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人格比PUA还可怕?遇到这种人该马上远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4 15:00 1

摘要:实际上,自恋并非洪水猛兽,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特质。健康的自恋让我们喜欢自己,觉得自己独特,例如我们会强调自己喜欢的颜色、特别的食物口味或独特的审美等。它对我们至关重要,适度的自恋能防止我们陷入自怨、自卑和自恨的情绪深渊。

有些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建立小团体,喜欢指挥别人,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这些人,在生活中很常见,总是表现自己忽视甚至鄙视他人,让人很不舒服。这种人,一般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叫NPD人格。你遇到过吗?

实际上,自恋并非洪水猛兽,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特质。健康的自恋让我们喜欢自己,觉得自己独特,例如我们会强调自己喜欢的颜色、特别的食物口味或独特的审美等。它对我们至关重要,适度的自恋能防止我们陷入自怨、自卑和自恨的情绪深渊。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过度自恋接近病理性自恋水平呢?有个略带调侃但可供参考的方法:一般能主动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大概率不是自恋狂。因为真正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根本不会反思自己,他们极度自我感觉良好。

根据诊断手册,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多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幻想无限的成功、权力等;认为自己特殊,理应获得特殊地位和成就,且高于普通人;要求他人过度赞美,期望得到无条件顺从;在人际关系中剥削他人,缺乏共情能力;常常觉得他人嫉妒自己,表现得高傲傲慢。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被大众认为可能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公众人物,像特朗普,上一任期内就有近几万名美国民众请愿要求他进行精神科检查。美国精神科专家也曾联名发表公开信,声称他患有精神疾病,无法安全承担总统责任。还有马斯克,也常被拿来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相联系。

但过度自恋并非只有特朗普这种“厚脸皮自恋”的夸张类型,还有“薄脸皮自恋”。在东亚文化中,“薄脸皮自恋”有一定体现,这类人刻苦勤奋、心比天高却内心脆弱,一点打击就可能一蹶不振。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表现得害羞、脆弱,与典型自恋特征不同,但核心都是对自尊有着不现实要求,不允许他人否定。与谦虚品质相比,薄脸皮自恋者很难真诚赞赏他人,同时对自己有着过度要求。

那么,一个人为何会发展出过度自恋甚至自恋型人格障碍呢?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个体成长过程中若未获得恰当的自体功能至关重要。

通俗来讲,当孩子被当成父母自恋的扩展物,父母只接受符合自己需求的孩子,贬低羞辱不符合期待的部分时,就会埋下隐患。

在精神分析偏个体关系理论中,生命早期(一岁半到3岁)若孩子与养育者关系中体验到过多挫折,如养育者未能提供良好照料,孩子会产生偏激感受,认为养育者不回应、打压甚至羞辱自己。

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寻求帮助是虚弱无能的表现,进而发展出“谁都不需要”的心态。这样的个体内心缺乏可依赖、能内化的好客体,无法承认他人的关注支持,对亲近他人充满憎恨愤怒。

即便取得成绩,内心积攒的愤怒也如同荒芜之火,烧掉了所有美好感受。在与他人互动时,他们不断重复这种模式,内心愈发荒芜,切断关系,加固对他人的冷酷无情,同时因内在脆弱敏感,需要不断夸耀自己掩饰脆弱,形成死循环。

家庭养育者角度,自恋的父母往往将孩子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和增加荣誉的工具,无法接受孩子的不同意见,不能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孩子的成就被视为自己的成就,一旦孩子无法满足其自恋需求,就可能遭受冷嘲热讽甚至暴力对待。

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即便看似收获虚名,也失去了与家人真实的连接,内心空虚。同时,父母不尊重孩子界限,鼓励单一视角理解问题,导致孩子压抑真实情感想法,对自身情绪感受疏远。

此外,部分父母尤其是母亲将孩子置于人生首位,过度奉献牺牲,一旦孩子违背其意愿,就觉得被孩子“毁掉”,这种没有限度的关系模式,让孩子成为被控制的对象,长大后极有可能发展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

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自恋狂、病理性自恋者甚至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我们该如何应对?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当遇到过度夸大、自恋浮夸的人时,遵循这一原则,保持适当距离,尊重彼此边界,不被其不合理行为过度影响,以平和心态应对。

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话题,自恋现象只是其中一角。通过对自恋的深入剖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多一份对心理问题的洞察,多一份对自我与他人的关怀。

素材源自@迫切提问burningquestions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