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代农业生产的指南针,还与中医养生息息相关。专栏以《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为依据,解读博大精深的岭南中医药文化,分享养生智慧。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代农业生产的指南针,还与中医养生息息相关。专栏以《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为依据,解读博大精深的岭南中医药文化,分享养生智慧。
古人云:“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清明时节,气候回暖,万物吐故纳新,气清而景明。这一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南方地区气温开始逐渐回升,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清明时节,降雨量也明显增加,“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是对清明雨季最好的写照。
清明民俗:祭祖踏青舒肝气,一口青团散寒湿
清明节是我国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主要形式是扫墓察祖。早之前只允许在寒食节上坟,后来到了宋代,民间兴起焚烧纸钱祭先人的习俗,但是由于寒食禁火,寒食与清明接近,百姓烧纸只能在清明期间举行,慢慢取代寒食扫墓的传统习俗。清明气清而景明,又称踏青节,除了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清明节气,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古人通常在清明节气期间到户外踏青,可以调畅身心,升发阳气。
青团是清明时节的一道传统点心,由艾草汁、糯米、麦苗汁制作而成,清香甘淡,甜而不腻。其中,艾草味苦,性温,能够温经通络、燥湿除寒;麦苗汁善解油腻,能够消食降火;糯米则可以健脾益气、和胃除烦,吃一口青团,有健脾养胃、散春寒湿的功效,十分适合在清明雨季食用,但是要注意糯米较为粘滞,不建议过多食用。
养生原则:温养脾胃,散寒除湿,调畅肝气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了气候的显著回暖,同时也迎来了“春捂”的尾声。虽然气温回暖,但是在南方地区,由于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影响,清明时节的降雨量较大,被称为“梅雨时节”,若未能做好充分的防寒保暖措施或不慎淋雨,寒湿邪气便可能乘虚而入、侵袭人体,引起感冒、关节疼痛、腹胀腹泻等不适,所以仍然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谨避风雨,避免寒湿邪气的侵袭。在饮食方面,应注重温阳健脾化寒湿,可以使用砂仁、豆蔻、生姜等暖脾胃,同时还可以散寒湿,同时要顺应春季肝气升发的节奏,可以到户外踏青,也可以使用陈皮、佛手等疏肝理气。
在北方地区,清明时节已经能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气温回升快,但早晚温差相对较大,同时相对南方地区降雨量较少,但也在逐渐增多,故在养生方面要以温阳散寒为主,兼以调畅肝气,在饮食上可以使用韭菜、葱白、紫苏叶等温阳散寒,用玫瑰花、茉莉花等制作药膳、香囊等来调畅肝气。
平时也可以做一做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式,可以宽胸理气,有助于舒畅肝气的运行。
药膳推荐
薏米陈皮鲫鱼汤
材料:鲫鱼1~2条,薏苡仁20克,陈皮5克,茯苓15克,生姜3~4片,精盐、食用油适量。
功效:散寒健脾化湿。
烹制方法:诸物洗净,鲫鱼宰杀去内脏,锅中加入适量食用油,待锅热后放入鲫鱼煎至两面微黄,将上述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加入精盐调味即可。此为1~2人量。
砂仁生姜饮
材料:砂仁3克,生姜10克。
功效:解表散寒,健脾暖胃。
烹制方法:将上述材料洗净,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中火继续煮15分钟,代茶饮。此为1人量。
养生小妙招
(1)中药沐足
材料:艾叶20克,紫苏叶20克,米酒100毫升。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化湿。
操作方法:将艾叶、紫苏叶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约15分钟,再放入米酒,继续煎煮10分钟,取药汁倒入泡脚盆中,待温时开始泡脚,每日10~15分钟,1周2~3次。
(2)清明疏肝安神操
平静站立,双脚张开,约与肩同宽,脚稍外张,以身体舒适角度为宜。右手上举,置于耳旁,掌心向上,右肩稍向前或后活动,以右侧胁肋部发热为度,持续数秒后右手放松下垂,反复10~15次,然后换左手重复以上动作。每天重复3~5遍。
供稿 | 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