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清明节,脑海中便不自觉闪现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细雨绵绵,愁绪万千。问酒消愁,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落。诗句生动,言有尽而哀意不尽。
AI图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清明节,脑海中便不自觉闪现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细雨绵绵,愁绪万千。问酒消愁,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落。诗句生动,言有尽而哀意不尽。
清明,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自古就被赋予了自然与人文的两大内涵。
既是家家户户礼祭祖先、慎终追远的日子,也是全民族寄托哀思、祭奠英烈的时刻。既是祭祀的日子,也是踏青赏春的好时光。
清明,寄托的是无尽的哀思。每年这个时候,无论身处何处何方,人们总会怀着思念,不辞辛劳地赶回故乡,祭扫祖先的坟墓,备上清茶、清香,礼祭故亲,无尽追思。人们也总会到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缅怀先烈功绩,感悟今日之和平之繁荣的来之不易,厚植家国情怀。所有的哀思、愁绪、思念在清明时节肆意释放。我们怀念着先人,思考着生死,审视着活在当下的自己。
清明,象征的是勃发的生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时节,气温回暖,雨水丰沛,正是万物复苏,春耕火热时。而这时也是人身阳气升发,最是适合外出踏青的时候。古人有“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这般清明出行的盛景,今人亦有相约清明登山跑步,挥洒汗水的热闹。斯人已逝,阅尽人间山河这样的凌云志气总归属于还活着的人。先人们没能走完的路,我们替他们接着走,先人们未竟的梦想,我们替他们接着去实现。将踏青赏春与祭祖扫墓并行,体现的也是咱们中国人从古到今始终践行的慎终追远、生生不息的理念。
清明,展望的是美好的未来。哀思与新生合二为一。一人一家之哀思怅怀与一族一国之悲壮血泣融合。无数先辈流血流泪,舍己为国,身死埋骨他乡,为将侵略者驱逐,为将家国来保。身在盛世,回首缅怀,对先人先辈最好的怀念,就是继承遗志,创造美好未来。守护国土的钢铁意志、平凡岗位的不平凡事业、忙碌生活的热忱之心,街头巷尾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万木峥嵘,汇为中华之林壑,这,或许才是已经离去的人们真正希望看到的后世盛景。
一年一清明。《论语·学而》中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清明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里,我们或想念,或伤怀,或感慨,或思考,为的是活好当下,希冀未来,不负故人,不负韶华。
(文/景宜)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来源:学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