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吃螃蟹的人,怎么还得了“螃蟹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17:44 1

摘要:每年3月是国际骨髓瘤关爱月,患这种肿瘤的病人,往往首诊都容易看错科室。有的因骨质疏松去看骨科,有的因嗜睡昏迷去看神经内科,还有的因肾功能异常被收入肾内科。为何误诊率这么高?因为它是多发性骨髓瘤,又被人称“螃蟹病”。

每年3月是国际骨髓瘤关爱月,患这种肿瘤的病人,往往首诊都容易看错科室。有的因骨质疏松去看骨科,有的因嗜睡昏迷去看神经内科,还有的因肾功能异常被收入肾内科。为何误诊率这么高?因为它是多发性骨髓瘤,又被人称“螃蟹病”。

过敏忌口一辈子,竟得“螃蟹病”

退休的刘阿姨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栽在一只“螃蟹”手里。两年前她开始出现频繁的腰背疼痛,以为是劳累过度,想着休息休息就能好转。没想到疼痛愈演愈烈,双腿逐渐使不上劲,直到今年初,她竟然无法下床。

家人赶紧将刘阿姨送到医院,可辗转多家医院的多个科室,一直没能找到病因。经人推荐,刘阿姨来到了南京市第二医院,最终经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听到医生说这是“螃蟹病”,刘阿姨蒙了:“我一辈子海鲜过敏从不吃螃蟹的,怎么还得‘螃蟹病’了”?

血液科龙启强医生解释,所谓“螃蟹病”,其实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别称。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恶性疾病,因其四大典型症状——高钙血症(C)、肾功能损害(R)、贫血(A)和骨质病变(B)的英文首字母组合CRAB恰好是“螃蟹”的英文,所以被形象地称为“螃蟹病”。

七大症状警惕“万能模仿者”

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已经超过急性白血病,成为位居第二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被称为“万能模仿者”。如各种部位的骨痛,容易与骨骼疾病混淆。

其次,患者出现蛋白尿,会被误诊为肾病。此外,骨髓瘤细胞恶性增生,影响造血功能,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这也会导致误诊为其他贫血性疾病。另外,多发性骨髓瘤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影响凝血功能,引发出血,从而被误诊为各种出血性疾病。

龙启强强调,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请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排查:

骨骼疼痛,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骨折,甚至同时存在多处骨折;

皮肤苍白、常感觉乏力、头晕、贫血;

肝、脾、颈部淋巴结肿大;

小便泡沫多、水肿等肾功能损害症状;

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

反复生病发烧;

恶心、呕吐、口渴、便秘等。

积极治疗,长期可控

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刘阿姨已经可以拄着拐下地行走了,心情也好了很多。刘阿姨说:“之前躺在床上不能动,一动就痛得像蚂蚁在啃啮骨头一样,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现在能走走了,感觉生活又开始有盼头了。”

龙启强介绍,多发性骨髓瘤虽是一种复杂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它已从“不治之症”,逐步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如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CAR-T治疗等方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和积极的心态是战胜疾病的关键“武器”。

通讯员 金雨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