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的泳池边,4月4日的阳光照得水面发亮,却照不透观众席的紧张——女子10米台预赛B组,两位中国少女的较量正在上演。16岁的全红婵和17岁的陈芋汐,这对被外媒称为“跳水界绝代双骄”的队友,从第一跳开始便缠斗不休。陈芋汐首轮81分的完美开局,全红婵4
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的泳池边,4月4日的阳光照得水面发亮,却照不透观众席的紧张——女子10米台预赛B组,两位中国少女的较量正在上演。16岁的全红婵和17岁的陈芋汐,这对被外媒称为“跳水界绝代双骄”的队友,从第一跳开始便缠斗不休。陈芋汐首轮81分的完美开局,全红婵407C动作的80分碾压级反击,再到陈芋汐第四跳89.1分逼近比分……最终,全红婵以390.4分险胜,但比分牌上16.75分的差距,更像是一道未愈合的裂痕。
竞技体育的残酷从不在输赢,而在于朝夕相处的队友,必须在一池碧水中成为彼此最熟悉的对手。
陈芋汐站上跳台时,现场导播的镜头突然切了个近景——她低头调整泳衣肩带的动作,被网友截图做成表情包,配文“姐今天就要教你们什么叫压水花”。首轮107B(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她入水的水花压得比饺子馅还瓷实,81分的成绩让观众席爆发出一片“哇哦”。
可全红婵紧接着登场时,画风突变。同样的107B,这姑娘入水时像条钻进水里的锦鲤,明明水花稍大只拿到76.5分,弹幕却刷起“裁判不懂欣赏暴力美学”——毕竟她腾空时绷直的脚尖,能让体操教练连夜改行研究跳水。
某体育博主直播时调侃:“看陈芋汐跳水像欣赏水墨画,看全红婵跳水像看武侠片——你永远猜不到她下一招会不会把跳台踩塌。”
抖音热评第一:“建议把全红婵的空中姿态做成物理教科书案例,这反重力能力牛顿看了都挠头。”
第二轮407C(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成了分水岭。陈芋汐腾空瞬间明显过翻,入水时溅起的水花直接浇醒后排打瞌睡的观众。48分的刺眼成绩让现场响起倒吸气声,有家长赶紧捂住孩子眼睛:“宝贝别看,这是跳水界的《闪灵》现场。”
但五分钟后,全红婵用同样的动作上演教学级表演。当她从水面冒出头时,大屏幕特写里还挂着水珠的刘海都在发光。某退役跳水运动员在微博写道:“这80分给保守了,放在东京奥运会周期至少再加5分——现在裁判扣分越来越像我妈嫌我衣服买贵了。”
从第三轮开始,这场预赛彻底变成悬疑剧。陈芋汐的626C(臂立向后翻腾三周抱膝)拿到64.35分时,观众席有人喊:“芋汐稳住!你可是世锦赛三冠王!”而全红婵的6243D(臂立向后翻腾两周转体一周半)直接飙出81.6分,看台上举着“婵宝勇敢飞”灯牌的阿姨激动得差点把假睫毛哭掉。
最戏剧性的第四轮,陈芋汐的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拿到89.1分,央视解说激动到破音:“教科书级别的打开时机!”而全红婵在同一动作出现罕见失误,62.7分的成绩让直播间飘过满屏问号。有网友戏称:“这剧情比《顶楼》还刺激,建议韩国编剧来跳水队取材。”
当全红婵在第五跳5253B(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拿到裁判的10分时,现场墨西哥观众集体起立鼓掌——他们可能不懂难度系数表,但看得懂什么叫“水花见了都要喊救命”。陈芋汐紧随其后的91.2分,则被《体坛周报》形容为“悬崖边的华尔兹”。
赛后混采区,陈芋汐对着镜头微笑:“预赛就像试水温,你们等着看决赛。”这话被虎扑翻译成:“姐留着力气放大招呢。”而全红婵被问及“如何看待16分优势”时,一句“分差就像奶茶甜度,七分糖和全糖都好喝”冲上热搜——这届观众突然发现,00后运动员连采访都带着互联网黑话基因。
墨西哥站的预赛积分榜上,全红婵与陈芋汐的名字像两条绞在一起的DNA链——看似亲密无间,实则暗涌着生存竞争的原始代码。这场被网友戏称“比《甄嬛传》还精彩”的队内较量,意外撕开了竞技体育最隐秘的伤口:当队友成为最熟悉的对手,我们该为她们的“相爱相杀”喝彩,还是该为这种“养蛊式竞争”脊背发凉?
有知乎网友晒出历年跳水队“双子星”结局:从伏明霞vs郭晶晶,到陈若琳vs胡亚丹,再到如今的全红婵vs陈芋汐,评论区最高赞写道:“中国跳水队的传承,本质是天才少女们的修罗场。”这话说得诛心,却让35万人默默点了赞同。
但转头看看某短视频平台,全红婵失误时陈芋汐下意识攥紧的拳头,陈芋汐低分时全红婵偷瞄记分牌的微表情,又被CP粉剪成《那些年我们嗑过的社会主义姐妹情》混剪视频,播放量突破8000万。这魔幻现实告诉我们:观众既嗜血又温情,既要看“王见王”的惨烈,又要品“顶峰相见”的浪漫。
更耐人寻味的是某体育论坛的投票结果——面对“是否支持队内竞争机制”,18-25岁群体62%选择“竞争才能突破极限”,而35岁以上群体58%投给“过度竞争损耗运动寿命”。这代际认知的鸿沟,恰似全红婵教科书般的407C与陈芋汐失误的407C:同样的动作,有人看见星辰大海,有人听见巨轮将倾的警报。
《纽约时报》曾用“瓷器店里的斗牛”形容中国跳水队的内部竞争,但或许我们该听听陈芋汐赛后的那句“预赛就像试水温”——当外界为16.75分差距吵得不可开交时,当事人早已把这场比赛归档为训练日志里的某页草稿。那些被我们反复咀嚼的“失误”“反超”“微表情”,在专业运动员眼里,不过是通往巴黎领奖台的某级台阶。
所以,下次再看到“全红婵又赢了陈芋汐”的热搜时,不妨记住跳水馆墙上的那句标语:“水花会消失,但追求极致的执念永远沸腾。”至于看客们非要分个“既生瑜何生亮”的戏码?醒醒吧,这池碧水里游动的,从来都不是《饥饿游戏》的贡品,而是两条注定要跃过龙门的锦鲤。
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来源:星之体育迷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