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答卷 花茂山乡巨变展新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4 15:55 2

摘要:花海之中,“我在花茂有块田”几个白色大字醒目矗立;一旁,一只巨大的稻草熊憨态可掬,为这片田园增添了几分童话色彩;不远处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与金色菜花相映成趣,村民们的欢声笑语随风传来……这一切,无不透露出花茂村特有的质朴与亲切。

菜花开,盛春来。时下,步入遵义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目之所及,连片的油菜花绵延至远方。

花海之中,“我在花茂有块田”几个白色大字醒目矗立;一旁,一只巨大的稻草熊憨态可掬,为这片田园增添了几分童话色彩;不远处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与金色菜花相映成趣,村民们的欢声笑语随风传来……这一切,无不透露出花茂村特有的质朴与亲切。

多年来,花茂村不懈奋进,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文明为纸,绘就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乡村图景。

产业兴旺,奏响致富新乐章。

立足资源优势,花茂村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为根基、乡村旅游为特色、乡土文化为灵魂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在现代农业领域,以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引领,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通过“村社合一”“返租倒包”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在花茂村的示范效应下,周边苟坝、枫元共同打造了万亩田园产业综合体。

2018年,在外打拼的陈泽东返乡创业,流转200亩土地开展烤烟与蔬菜轮作种植,年产值达35万元左右,既带动村民增收,创造就业岗位,自己也收获颇丰。

如今,陈泽东买了车、建了房,成为乡亲们公认的致富典范。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围绕“旅游+红色+文化+研学”新模式,花茂村打造了“乡愁集市”“我在花茂有块田”等多个特色场景,让游客欣赏到别样的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研学的乐趣。

4月1日,游客贺普碧和好友们按捺不住对花茂村春景的向往,自驾来到花茂村,她兴奋地说:“我们就想沉浸式感受花茂村的春日魅力,只为打卡这片梦幻的金色海洋!”

十年来,花茂村文旅产业从无到有。依托苟坝会议会址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乡愁、农耕、土陶、古法造纸等文化资源,打造匠心园一条街、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以及众多文化企业和特色店铺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十年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6.9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07元增加至27454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从26万元增加至1402万元。

环境宜居,绘就乡村新画卷。

锚定乡村振兴目标,花茂村多管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

住房改造上,新(改)建黔北特色民居,大力开展房屋修缮,同步推进环境绿化、庭院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升级通组路与串寨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燃气管道、自来水管网铺进每一户人家,提升了村民生活便利性,又助力了乡村旅游。

人居环境治理方面,花茂村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现安全住房、卫生厕所、污水治理、垃圾集中收运的全面覆盖。

如今,花茂村处处彰显出村点出彩、沿线洁净美丽的乡村新风貌,成为宜居宜业的乡村样板。

乡风文明,涵养乡村新风尚。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五老人员”示范带动,“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文娱队伍,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红色故事、乡愁文化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唤起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基层自治上,开展红星自治示范村民组创建,落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推动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文明建设迈向了新台阶。

构建起党委领导,村级党组织引领,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有效参与的“1+1+4”组织体系,共同参与基层治理与乡村建设;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民事代办联系服务机制,定期开展民情恳谈会等,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

……

曾经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花茂村实现了华丽转身。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

十年来,花茂村的山乡巨变,是播州区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今,花茂村正引领着更多乡村向着产业旺、农民富、乡风好、文化优、组织强、人才兴、生态美、乡愁浓的目标迈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国欢 潘树涛

编辑 孟锦群

二审 蒋洪飞

三审 唐正平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