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总是陷入战争泥潭?来自越战的启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4 15:33 2

摘要:100多年前,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用一本《乌合之众》来描述“庸俗的大众”如何会变得“盲目”、“狂热”、“轻信”,以及精明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大众的这些特点来巩固自身的统治。

“人一到了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100多年前,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用一本《乌合之众》来描述“庸俗的大众”如何会变得“盲目”、“狂热”、“轻信”,以及精明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大众的这些特点来巩固自身的统治。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但实际上,假如把镜头对准所谓的“统治精英”,我们会发现,这些人虽然享受着最好的教育,垄断了最优质的社会资源,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但是在维持长久统治方面,却屡屡显示出惊人的愚蠢。

尽管就连农夫都懂得不可以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道理,然而,前有大明王朝的“地主-官僚集团”,明知道“官绅不交税”会导致土地兼并,国力空虚,绝不可能长久维持,却宁愿国破家亡也不允许任何人改变;后有华尔街的巴菲特们个个高收入,高智商,但仍然痴迷于用各种手段逃税避税,实际税率竟然比自己的秘书还低,坐视国家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以致于宿主出现了灭亡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如果说普通大众还可以用教育水平不够、不懂得“独立思考”等等来解释,那么这些在商界和政坛中显得无比精明的社会精英,又是如何变得如此愚蠢的呢?

1963年11月22日,在肯尼迪遇刺两小时八分钟后,他的副手林登·约翰逊在空军一号上宣誓继位。

林登·约翰逊宣誓继位

这位新总统非常适合用来理解“愚蠢的精英”这一现象。

一方面,林登·约翰逊是一位极其精明的政客。他非常擅长搜集官员们的信息,能够准确发现每一位政客的立场、喜好和弱点,被称为“华盛顿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情报收集者”。另一方面,林登·约翰逊犯下了美国历史上最愚蠢的错误之一,参与越战。

如果说朝鲜战争对美国的影响基本上停留在政府和军队,在公众层面则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那么越战不仅在军事上给美国造成了极大损失,美军在战争中的暴行还在民间掀起了巨大的争议。可以说,无论从军事还是文化上,越战对于美国政府来说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而实际上,美国内部并不缺少避开这一灾难的智慧。艾森豪威尔总统曾经再三警告不要向越南派遣地面部队。他的继任者肯尼迪不仅守住了这一底线,还以莫大的勇气试图以一己之力扭转与苏联的敌对关系,全面结束冷战。但最终,华盛顿最为精明的政客之一林登·约翰逊,仍然将美军送入了这一死亡沼泽。

1.一人之下

1960年7月14日,林登·约翰逊正在洛杉矶市的比尔特莫尔酒店品味失败的苦涩。这一年,他52岁,已经在民主党参议院领袖的职位上待了8年。

如今,他要想在政坛更进一步,竞争那个万众瞩目的位置——美国总统。而1960年的美国大选本来是他布局最为周密,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直到那位年轻人肯尼迪的出现。

年轻的肯尼迪

所有人都知道肯尼迪家族一直有志于总统之位,但没有人能够想到他会在如此年轻的时候便崭露头角。

幸运的是,民主党的高层有很多人出于各自的原因,也不喜欢这位年轻人。他们一起组成了“阻止肯尼迪”联盟,而林登·约翰逊正是其中主要的串联者。

他设法打听到了肯尼迪的隐私,并指使两名亲信指责肯尼迪隐瞒自己的健康状况。肯尼迪的确患有艾迪森氏病。这是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导致的罕见内分泌疾病。

但是,他错误地估计了肯尼迪的个人魅力。这种攻击丝毫无法动摇肯尼迪在选民中的受欢迎程度。

更让林登·约翰逊感到沮丧的是,肯尼迪的大获成功更像是对他的政治生涯的一种嘲弄。因为在很多方面,约翰逊都像是肯尼迪的反面。

23岁时,林登·约翰逊成为了众议员理查德·克莱伯格的助手,正式踏入了政治领域。克莱伯格非常擅长选举,但是对国会议员的日常职责缺少兴趣。于是,约翰逊很快就成了他在各种工作场合的替身。

实际上,像克莱伯格这样只会选举的议员非常多,他们的助手往往才是负责处理具体事务的核心。

久而久之,这些议员的助手们便私下里组成了一个团体,以方便相互串联,互通消息,被称为“小议会”。

而约翰逊则凭借擅于处理政客之间的复杂关系,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被选为“小议会”的议长。

无论是游说公司想要通过或者反对某项法案,或是法案投票之前想拉拢某位议员,还是新闻界的人士想要打听内部消息,约翰逊都是最佳人选。

这段长达6年的经历奠定了约翰逊此后的政治风格。在他眼中,一切政治决策的本质首先是“人情世故”,与意识形态、原则、信仰等毫无关系。政治决策是在人们的欲望、喜好、偏见中不断游走,不断碰撞,最后达成妥协的过程。

1937年,积攒了足够政治资源的约翰逊,当选为得克萨斯州第10国会选区众议员。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林登·约翰逊

他通过充当总统在议会的耳目,换取了在海军事务委员会的职务;通过向承包商介绍工程项目,获取了稳定的选举资金来源。

在无数次交易和妥协中,约翰逊的人脉帝国不断扩大,政治技巧也越来越娴熟,并一路晋升为参议员,乃至民主党参议院领袖。

而且,约翰逊是美国历史上最高效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之一,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手段帮助或者阻碍法案的通过。

例如,他能准确预判每个参议员的立场,然后刻意安排一些参议员出国处理一些重要事务,趁他们缺席的时候组织投票。

约翰逊更为出名的是他的“心灵按摩”技巧。他能结合每一位参议员的特点,进行直达人心的劝说,时而发出婉转的恳求,时而进行严厉的指责,时而暗示后果严重的威胁,时而抛出无法回绝的诱惑。

可以说,丰富的政治资源和娴熟的沟通技巧,是约翰逊不断在政坛取得成功的秘诀。

然而,肯尼迪的横空出世不仅阻挡了约翰逊问鼎白宫之路,更是对他数十年政治经验的一种颠覆。一个人竟然不需要在形形色色的官员和政客中游走,不需要过多为人处事的技巧,凭借自身的形象和理念就可以赢得无数选民的欢迎,政坛之路还可以走得如此顺畅。

不过,就在林登·约翰逊在比尔特莫尔酒店回味这一切时,肯尼迪却做出了一个更加令人惊讶的决定:他竟然邀请曾经的敌人约翰逊做自己的副手。

2.突来的权力

1963年11月22日,当枪声响起时,林登·约翰逊与妻子正坐在肯尼迪总统后面的一辆车里。一名特工迅速将副总统护在身下,约翰逊很快跟总统一起被送到了最近的急诊室。

肯尼迪敞篷车

在医院里,约翰逊一直被特勤局包围着。特工建议他立刻返回华盛顿,以防成为暗杀的目标。

但是,约翰逊坚持要等到知道肯尼迪的确切状况。下午 1 点 20 分,肯尼迪死亡的消息传来。约翰逊随即离开了医院,前往空军一号宣誓接任美国第 36 任总统。

尽管事情发生的十分突然,但是林登·约翰逊娴熟的政治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十分清楚此刻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局面。

在返回华盛顿途中,他首先从空军一号上给肯尼迪的母亲打了慰问电话,然后要求所有内阁成员留任,并立刻安排在国会大厦会见两党领导人。

下午6点10分,林登·约翰逊抵达安德鲁斯空军机场,国会的重要领导人已经在机场等待。

他走到一组已经准备好的麦克风面前,开始了作为总统的第一次公开演讲。除了由于声带过于用力,嗓音有些刺耳,林登·约翰逊接管白宫第一天的表现堪称完美。接下来,便是慢慢消化肯尼迪留下的政治遗产了。

实际上,在约翰逊担任副总统时期,肯尼迪内阁的很多官员对他的态度都十分轻蔑,其中以总统的兄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最为明显。

当初,很多人都反对肯尼迪选择约翰逊作为副手。而肯尼迪最终仍然这么做,只是为了安抚党内的反对派。

因此,肯尼迪在世时一边让这位副总统远离权力中心,一边给他分配很多无关紧要的小任务让他保持忙碌。

肯尼迪曾经告诉助手,“我不能让我的副总统太清闲。他认识华盛顿的每一位记者,不能让他到处说我们的坏话,所以要让他保持开心。”

即便如此,约翰逊仍然依靠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对肯尼迪内阁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但是,在处理国家重大事务方面,约翰逊跟肯尼迪遵循了截然不同的原则。

例如,肯尼迪对军事顾问的判断经常持怀疑态度,不认为他们提供的所谓“专业意见”就是最终答案;约翰逊则很少挑战将军们的权威,反而总是担心假如不遵循他们的军事建议会被认为是不够强硬。

换句话说,肯尼迪做决策的过程是在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和专家的意见后,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约翰逊的从政经历和个人性格则决定了,他总是想找出那条最能为大多数官员所接受,实施起来阻力最小的观点,作为自己的决策。

这种关键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美国将一步步滑向越战的深渊。

1964年8月2日,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在东京湾执行电子情报收集任务时,遭到北越鱼雷艇的袭击。

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

两天后,马多克斯号再次报告遭到袭击。尽管美国海军声称击沉了两艘鱼雷艇,但在所谓的交战现场没有发现任何船只残骸、士兵尸体或其他物证。

虽然来自前线的情报含混不清,但是军方认为北越的挑衅是不可忍受的,要求总统进行强硬回应。

当天晚上,约翰逊便发表电视讲话,将北越描述为侵略者,美国因此将被迫进行防御性反击。

演讲一小时四十分钟后,美国航母发射的飞机到达了北越的目标实施轰炸。越南局势突然升级。

实际上,约翰逊并非毫不怀疑地相信军方提供的一切信息。据称,他曾经私下评论说:“据我所知,我们的海军很可能是在向鲸鱼开枪。”

精明的约翰逊之所以选择“装傻”,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因为质疑情报的真实性,就是在挑战军事强硬派的权威。

如果说政坛是由各种利益和欲望汇集成的洪流,那么白宫就像一条处于激流中的船,逆流而上总是无比艰难的,顺流而下则成了明智的选择,即使水流的前方便是悬崖。

3.绝望退出

1968年,约翰逊总统执政的最后一年,也是美国自二战以后经历创伤最严重的年份之一。

越南困境终于影响到了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通胀率从60年初的2%,一路升到60年代末的6%。约翰逊承诺的既要武力昌盛,又要生活富足的“伟大社会”破产了。

为了弥补巨额军事开支导致的财政亏空,约翰逊请求国会增加10%的税收,被民间称为“战争税”。

经济状况的恶化成为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大背景,其中反战运动是摧毁约翰逊政府的主力。

反战运动

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约翰逊非常懂得如何说服、串联各路社会精英,但是面对汹涌的民意经常束手无策。民众对总统的反感甚至导致约翰逊不敢离开白宫,进行竞选活动。民主党内部也随之分裂成几个派别,对越南战争的不同立场成为分裂民主党的核心问题之一。

3月16日,前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宣布竞选总统。反战势力开始团结在他的周围,声势浩大。

局面的失控再次让约翰逊体验到了深深的无力感。15天后,约翰逊在演讲中宣布他不再寻求连任,震惊了全国。

实际上,现任总统决定不继续竞选下一届总统,是非常罕见的事件。这表明现任政府承认自己执政失败,或者对党派失去了控制。无论哪一种都是非常严重的事件,不利于整个党派的利益,因此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做出。

在越战失败的阴影下,约翰逊就此退出了美国的政治舞台。

回顾他的政治生涯,没有人可以否认林登·约翰逊属于极为精明的一类人。无论是日常开拓政治资源、培养人脉,还是应对白宫内部的突发事件,他都展现出了敏锐的嗅觉和娴熟的手腕。

但是,也正是对政坛“人情世故”的过分关注,导致他很难对国家的总体局势形成自己的判断,决策过程容易被既得利益集团裹挟。

当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时,这样的领导者还能够支撑局面,甚至还可以有所建树。例如,如果撇开越战的失败不谈,约翰逊凭借他对国会运转方式的深刻理解,以及杰出的游说能力,顺利推动了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立法,为他赢得了立法大师的美誉,在建立医疗保险、民权立法等方面给美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但是,一个只会打顺风局的总统只能被称为政客,而不是政治家。尤其当一个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成长得过分强大,到了威胁国家整体利益的时候,只懂得“顺势而为”的政客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然而,政治的悖论就在于,当一个国家越是需要一个敢于“逆势而为”的政治家力挽狂澜之时,就证明那些阻碍变革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已经成长得过于强大。

即使所有人都已经认识到国家亟待改革,但问题的关键是由谁来承担改革的成本呢。于是,绝大多数的政治精英便乐于做一个顺势而为的政客,扮演一个“愚蠢的精英”。即便有少数“逆行者”,也有很多种办法将他们淘汰出局。

1968年6月4日,明确反对越战的罗伯特·肯尼迪赢得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民主党总统初选。这是一次关键的胜利。很多人认为他将复刻哥哥曾经的辉煌。

但是,悲剧再次降临。6日凌晨,罗伯特在洛杉矶一家酒店跟支持者庆祝胜利时被枪杀。

罗伯特被枪杀

反战势力失去了核心,只能通过策划示威游行表达愤怒。

8月,民主党代表大会在芝加哥召开。在缺少对手的情况下,约翰逊的副手休伯特·汉弗莱毫无悬念地赢得了总统提名人。几公里外,示威人群和警察在芝加哥街头发生了流血冲突,然而除了宣泄情绪之外毫无作用。

真正能够改变美国高层决策方向的是,美军在越南遭遇的难以挽回的失败。铁一般的事实,终于让这只狂暴的猛兽暂时平静了下来,血液也终于有机会从四肢流向大脑。

美国结束了一味依靠军事力量进行扩张的阶段,开始重视斗争策略的运用。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时代来临了。

来源:棱镜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