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海洋科学家发现,金枪鱼和剑鱼等大型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来自被称为 海洋中层带 的海域。具体而言,研究团队发现,在大眼 金枪鱼 ( Thunnus obesus ) 、 黄鳍金枪鱼 ( Thunnus albacares ) 和 剑鱼 ( Xi
你愿意为了吃上一顿美餐走多远?对海洋中的一些顶级捕食者来说,得到美味的食物竟需要频繁深入几百米的深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海洋科学家发现,金枪鱼和剑鱼等大型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来自被称为 海洋中层带 的海域。具体而言,研究团队发现,在大眼 金枪鱼 ( Thunnus obesus ) 、 黄鳍金枪鱼 ( Thunnus albacares ) 和 剑鱼 ( Xiphias gladius ) 的食物来源中,来自暮光带的猎物占比高达50%到60%。尽管它们大部分时间仍在较浅的海域活动,但研究显示,这三种鱼类对深海猎物的依赖远超此前认知。
深海自助餐厅
海洋中层带,亦称“暮光带”,是环绕全球、位于海洋表层之下的一片广阔水域。它的深度大致在海平面以下200至1000米之间,刚好处于阳光难以深入的区域。虽然这一区域水温寒冷、光线微弱,却栖息着大量适应黑暗环境的奇异生物,是海洋中最神秘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 约有上百亿吨鱼类和海洋中一半的浮游动物生物量都栖息在中层带 。中层带的动物有许多适应深海生活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比如昼夜垂直迁移,夜间游向表层水域觅食,白天则游向中层带以躲避视觉捕食者等。因此,研究人员也戏称中层带是会移动的“深海自助餐厅”。
对于海中的大型捕食者而言,找到高度聚集的猎物层至关重要。虽然科学界早已知道,这些大型捕食者会进行深潜,例如,大眼金枪鱼每天会进行多次短促而迅速的深潜;黄鳍金枪鱼则更少深潜,频率为每几天至几周一次;剑鱼则几乎每日黄昏都会随着猎物群体一起下潜。但对于这些捕食者是否真的是为了觅食而深潜,以及它们对中层带食物网的依赖程度,一直没有确切答案。
对中层带的依赖
过去,科学家们在金枪鱼等捕食性鱼类的胃内容物中发现过暮光带物种的残骸,如灯笼鱼、某些鱿鱼和梭鱼等。但这些信息仅能反映鱼当天吃了什么,而非长期饮食模式。
在新的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些问题,研究团队与新泽西和佛罗里达的渔民合作,获取了 120余份捕捞的鱼类样本 ,包括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剑鱼。研究团队将样本回到实验室后,分析了鱼体内的必需 氨基酸碳同位素 组成——这是一种能追溯食物来源的生物化学手段。不同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者 (如浮游植物、微生物) 合成的氨基酸具有独特的碳同位素“指纹”。当这些基础氨基酸通过食物链传递时,这种“指纹”会被保留。
研究人员的设想是,浅层食物网的碳同位素会以浮游植物为主,而深层则更多体现微生物特征。通过对比这些“指纹”,研究人员就可以反推出鱼过去五到八个月的主要食物来源。
结果显示, 三种鱼类体内均含有大量来自中层带的碳信号。 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剑鱼的平均值分别为62%、46%和28%。其中,大眼金枪鱼的摄食模式最为一致,各个个体之间差异很小;而黄鳍金枪鱼和剑鱼则表现出更大的个体间差异。 这意味着一旦对中层带进行大规模捕捞,大眼金枪鱼可能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 。
渔业的警示
近年来,人类对海洋中层带的商业捕捞日趋增长。 尽管其中大部分鱼类并不供人食用,却常被制成鱼粉或鱼油。 而中层带猎物正是这些高价值掠食者的关键来源。如果像金枪鱼这样的掠食性鱼类有50%的食物依赖中层带,那这意味着人类必须慎重考虑对这个区域的捕捞行为。否则可能会动摇整个金枪鱼渔业的盈利基础。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