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起诉自媒体智能 EVO:网络谣言与企业维权的碰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13:15 2

摘要:在此次风波中,“智能 EVO” 的相关发文成为了矛盾的导火索。虽然目前我们难以确切知晓其发布的全部不实内容,但从比亚迪的声明中可以推测,这些言论必定对比亚迪的品牌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智能 EVO” 到底说了啥?

在此次风波中,“智能 EVO” 的相关发文成为了矛盾的导火索。虽然目前我们难以确切知晓其发布的全部不实内容,但从比亚迪的声明中可以推测,这些言论必定对比亚迪的品牌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过往类似案例来看,自媒体的造谣抹黑手段可谓层出不穷。有的可能会在车辆技术参数上做文章,故意曲解或夸大其缺陷;有的或许会编造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谣言,比如虚构高层不和、员工大量离职等情况;还有的可能针对比亚迪的新能源核心技术,如电池安全性、续航真实性等方面进行恶意攻击。

假设 “智能 EVO” 在文章中毫无根据地声称比亚迪某款畅销车型的电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发生自燃。要知道,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电池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样的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就会让众多潜在消费者心生恐惧和疑虑,从而对比亚迪的品牌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

又或者,它可能编造比亚迪在研发投入上大幅缩水,导致后续产品缺乏竞争力等不实信息,误导公众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判断。这些谣言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还可能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冲击,进而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比亚迪的雷霆反击

面对 “智能 EVO” 的恶意造谣抹黑,比亚迪没有选择沉默,而是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维权措施 ,展现出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

4 月 3 日,@比亚迪法务部 发布声明,明确指出已就 “智能 EVO” 的造谣和抹黑行为向相关部门报案。报案这一举措是比亚迪维护权益的重要第一步,通过借助公安机关的力量,能够对 “智能 EVO” 的违法违规行为展开深入调查。公安机关可以凭借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调查权限,对谣言的源头、传播路径以及背后是否存在利益关联等进行全面彻查,为后续的法律诉讼提供坚实的证据支持。

在报案的同时,比亚迪也正式向自媒体 “智能 EVO” 发起诉讼,并要求其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 200 万元。公开道歉是让 “智能 EVO” 认识到自身错误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公开渠道承认错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对比亚迪品牌声誉造成的损害,消除公众心中的疑虑。而索赔 200 万元,这一赔偿金额并非随意设定,而是比亚迪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

从品牌形象受损导致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为消除负面影响而投入的公关成本,再到企业声誉价值的折损等,每一项损失都有其具体的计算依据。这不仅是对 “智能 EVO” 违法行为的经济制裁,更是向其他企图造谣抹黑的自媒体和网络用户敲响警钟,让他们明白造谣是需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此外,比亚迪还特别强调,对其他传谣抹黑的网络用户与自媒体,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这一表态表明比亚迪维权的决心不仅仅局限于 “智能 EVO” 这一个案,而是对整个网络造谣传谣现象的有力回击。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其他自媒体,只要参与了对比亚迪的造谣抹黑行为,都将面临法律的追究。这一举措有助于净化整个网络舆论环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

案件背后的法律解读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绝非小事,它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严重的后果。

从民事法律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 。“智能 EVO” 对比亚迪进行造谣和抹黑的行为,明显属于诽谤行为,侵犯了比亚迪的名誉权。比亚迪有权要求其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其中的赔偿损失,就是比亚迪索赔 200 万元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

赔偿金额的确定,通常会综合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以及比亚迪因声誉受损所遭受的经济损失等多方面因素。比如,因谣言导致比亚迪某款车型销量下滑,损失的利润以及为挽回声誉而投入的公关费用等,都可能被纳入赔偿计算范畴。

在刑事法律层面,如果 “智能 EVO” 的造谣行为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

一旦罪名成立,将面临相应的有期徒刑、拘役以及罚金等刑事处罚。这里的 “重大损失”,可能包括企业销售额大幅下降、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投资者撤资等情况;“其他严重情节” 则可能涵盖谣言传播范围极广、引发公众对企业的严重信任危机等情形。若 “智能 EVO” 的行为符合这些条件,那么它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将面临刑事指控。

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对散布谣言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如果 “智能 EVO” 的造谣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但已扰乱了公共秩序,那么它可能会被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这表明,即使不构成刑事犯罪,网络造谣传谣者也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依然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

车企维权的过往与现状

这并非比亚迪首次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在过去的几年里,比亚迪法务部在维权道路上可谓是战绩赫赫。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起诉 “龙猪 - 集车” 一案 。“龙猪 - 集车” 长期在网络上发布大量不实信息,恶意诋毁、贬低侮辱比亚迪,从车辆性能到企业发展战略,无一不成为其攻击的目标,对比亚迪的品牌声誉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

2023 年 7 月 24 日,比亚迪法务部果断出手,收集、固定了大量证据,向有关部门反馈了其涉嫌黑公关的线索,并正式起诉 “龙猪 - 集车”,要求其删除相关侵权言论、公开道歉并赔偿 500 万元人民币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法律诉讼,2024 年 12 月 26 日,法院终于作出判决,认定被告长期针对比亚迪发表侮辱、诋毁的言论,并且存在严重歪曲事实的行为,构成对比亚迪名誉权的侵害 。最终判令被告删除侵权言论、赔礼道歉,并赔偿比亚迪经济损失等共计 201.87 万元。这一案件的胜诉,不仅为比亚迪挽回了部分声誉损失,也让其他企图造谣抹黑的自媒体和网络用户看到了比亚迪维权的决心和法律的威严。

比亚迪并非个例,在当前的汽车行业中,众多车企的法务部都在积极行动,打击网络恶意抹黑信息。特斯拉在维权方面同样不遗余力,其起诉自媒体 “小刚学长” 的案件备受关注。2022 年,特斯拉因 “小刚学长”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侵犯名誉权而将其告上法庭。经过两年的审理,2024 年 1 月 12 日,法院最终判决 “小刚学长” 公开道歉,并赔偿特斯拉 12 万元 。蔚来汽车也曾因汽车自媒体 “小牛说车” 对蔚来及用户进行谩骂、污蔑和攻击,于 2023 年起诉了抖音账号 “小牛说车”。同年 11 月 6 日,这一名誉侵权案宣判,“小牛说车” 被判赔偿 60 余万元、致歉 90 天 。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网络上针对车企的恶意造谣抹黑现象愈发猖獗。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重视法务部的作用,纷纷将法务部推向台前,以更为主动、强硬的姿态迎击网络上的恶意抹黑信息 。除了上述车企外,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等也都开通了法务部官方微博账号,对网络上的不实言论和造谣行为进行及时辟谣和法律追究。

例如,小鹏汽车法务部曾针对 “社交媒体及部分网络平台上流传着小鹏 P7 + 采用了软包电池包的不实信息和谣言”,进行了取证并将对造谣者和传播不实信息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理想法务部也成功让微博账号 “CyberEv_赛博”(现已更名为 “赛博电动”)持有人于某某,因连续发布多篇微博暗指理想汽车采用平行出口等形式进行销量造假,而被判诽谤,侵害了理想汽车名誉权,最终于某某在其微博账号主页置顶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理想汽车相关经济损失和维权合理开支 。

网络时代的舆论与责任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的力量愈发强大,它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要因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迅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自媒体账号,轻松地发布和传播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论的来源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影响力也日益深远。

然而,这种信息传播的自由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些自媒体和网络用户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不惜放弃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肆意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和抹黑。在汽车行业,这种现象尤为突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不良自媒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发布针对车企的不实言论,试图扰乱市场秩序,误导消费者。这些谣言不仅会对车企的品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平衡信息传播自由与法律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信息传播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有助于促进信息的流通和思想的交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它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行使。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网络造谣传谣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只有让违法者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才能起到震慑作用,遏制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同时,自媒体和网络用户也应该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在发布信息之前,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认真核实,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和虚假信息。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发表恶意诋毁、侮辱他人的言论。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来源:少荣科技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