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来了,哪些行业危险?哪些是避风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10:32 1

摘要:互惠关税(Reciprocal Tariff): 美国单方面认为,别的国家对美国商品收多少关税(或者设置了多少贸易壁垒,他们有一套“简单粗暴”的算法,大概是看贸易顺差),美国就要对等(甚至加倍)地对那个国家的商品加收关税。

关税大棒还是来了!这次川总连企鹅生活的小岛也没放过!

这次美国搞的关税,主要有两部分:

普遍关税(Universal Tariff): 对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加收 10% 的关税。简单粗暴,范围广。

互惠关税(Reciprocal Tariff): 美国单方面认为,别的国家对美国商品收多少关税(或者设置了多少贸易壁垒,他们有一套“简单粗暴”的算法,大概是看贸易顺差),美国就要对等(甚至加倍)地对那个国家的商品加收关税。

TIPS:川普是如何计算互惠关税率的?

(贸易逆差) ÷ (出口额) = 声称的“关税率” ,将“一个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逆差”除以“这个国家对美国的出口额”,然后声称这个百分比就是该国向美国收取的“关税率”。它计算的只是“逆差”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个比例反映的是贸易不平衡的程度,而不是对方国家实际征收的税率。

印尼例子: 179亿美元 (逆差) ÷ 280亿美元 (出口) = 0.639≈ 64%

越南例子:越南对美出口: 1366亿美元 越南从美进口: 131亿美元 美国对越南逆差: 1366 - 131 = 1235亿美元 错误计算: 1235亿美元 (逆差) ÷ 1366亿美元 (出口) = 0.904≈ 90%

你可能要问了:“这关我啥事?不就是国家之间收点税嘛?”

哎,千万别这么想!这事儿,小到你海淘的商品可能要变贵,大到全球经济的风向、咱们的投资策略,都可能受到影响。就像巴菲特常说的:“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4月3日,摩根士丹利首席亚洲经济学家 Chetan Iyer,首席韩国(Korea) 和台湾 (Taiwan) 经济学家 Kathleen Oh做了一个网络直播会议,解决了几个重要问题:

未来的市场格局:哪些国家最脆弱?哪些国家可能更容易达成协议?

投资者该如何调整策略:是转向防御、关注国内市场,还是在特定领域寻找机会?以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将如何应对,会采取报复措施还是加大国内刺激?

大摩海外分析师团队认为,这次的影响,可能比 2018-19 年那一波贸易摩擦还要严重! 那时候我们就看到全球投资和亚洲出口明显放缓了。这次,叠加“互惠关税”的精准打击,情况可能更复杂。

【亚洲的主要玩家们各自面临什么情况?】

中国(China):关税最高,但直接冲击“相对可控”?

数据: 根据大摩的计算,在原有基础上,加上这轮普遍和互惠关税,中国出口到美国商品的加权平均关税,可能高达 65%! 这个数字是目前全球最高的。

为啥“相对可控”: 听起来吓人,但中国经济体量大,出口虽然重要,但占整个国家 GDP 的比例,相比一些邻国来说,不算最高(商品出口占 GDP 比重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关税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直接拖累,可能不像对某些“小而强”的出口型经济体那么致命。中国更多需要担心全球需求放缓带来的间接影响。

谈判前景: 大摩认为,中美之间的问题太复杂(贸易、科技、地缘政治等等),想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协议,难度最大。美国可能今天关心芬太尼,明天关心 TikTok,后天又关心贸易逆差,这让快速达成协议变得很困难。

韩国(South Korea) & 中国台湾(Taiwan):最受伤的“难兄难弟”?

数据: 这俩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对美国市场依赖度很高(韩国约 20% 出口到美国,台湾更是超过 35%!)。这次除了 10% 普遍关税,韩国被加了 25% 的互惠关税,台湾更是高达 34%!

为啥受伤重: 高度依赖出口 + 高额关税 = 双重打击。过去三年,韩国出口增长的 25% 以上来自美国,台湾更是超过 40%!现在这部分需求面临巨大风险。大摩认为,这对两地经济增长的负面风险,比 2018-19 年时更大。

半导体豁免≠万事大吉: 虽然新闻说半导体可能被豁免了“互惠关税”(但 10% 普遍关税可能还在),可事情没那么简单。芯片生产涉及复杂的供应链,很多组装环节在越南、中国等地完成,这些地方也受关税影响。最终产品的需求如果下降,还是会打击到上游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初步估计,仅半导体关税风险就可能拖累韩国出口 30 个基点,台湾出口 80 个基点。

越南(Vietnam):“中国+1”红利不再?谈判也难!

数据: 越南过去几年是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所谓的“中国+1”策略)的大热门。但现在,越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占其自身 GDP 的比例高达 26%-27%!

为啥谈判难: 这么大的顺差,意味着越南需要从美国购买相当于自身 GDP 四分之一强的商品才能“平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大摩认为,越南达成协议的难度仅次于中国。关税一来,过去那种在中国生产零部件、在越南组装再出口美国的模式,吸引力也大大降低了。

日本(Japan):汽车业很受伤,但有“缓冲垫”

风险点: 汽车是日本出口的大头,关税影响显著。大摩测算过,极端情况下,像丰田这样的巨头营业利润可能减少近 19%,马自达甚至可能亏损。

缓冲垫: 好在日本很多大公司(比如汽车制造商)早就在美国建厂生产了。这部分在美国本土产生的收入(占日本公司总收入的约 9%)不受关税直接影响,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印度(India):相对“幸运儿”?

数据: 印度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只占其自身 GDP 的 1.2% 左右。

为啥处境好: 这个比例相对较低,意味着印度可以通过多买点美国的国防产品、石油天然气、飞机等,就比较容易把贸易差额降下来,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较大。大摩也相对看好印度市场。

墨西哥(Mexico) & 加拿大(Canada):

利好: 如果出口商品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的原产地规则等要求,可以完全豁免这次的关税。这可能会让它们在吸引投资、承接供应链方面更具优势。特别是墨西哥,目前估值还很便宜。

东盟(ASEAN)其他国家:

过去也受益于供应链转移,但现在普遍面临更高的关税壁垒,之前的优势可能会被削弱。特别是泰国、马来西亚,贸易顺差占 GDP 比例也不低,谈判也存在一定复杂性。

【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大摩给出的建议偏向防御(Defensive)】

整体策略: 优先考虑那些风险相对小、受国际贸易冲击少的领域。

看好(Overweight/增持):

印度(India): 政策有宽松预期,贸易谈判处境相对有利。

国内需求驱动型: 不太受出口影响的行业,比如公用事业(水电煤气)、电信服务、必需消费品(吃的喝的)。

特定领域: 一些有自身增长逻辑的金融股、受益于地缘政治紧张的航空航天与国防、以及避险资产黄金(Gold)。

新加坡(Singapore): 关税结构相对简单(基础 10%),在新兴市场中可能有相对优势。

阿联酋(UAE): 能源出口豁免关税。

谨慎(Underweight/减持):

韩国(South Korea) & 台湾(Taiwan): 受冲击最直接的市场。

汽车及零部件(Autos & Parts): 风险敞口大。

半导体与科技硬件(Semis & Tech Hardware): 需求和供应链风险。

其他出口依赖度高的周期性行业。

澳大利亚(Australia)、新西兰(New Zealand): 市场估值受美国影响大,可能承压。

关于中国/香港(China/Hong Kong): 情况复杂。虽然整体关税高,但国内市场巨大,受直接冲击相对小。政策刺激(如已宣布的 2万亿人民币计划)可能会加速落地对冲风险。科技股龙头盈利能力提升也是看点。大摩认为这里可以找到一些结构性机会,比如认为阿里巴巴回调是不错的增持机会(注意:这是分析师观点,非投资建议)。

日本(Japan): 规避出口风险大的(如汽车),关注国内经济相关的股票。

墨西哥(Mexico): 估值便宜,且有关税豁免优势,值得关注。

【政策会如何应对?中国会“放水”吗?】

大摩猜测,中国大概率会采取反制措施,其他国家可能倾向于先谈判。

亚洲各国央行可能会通过降息等“放水”(货币政策)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因为政府大规模借钱搞建设(财政政策)的空间比以前小了。

中国怎么办? 大摩预计中国会加大政策力度,加快已有的 2 万亿人民币刺激计划,甚至可能推出更多措施。

来源:燕青策论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