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汉武帝刘彻的一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4 14:56 2

摘要:他6岁被立为太子、16岁继承皇位、70岁抱憾而终、在位54年间,对内让中央集权坚如磐石、对外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伐大宛、北驱匈奴、打通丝绸之路,打出了一个让世界都不敢轻视的民族,赋予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让华夏文明远播世界,汉人和汉族自此成为我们骄傲的称呼

今天继续讲述中国422位皇帝中的第七位汉武帝刘彻,

他6岁被立为太子、16岁继承皇位、70岁抱憾而终、在位54年间,对内让中央集权坚如磐石、对外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伐大宛、北驱匈奴、打通丝绸之路,打出了一个让世界都不敢轻视的民族,赋予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让华夏文明远播世界,汉人和汉族自此成为我们骄傲的称呼,汉朝版图在他手中暴增一倍,真正做到“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壮举,曹植赞他攻略碾压百代帝王,唐太宗将他与秦始皇并称、连伟人亦夸他雄才大略。

汉武大帝

但这位缔造"汉武盛世"的伟大帝王,晚年却因穷兵黩武致人口减半、挥霍无度致国库空虚、杀妻灭子动摇江山根基、最终在悔恨中孤独离世,北宋司马光痛批他穷奢极欲、近代吕思勉直指他穷兵黩武。

那这位比肩秦始皇的帝王,究竟是开疆拓土的千古一帝、还是好大喜功的暴君?

接下来,让我们穿越千年,一口气看完汉武帝刘彻波澜壮阔的一生。

公元前156年,刘彻出生于长安、是汉景帝第十子,其母王娡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据《史记》记载,王娡最初嫁给普通人金王孙,还生了一个女儿金俗,后来,王娡的母亲臧儿请人给王娡算卦,算卦者说王娡有皇后之命,臧儿听后便想借女儿谋求富贵,就强行把已出嫁的王娡从金王孙家中接回,并送进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宫中,王娡来到汉景帝宫中很快得到宠幸并怀孕。

王娡

据《汉武故事》记载,王娡怀孕时梦到太阳投入怀中,醒来后就把这个梦告诉了汉景帝,汉景帝认为这是富贵之兆,与此同时,汉景帝也梦见爷爷刘邦托梦,说王娡若生子可取名为彘、等到王娡生子后,汉景帝便为其取名刘彘,后来汉景帝觉得、彘者、彻也,于是改名为刘彻。

小时候的刘彻聪慧过人,深受汉景帝喜爱,不过,由于刘彻是汉景帝第十个儿子,生母王娡也只是一个后宫美人,身份低贱,因此,无论从身份地位还是长幼排序上,刘彻都与皇位无缘,然而,一场联姻风波逆天改命,让他最终从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

公元前153年,3岁的刘彻被汉景帝封为胶东王,而他的异母哥哥刘荣,则凭借着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刘荣继承皇位毫无悬念,可事情偏偏就坏在了他的母亲栗姬身上。

太子刘荣

当时,汉景帝的姐姐刘嫖是一位很有心机的女子,她为了能长享富贵,就想出了通过联姻巩固权势,便想把女儿阿娇嫁给太子刘荣,日后刘荣登基、阿娇就是皇后了,但刘荣的母亲栗姬因厌恶刘嫖屡次给汉景帝进献美女就拒绝了这桩婚事。

刘嫖

刘嫖非常愤怒却又不甘心,便将目光转向刘彻,小时候的刘彻常去姑姑刘嫖家找表姐阿娇玩耍,一次,刘嫖问刘彻想不想娶阿娇当媳妇,刚刚5岁的刘彻不假思索地说想,还说如果我娶了阿娇,将来一定给她盖一座金屋居住,这便是“金屋藏娇”典故的由来。

幼年刘彻

刘嫖听后大喜,决心扶刘彻上位,她先是和刘彻的母亲王娡定下婚约,随后不断的在汉景帝面前诋毁刘荣,又夸刘彻才智高于刘荣,由于刘嫖是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对她十分尊敬,再加上汉景帝本就喜爱刘彻,最终汉景帝被说动,于公元前150年废黜刘荣太子之位,改立6岁的刘彻为太子,其母王娡也凭借着“母凭子贵”被立为皇后。

刘彻当上太子后,汉景帝拜卫绾为太子太傅,辅导他学习文化和帝王之术,卫绾学识渊博、辅导刘彻7年,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太子,为日后执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141年,在位16年的汉景帝刘启驾崩,终年48岁,16岁的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他尊奶奶窦漪房为太皇太后、母亲王娡为皇太后,还信守承诺立阿娇为皇后,为其建造金屋居住。

青年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之初,朝政大权被奶奶窦太后把控,窦太后原名窦漪房,她受汉文帝宠爱长达数十年,后因病双目失明,汉景帝即位后对母亲窦太后极为孝顺,将窦氏一门三人封侯。

窦太后

到汉武帝即位时,窦太后已稳居后宫几十年,声望极高,其亲属也多在朝中担任要职、势力庞大,国家政务都必须先向她汇报,致使汉武帝的治国理念难以施行、这让他非常郁闷,然而当时的汉武帝除了忍耐也别无他法。

直到公元前135年,随着窦太后的病逝,22岁的汉武帝终于摆脱掣肘,真正掌握了汉帝国的最高统治权,他迅速清除窦太后的党羽,组建起效忠于自己的执政班底来巩固帝位,待帝位稳固后,汉武帝开始大显身手踏上了治国之路。

汉武帝即位时的汉帝国承平日久,尤其是爷爷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开创的“文景之治”下,让汉帝国的综合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形势一片大好。

文景之治

然而,在盛世的背后也隐患重重、危机四伏、如思想文化的不统一、诸侯王割据的余患、官僚体系的弊端、社会和经济的矛盾、以及匈奴的军事威胁等诸多隐患都亟待解决,面对这些隐患,汉武帝决心推动全面改革,以实现汉王朝”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首当其冲的便是思想文化改革。

由于汉初在思想文化上奉行“黄老之学”,同时还允许百家之学并存、导致思想文化不统一,难以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针对这一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思想统一意识形态、来确立君权神授理论。

董仲舒是当时的大儒,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主张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高度统一,这些主张正符合汉武帝强化集权的需要,汉武帝因此采纳了这一主张,在全国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政策,即废除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只尊重儒家思想的学说。

为推行这一政策,汉武帝在中央设五经博士和太学培养儒生,在地方上广建儒学学校,并将儒学作为官吏选拔考试的标准,至西汉末年,儒学学生达万人之多,朝中官员也大多为儒家学生。

儒家思想

因为儒家思想倡导“三纲五常”,要求臣民绝对服从皇帝,所以很好地维护了皇帝的统治,也正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才第一次上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历朝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这不仅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更深刻影响了中国此后两千余年的思想文化发展。

在诸侯王割据上,汉武帝也颇有大手笔。

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后将儿子们封为诸侯王,本意是让他们拱卫汉王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势力”愈发强大,尽管在汉景帝时期因削藩引发的“七国之乱”被平定,可诸侯王仍保有土地和军队,严重威胁皇帝的统治。

针对这一局面,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堪称千古第一阳谋的“推恩令”,该政令规定,当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并分得部分土地外,其他儿子也能分得诸侯国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这样几代之后,诸侯国被越分越小直至不复存在,其后代也逐渐沦为平民百姓、再也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像东汉末年的刘备,虽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传到他这一代,就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了。

这一政令的高妙之处在于,它是以“为诸侯王着想”的名义出发的,诸侯王们虽然察觉到了日后问题的严重性,却找不到可以公开反对的理由,因此推恩令得以顺利推行下去,由此彻底解决了困扰汉朝多年诸侯王势力恶性发展的问题,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

推恩令设计之精妙、影响之深远,使之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典范,对后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堪称伟大创举。

在官僚体系上,汉武帝同样成果斐然。

首先在人才选拔方面,由于先秦至汉初、官员选拔依赖军功和买官方式,导致人才选拔范围狭窄、权贵垄断高位、寒门子弟难以晋升。

针对这一局面,汉武帝建立“察举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推举人才给中央,再经过儒学考核后任命官职使用。

在察举制下,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地方人士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登上仕途,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如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董仲舒、卫青,都在汉武帝时期得到重用。

同时,察举制经后世改革后,已接近科举制的门槛,为后世科举制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察举制也给一些权贵和世家提供了投机机会,为世家门阀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汉武帝

其次是整治地方官吏,地方官吏身处基层,若贪污舞弊成风引发民怨、必会造成社会混乱、影响社稷稳定。

针对这一局面,汉武帝推出“刺史监察地方制度”,即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每州由中央设立刺史一名、定期派到地方巡查监督地方官吏,这样一来,就震慑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地方官员,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西汉十三州

刺史制度在封建王朝延续了很长时间,只是到了后来,刺史不再每年下到地方巡视、而是常驻地方,成为一级行政官员的封疆大吏。

西汉十三州

此外,西汉十三州的设立不仅强化了中央集权,其名称和职能对后世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此后两千年间封建王朝制度的基本范式,也给现代中国提供了借鉴、各地省长、省委书记、无不类似于刺史的角色。

在社会和经济上,汉武帝也颇有建树,由于西汉长期承平,导致豪强兼并土地严重、富商垄断关键资源,民间私铸钱币现象猖獗、扰乱市场秩序,致使众多百姓破产流亡、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针对这一局面、汉武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全力发展农业经济,并出台了一系列繁荣农业经济的政策。

打击豪强

首先是打击豪强收归土地给农民。随后是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铸造发行。之后把盐、铁、酒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都纳入国家专营、严禁私人贩卖,然后又推出“平准”和“均输”两项政策、“平准”即控制物价、“均输”即平均输出、意思就是商品贵时政府抛售、商品贱时政府收购,这样有效地打击了商人旺季低价囤积,淡季高价抛售商品垄断市场的现象,极大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其经济政策中的国家专营垄断模式,虽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却抑制了商品经济的自然发展。

此外,汉武帝还首创年号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溥仪皇帝,并影响了东亚各国,沿用至今。

在创造年号的同时,汉武帝命司马迁等人对历法进行修订,颁布出《太初历》,太初历采用夏历,以正月为岁首、融入二十四节气,首次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奠定了中国传统历法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太初历

还有,汉武帝兴修水利和整治漕运以夯实农业与交通基础。

改革刑罚以维护社会稳定。

设置内外朝以强化皇权。

颁布算缗和告缗令来打击富商隐匿财产的行为。

设立乐府和收集民间歌谣以促进文化的整理与传播。

这些政策均以富民和强国为出发点,极大地减轻了百姓负担,促使西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愈发繁荣。

在对外军事上,是汉武帝执政时期的最大亮点,他在位54年间,其中有44年都在与匈奴作战。

中年汉武帝

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的前几任皇帝受国力和军事力量的限制,对侵扰西汉边境的匈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以此来换取汉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显然,和亲政策只能维持一时,兵力强盛,贪得无厌的匈奴多次背信弃义入境抢掠,河北和山西等地是匈奴骑兵经常入侵的“重灾区”,他们在洗劫了当地财物之后扬长而去,令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日夜难安。

针对这一局面,汉武帝决定改变从汉朝立国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决心以武力征服匈奴,以彻底解决这一隐患,而且经过西汉前几任皇帝的努力,西汉的综合国力到了汉武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具备了和匈奴一决雌雄的条件。

为此,汉武帝提拔和重用了名震后世的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决定性战役。

霍去病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派卫青领军对匈奴发动“漠南之战”,此战,卫青大破匈奴,斩俘3.4万人,尤其是年仅18岁的霍去病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歼敌2000多人,一战被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对匈奴发动“河西之战”,此战,霍去病歼灭和招降了匈奴近十万人,并夺取河西走廊,为打通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卫青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接再厉派卫青和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发动“漠北之战”,此战,卫青歼敌两万余人,而霍去病更是深入漠北数千里,歼灭匈奴军7万余人,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最后登临翰海而还,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封狼居胥

霍去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瀚海、这三件震古烁今的壮举,此后成为数千年来各朝武将一生最大的追求。

同时,经过这三次大规模战役后,彻底打败了匈奴,迫使匈奴远走中亚,从此,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大大降低,直到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史称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但遗憾的是霍去病在漠北之战结束后不久就病逝了,年仅24岁,这对汉帝国来说是一大损失,汉武帝悲痛不已,将其陵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以彰显其赫赫战功。

在对匈奴用兵之前,汉武帝为联合西域国家共同对抗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尽管张骞出使西域的军事目的未能达成,却打通了中国与中亚的交通线,形成了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借助这条商道、西域的葡萄、胡琴等物品传入中国,中国的丝绸、冶铁等技术传至中亚,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让汉朝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历史意义重大,张骞因此被后世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张骞

在解决了匈奴的威胁后,汉武帝又剑指其他方向继续开疆拓土。

向南攻灭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将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中北部并入汉朝版图。

向东吞并卫满朝鲜,设置汉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及辽宁一代并入汉朝版图。

向西南,平定西羌和西南夷等政权,设置犍为、益州等7郡,将青海东部,云贵高原等地并入汉朝版图,

向西北,征伐大宛使西域诸国臣服,为后来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以及之前向北驱赶匈奴、设置朔方、武威等7郡,将甘肃和蒙古草原并入汉朝版图。

西汉疆域

汉武帝一系列战争所辟疆土,使汉帝国版图扩大了一倍,其疆域东扩朝鲜、南包越南、西抵中亚、北达蒙古,国土面积超五百万平方公里,这一壮举为后世中国版图勾勒出基本框架、使中国“千万年皆食其利”、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在汉武帝数十年的励精图治下,将西汉王朝推向鼎盛,在其治下、帝国疆域空前辽阔、人口突破六千万,约占当时世界三分之一,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的超级帝国,这一时期,西汉在政治制度、经济规模、军事力量和文化成就等领域均达到新的高度,由此,一个伟大的汉武盛世诞生。

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更深远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其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经济管理模式等、为后世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奠定了基本框架,尤为重要的是,正是在这个辉煌的时代,我们逐渐被称为“汉族”和“汉人”,汉人”自此成为“中国人”的代称。

正因如此,汉武帝与秦始皇并称为千古一帝,秦皇汉武的美誉也流传至今,正如《汉武大帝》中所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汉、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永恒的名字。

然而,在位前期的汉武帝虽然是一位锐意进取,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然而到了在位中后期,汉武帝却变成了另外一副面孔的帝国统治者。

晚年汉武帝

他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造成人口减半、流民四起、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大兴土木、挥霍无度、造成国库空虚,西汉国力和社会经济大幅衰退。

热衷封禅泰山与求仙问鬼、并和秦始皇一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多次派人前往海外求取仙药以长生、来满足个人不切实际的私欲,使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现象,以上这些行为都成为他执政生涯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不仅如此,晚年的汉武帝还因残暴多疑,亲信小人和宦官、迷信巫蛊之术、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最终酿成“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的悲剧。

太子刘据

刘据是汉武帝嫡长子,其母卫子夫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第一任皇后是金屋藏娇的表姐阿娇,阿娇做了十余年皇后,因没有生育且性格骄横失宠被废,汉武帝废黜阿娇后,改立新宠卫子夫为皇后,其子刘据因此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等家人,皆入朝为官并凭借自身的军功身居高位。

但太子刘据因对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屡屡进谏,遭到汉武帝的反感,同时随着卫子夫年老失宠于汉武帝,卫青和霍去病又相继离世,使刘据愈发孤立。

再加上晚年的汉武帝迷信巫蛊之术,越发多疑乖戾起来。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是他梦见自己遭到木头人围攻,醒来便怀疑有人行巫蛊之术诅咒自己,随即派江充去调查此事。

江充一向与太子刘据不和,便借机在汉武帝面前诬陷刘据宫中藏有木头人、意图谋反,刘据得知江充诬陷自己谋反后怒杀江充,然后跑到母亲卫子夫宫中调兵自保,而汉武帝听闻江充被杀,误以为刘据谋反,当即派军抓捕刘据。

刘据无法自证清白于是拒捕,与汉武帝的军队激战五日,最终兵败自杀,其母卫子夫也受牵连自杀,卫氏家族随之被灭门,前后有数万人丧命。这一诡异的事件,就是大名鼎鼎的“巫蛊之祸”。

直到事件彻底平息后,大臣田千秋上书为太子刘据鸣冤、道其原委,汉武帝这才明白刘据是遭江充逼迫、无奈诛杀江充拒捕的,汉武帝悔恨不已,便修了一座思子宫,来寄托对刘据哀思。

汉武帝悔过

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开始检讨自己,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份皇帝公开承认错误的《轮台罪己诏》,这标志着他晚年的幡然悔悟,为了弥补过错,汉武帝下令禁止一切迷信活动,抛弃穷兵黩武,重拾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从而有效遏制了西汉国势的持续恶化,为后来的"昭宣中兴"奠定基础,同时,汉武帝在经过这些事情的打击后、也走到了生命尽头。

公元前87年,70岁的汉武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临继承人难题,由于太子刘据冤死于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在新太子人选上一直犹豫不决,随着大限将至,他不得不做出抉择,在汉武帝诸子中除了太子刘据冤死外,其他皇子或因早逝、或因涉案、或因失德均失去继位资格,这样一来,幼子刘弗陵成为唯一人选。

汉武帝六个儿子结局

于是,汉武帝立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考虑到太子年幼,他将一幅周公背着周成王的画像赐给霍光、委托其辅佐太子,同时为防止后宫干政、吕后之事重演,汉武帝提前处死了太子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汉武帝“杀母立子”的做法,后来被魏晋南北朝的许多皇帝效仿。

同年,在安排完诸事后,70岁的汉武帝刘彻病逝,在位54年。

纵观汉武帝五十四年的统治,他既有开疆拓土、推动国家走向鼎盛的丰功伟绩,也有因晚年昏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但他能及时颁布罪己诏、调整国家政策、这份自我反省的勇气,不仅挽回了西汉的颓势,也为后世留下深刻的警示与借鉴,这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正是这种功过交织的复杂性,让“秦皇汉武”成为后世评说帝王的典型代表。

汉武帝死后,群臣给他上的庙号为“世宗”、上的谥号为“孝武皇帝”、全称为“汉世宗孝武皇帝”、简称庙号为“汉世宗”、简称谥号为“汉武帝”、曾使用建元、元光、元朔等十一个年号。

并葬于陕西咸阳市的茂陵,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陵墓,被誉为“中国金字塔”。

当汉武帝死后,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即位后,辅政大臣霍光迅速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这又是为何?我们下集再讲,我是爱历史的胡小新,喜欢的给个关注。

来源:爱历史的胡小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