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清明时节,宁夏固原市一群师生天不亮就出发,一路翻山越岭,徒步往返108里,到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已持续30年。十三四岁的孩子,用额上的汗水、脚底的水泡、十几个小时的坚持,表达他们对革命先烈最诚挚的敬意。(4月3日 光明网)
□何小倩(宁夏大学)
每年清明时节,宁夏固原市一群师生天不亮就出发,一路翻山越岭,徒步往返108里,到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已持续30年。十三四岁的孩子,用额上的汗水、脚底的水泡、十几个小时的坚持,表达他们对革命先烈最诚挚的敬意。(4月3日 光明网)
任山河烈士陵园位于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这里长眠着在“解放宁夏第一次战役”中牺牲的364名解放军指战员。这场始于1995年清明的徒步祭英烈活动,最初只是固原二中师生前往任山河烈士纪念碑的一次祭扫活动。三十年过去了,它已升华为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大课,当学生们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山路时,先烈们的艰辛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变成一场场感同身受的生命难忘体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行走的思政课”让历史的回响在心灵深处激荡。在三十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当地媒体发起“这条路,我也曾走过”大型故事征集活动。在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里,记录着参与者们稚嫩脸庞上的坚毅神情,一代代师生们共同书写了这部108里的“行走教科书”。今年年初,由固原市弘文中学报送的《29年坚持行走的思政实践课》也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秀案例,是宁夏唯一入选案例。
实践是最生动的大课堂,“行走的思政课”让信仰的力量在红色教育中扎根。据媒体报道,今年清明徒步祭扫英烈的队伍人数更多、范围更广,全区多所学校的学生与家长都参与其中。红领巾与红旗帜遥相呼应,中学生与大学生相互打气,这堂生动的思政课堂带来的社会辐射效应正在无形中不断凝聚扩大。一场穿越时空的信仰对话也通过全媒体直播引发云端共情,百万网友在弹幕中不断刷屏为少年们加油助威,信仰的种子在脚步丈量和亲身感受中不断生根发芽。
“行走的思政课”用脚步丈量信仰的深度,但也要预防和警惕“雨过地皮湿”的现象。每年活动前,学校都会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板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活动背景。同时学校也会提前一个月充分利用体育课、早操和课间,开展多样化体能训练,切实保障师生安全与活动效果。当学子们行走在这108里的路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在烈士陵园聆听英雄故事、亲手为烈士们献上一枝鲜花时,抽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已转化为了具象的情感认同。这种用实践深化认知的方式,真正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其实,固原徒步祭英烈也为其他地方“打了样”,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走出去”,打破课堂边界,更要“走进去”,触及学生心灵。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