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趣的是,水饺作为北方传统食物,其速冻水饺市场最早由南方企业香港湾仔码头和台湾龙凤打开;而汤圆作为南方传统食物,速冻汤圆领域的两大巨头三全和思念,却诞生于饮食文化更偏北方的河南。
在速冻食品领域,水饺和汤圆两个品类占据了7成市场份额。
有趣的是,水饺作为北方传统食物,其速冻水饺市场最早由南方企业香港湾仔码头和台湾龙凤打开;而汤圆作为南方传统食物,速冻汤圆领域的两大巨头三全和思念,却诞生于饮食文化更偏北方的河南。
接下来,我们一同揭开三全、思念、湾仔码头和龙凤这四家速冻食品企业相互厮杀的商业传奇。
河南,作为中部人口大省,堪称名副其实的“速冻之都”,以一己之力生产了全国85%的速冻水饺、75%的汤圆、50%的火腿肠和33%的方便面。倘若有人在家煮速冻水饺、泡方便面、吃火腿肠,最后再配上一份汤圆,其中至少有一个产品产自河南的概率极高。
河南之所以能成为速冻食品行业的摇篮,主要得益于三大优势:
一,河南是中国的粮仓,中国每10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河南,每4个馒头就有1个用的是河南面粉;二,河南是养猪大省,去年存栏量达3887万头,而猪肉是饺子的重要馅料;三,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冷链运输发达,这是其他北方城市难以比拟的。
在这些优势的支撑下,思念、三全、双汇、牧原股份等食品龙头企业在河南应运而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餐桌文化。
三全的创始人陈泽民,被誉为“中国速冻食品之父”,其创业经历堪称传奇。
50岁之前,陈泽民是郑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在80年代末,面对“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社会现象,以及为儿子买房的经济压力,他毅然决定下海创业。
陈泽民向邻居借了1.5万元,加上自己的1.2万元,购置冰淇淋机,在商场设立柜台,成立三全冷饮部。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陈泽民仅用三个月就还清了借款。
陈泽民
当时,上海冷狗牌夹心冰淇淋畅销,但设备昂贵,陈泽民发明二次速冻法,不仅解决了冰淇淋生产问题,还将该技术应用于速冻汤圆。1990年,受重庆电视台播出的“凌汤圆”启发,陈泽民注册“凌”字商标,随后又注册“三全”。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三全凌汤圆正式诞生。
三全凌汤圆一经推出,便迅速征服消费者。为满足市场需求,陈泽民自制生产线。
德国速冻双螺旋隧道需1000多万,而他的土法速冻生产线仅花费30万,就实现了每天60吨的生产量。1995年,陈泽民邀请广告大师叶茂中为三全打造广告,并在央视投放“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的广告语,三全品牌声名远扬。
在陈泽民投身速冻汤圆事业时,远在900多公里外的上海,迎来了速冻行业的另一位重要玩家——龙凤的创始人叶惠德。叶惠德大学毕业后放弃研究所工作,凭借在台南姐夫家学到的水饺制作工艺,创立阿德水饺。1989年,其冷冻水饺已远销日本和美国。
随着台湾市场趋于饱和,叶惠德将目光投向大陆。
1989年,叶惠德考察广州广交会后,敏锐地发现两岸在语言、饮食、文化上的相通性。1991年,他前往上海,次年赶上邓小平南巡讲话,在上海投资330万美元建立工厂。上海龙凤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后,销售额迅速增长,1994年,叶惠德将业务拓展至北京,并在天津建立第二个工厂。
叶惠德
事实证明,叶惠德非常有远见,第一个月销售额就达到35万,第二个月100万,第三年就达到了4000万。三全和龙凤,一南一北两大速冻巨头在内地的起步,仿佛就如那个时代的一个注脚,而他们终究会在速冻食品的战场上,迎来正面对决。
叶惠德刚在内地站稳脚跟,就发现另一个速冻品类,汤圆,已经扩张到整个北方市场,并且隐隐有攻向上海的趋势。于是,叶惠德转头也做起了速冻汤圆的生意。凭借着雄厚的财力,买来了日本的生产线,在产量上压倒了三全。
此时的三全毫无办法,陈泽民在小市场积累出的土套路,那时还无法应对叶惠德娴熟的资本运作。上海的大型商超,只认龙凤,不认三全。不拿下上海,就突破不了广阔的南方市场。龙凤同样对河南这块难啃的骨头毫无办法,但不攻破中原,速冻市场就变数太多,终究寝食难安。
于是双方陷入了僵局。
1997年香港回归,为内地速冻食品市场带来新的变革,湾仔码头和思念相继进入市场。
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这位山东女性在香港历经磨难后,凭借朋友的一句建议,在湾仔码头摆摊售卖水饺。到1983年,湾仔码头已成为香港速冻食品第一品牌,1996年以其为原型的电影《水饺皇后》更是让品牌声名大噪,最终引来了哈根达斯母公司,美国品食乐公司的合作。
臧健和
随后,湾仔码头与美国品食乐公司合作,借助其生产线和冷链技术,开启内地市场拓展之旅。
1997年,湾仔码头以“像妈妈一样用心做美食”的品牌理念,迅速在广州和上海打开市场,短短两年销售额就达到5亿元。2001年,品食乐被通用磨坊合并,湾仔码头实力进一步增强,迅速布局全国市场。
中国人朴素的乡土情结,令臧健和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1997年香港回归时,身边有朋友移民欧洲,问她为什么不走,她的回答是, 因为吃饺子的人在中国。
等到叶惠德反应过来,悔恨已晚。
不得不说,在四家速冻巨头中,龙凤最初占据的条件是最好的。过于眼红三全的市场,让叶惠德放弃了自己的优势项目水饺,去做汤圆,以至于丢掉了大片江山。
两面受敌之下,急于求成的龙凤接受了另一家想攻入内地市场的美国食品巨头亨氏的合作。亨氏的助力,一度让龙凤稳住了上海,但也正是亨氏,最终导致龙凤的「灭亡」。
美国亨氏
腹背受敌的不止龙凤,还有三全。1997年,内地不仅多了一个湾仔码头,还多了一个思念。
同样在1997年,思念在河南郑州成立。创始人李伟早年靠联合利华旗下的和路雪发家,积累了丰富的冷链资源。鉴于冰淇淋生意的季节性,李伟将目光转向速冻汤圆。
为学习经验,李伟曾到三全打工,并与陈泽民的儿子陈南成为好友。
1997年,李伟成立思念,这个名字一是纪念香港回归,二是表达汤圆寓意。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思念的厂房就开在了三全的对面。思念成立之初,产品全面模仿三全。
1998年,李伟通过在《大河报》刊登“寻找最会做汤圆的人,奖励50万”的启事,吸引一批速冻专家加入。随后,思念开发小汤圆和灌汤饺子,走差异化竞争路线,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李伟从未掩盖自己的野心,甚至直接在厂里挂上了标语:食泽民生。
表面上看起来,这句话意思是民以食为天。但真实含义是:吃掉陈泽民,才能生存。
在1999年靠产品创新突袭三全抢下市场两年后,李伟想要故技重施,推出了秀才系列水饺。有备而来的三全推出了状元系列予以还击,并且开发了多个品类狙击思念,让思念好不难受。直到李伟托人给陈泽民带话,祝老爷子身体健康,此事才算暂告了一个段落。
随着各品牌的发展,速冻食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龙凤为争夺汤圆市场,放弃自身水饺优势,在与湾仔码头和三全、思念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为扭转局面,龙凤接受美国食品巨头亨氏的合作,但亨氏更关注酱料业务,龙凤在速冻食品领域的精力被分散,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虽然同在河南的两家企业是竞争对手,但两家从未闹到不可开交过。
三全和思念凭借良好的关系,联手对抗外敌,掐灭了龙凤的野心。面对上海市场的封锁,两家企业推出散装汤圆,成功打破市场僵局。随后,三全联合思念起草汤圆行业标准,促使商务部推出汤圆新国标,限制散装速冻食品销售,沉重打击了龙凤的市场布局。
2009年,陈泽民退位,三全第二代掌门人陈南接过接力棒。
2013年,三全以2亿元收购龙凤,并承诺两个品牌独立运营,为龙凤的发展画上了一个特殊的句号。至此,速冻食品市场形成三全、思念和湾仔码头三足鼎立的格局。
尽管这场速冻食品战争暂时落下帷幕,但在疫情期间,随着人们对速冻食品需求的激增,越来越多品牌加入高端市场竞争,速冻食品的口味也日益丰富。
速冻食品战争告一段落。
人们对饺子和汤圆这两种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美食的追求和审判从未停歇,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更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那是在外漂泊的人,梦寐以求的家的味道,是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来源:围炉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