子初现枝头,燕子轻盈飞过,绿水环绕人家。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既带着对春光渐逝的惋惜,又有着一种豁达。
下阕写墙里佳人的欢笑与墙外行人的多情,那不经意间的邂逅,蕴含着无尽的情思,既有春日的清新明快,又有淡淡的惆怅,展现出苏轼婉约词风的别样韵味 。
1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一尾鸭掌拨开料峭,春便从江南的褶皱里溢了出来。
竹影婆娑处,三两桃花怯生生地探向人间,江水还裹着薄寒,却已被野鸭的蹼痕揉成暖色。蒌蒿与芦芽在浅滩上窃窃私语,河豚正欲溯流而上,咬破冰封的岁月。
这是苏轼笔下的《惠崇春江晚景》,春的初啼不似惊雷,倒像一砚水墨被风洇开:一半是人间烟火,一半是天地清欢。
他蘸着桃花的胭脂写下春信,却让一只鸭子做了信使——原来万物皆有灵,生命的悸动,从来不在庙堂高悬的历法里,而在泥土与江水的私语中。
19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的《观潮》,相传是他临终前留给儿子苏过的诗偈。苏轼晚年,听说小儿子苏过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北宋青原惟信禅师给弟子们讲课有一段著名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三般见解”,指的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以平常心对待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 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做镜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愁;无,也可以心灵自在。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气,失去是结缘。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计较、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真了。
20
浣溪沙·芍药樱花两斗新
苏轼〔宋代〕
芍药樱花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
洛阳初夏广陵春。红玉半开菩萨面,
丹砂浓点柳枝唇。尊前还有个中人。
此诗是苏轼任扬州知府时所作,词中“芍药樱花两斗新”以拟人手法写花事繁盛,芍药与樱花争奇斗艳,暗含诗人对扬州花展的赞叹。“名园高会送芳辰”一句,既点明赏花之地的雅致,又暗含诗人与民同乐的洒脱。下阕“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浓点柳枝唇”以美人喻花,极言芍药樱桃之娇艳,读来唇齿生香。末句“尊前还有个中人”留白巧妙,既指眼前美人,亦暗喻诗人自己,在繁花似锦中独守一份超然。全词无一句不写景,无一句不含情,尽显东坡旷达乐观之心境。
21
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宋代〕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此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人老簪花不自羞”一句,以诙谐笔触勾勒出自己年老簪花的场景。当时杭州百姓与苏轼一同赏牡丹,苏轼醉后头戴鲜花、扶路而归,引得路人哄笑,却教“十里珠帘半上钩”——全城百姓争相卷帘围观这位醉态可掬的太守。此诗语言风趣,连用两个“羞”字,人花相映成趣;末句化用杜牧诗意,以“半上钩”留白,更添想象空间。全诗既展现了苏轼与民同乐的洒脱,也暗含其历经宦海沉浮后,依然葆有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旷达。
22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苏轼一首富含哲理的佳作。诗人首先描绘出从不同方位打量庐山的奇妙景象。庐山时而似连绵山岭,时而又成峻峭山峰,姿态随视角切换而不断变化。接着笔锋一转,由写景升华至哲理层面,指出人们认识事物时,常因自身局限而片面。唯有跳脱既定视角,全面、客观地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引人深思。
23
定风波
苏轼(宋)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本词写于三月,苏轼在酒醉之后被大雨淋成了落汤鸡,但是却依然高歌。尤其那句著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词人一生特立独行精神的真实写照。
24
东栏梨花
苏轼〔宋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此前他历经家庭变故,又遭政治风波,心境孤寂。
诗中“梨花淡白柳深青”以冷色调勾勒春末图景,淡白梨花与深青柳叶映照成哀婉意境。“柳絮飞时花满城”看似热闹,实则暗藏繁华将尽的凄凉。下阕“惆怅东栏一株雪”,诗人以雪喻梨花的易逝,更是自喻孤高品格。
末句“人生看得几清明”是点睛之笔,既指春日之清朗,更喻人生之通透。苏轼借梨花易谢之景,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却在惆怅中透出超然——虽知人生短促如春,仍愿以“清明”之心,坦荡面对纷扰世事。
25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苏轼〔宋代〕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苏轼徐州任上夜宴杏花下,时值暮春,杏花飞落,明月相邀。诗中“散余春”点花事将尽,“寻幽人”显月解人意。诗人与友花间置酒,踏月沐香,然山城酒薄,惟愿“吸杯中月”,珍重此时光。箫声断时忧月落,实叹人生好景难常。末句虚写明朝恶风摧花,满树红芳凋零,暗喻半生漂泊,唯余孤傲。全诗清逸中见深沉,融宦海沉浮之慨于春夜雅宴,尽显东坡超然襟怀。
26
赠李兕彦威秀才
宋·苏轼
魏王大瓢实五石,种成濩落将安适。
可怜公子持十牛,海上三年竟何得。
先生少负不羁才,从军数到单于台。
天山直欲三箭取,白衣将军何人哉。
夜逢怪石曾饮羽,戏中戟枝何足数。
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
封侯卫霍知几许,老矣先生困羇旅。
酒酣聊复说平生,结袜犹堪一再鼓。
弃书捐剑学万人,纨绔儒冠皆误身。
穷途政似不龟手,与世羞为西子颦。
如今惟有谈天口,云梦胸中吞八九。
世间万事寄黄粱,且与先生说乌有。
27
《浪淘沙·探春》
宋·苏轼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28
《江城子》是苏轼悼亡妻的一首词,写出了生离死别的牵挂,挚爱逝去的哀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29
《浣溪沙·春情》
宋·苏轼
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30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宋·苏轼
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邞淇水入城。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31
江神子·恨别
(北宋)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鉴赏:
此词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
“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
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余韵悠长。
来源:静墨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